论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

2018-01-28 20:02
唐山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李大钊民生

张 静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

民生问题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内涵十分丰富。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出现的“敬天保民”思想在先秦时期得到发展,由此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1]。民生思想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意。马克思强调:“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民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可见,民生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是有关个人生计与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以解决民生为目的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民生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为解决民生问题不断奋斗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非常珍贵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如何让产生于西方资产阶级土壤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撰写相关文章,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并逐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应用。作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李大钊深受鼓舞,他开始深入研究并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担任《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并以此为阵地,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介绍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20年,李大钊除继续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外,还和邓中夏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让更多知识分子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北京大学的教师,李大钊利用高校讲坛,继续扩大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许多进步青年在他的影响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十分关注民生问题,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的民生问题,撰写《战后之妇人问题》《青年与农村》《劳动教育问题》《土地与农民》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来重新解读青年、妇女、农民、劳动教育、土地等问题,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影响。

二、李大钊民生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李大钊“以民生为念”,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报刊为理论传播基地、以教育指导为传播方法,并在其短暂的革命生涯中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生思想。李大钊民生思想的形成是传播与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扬弃孙中山民生思想、影响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奠定了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先驱的历史地位,其民生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

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从关心工人的“生产生活”的角度出发,研究政治经济学,创立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从人们的吃、穿、住出发,揭示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本质。在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指导下,李大钊始终把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作为其民生思想的出发点。李大钊关注百姓衣食住行,认为衣食住行是民生之基础,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的吃饭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并多次撰文来阐述民生问题。如在《面包运动》一文中,他说:“什么爱国咧,什么共和咧,什么政治改良咧,什么社会改造咧,口头上的话你们只管去说,吾侪小民,只是吃饭要紧。”[3]346强调了“民以食为天”的重要性。李大钊对民众物质生活的重视,充分说明他重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把百姓生计作为其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对俄国革命的关注加深了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正是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从小生活在乡间,熟悉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李大钊写下了《战后之妇人问题》《青年与农村》等一系列关注民生问题的文章,对工人、农民、学生等不同职业民众的生活状态进行深入考察,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悲惨生存状况而呼吁。李大钊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带薪休假等改善工人境遇的举措,他认为童工的衣食住均极惨苦,建议取缔童工,并呼吁社会对其多加关注。他认为应加强社会救助力度,创建更多的贫民工厂、孤儿院、养老院,扩充济良所,收容那些愿意入所的娼妓。李大钊在撰文宣传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同时身体力行,曾担任北京大学“妇儒救济会”的调查部主干,参与发起为北方灾民募捐的赈灾会,并多次出资助人或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

(二)重视教育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改造旧社会、发展新社会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教育与劳动问题,曾多次要求“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李大钊继承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则,主张对农民和工人进行教育培训,多设补助教育机关,以满足工农获得知识的要求。他说:“像我们这教育不昌、知识贫弱的国民,劳工补助教育机关,尤是必要之必要。”[3]163在李大钊的积极倡导与支持下,北大的一些进步青年在北京、河北等地采取办夜校、劳动补习班等形式,对当地劳工进行教育培训,极大促进了当地劳工教育的发展。

李大钊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去实践。他撰写《劳动教育问题》《北京市民应该要求的新生活》等文章,表达自己的教育主张。他重视教师在普及国民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师是“为社会传播光明的种子”[3]430。在任职北大期间,他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践行其教育理念。

(三)重视土地与农民问题

李大钊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1925年底到1926年初,他撰写《土地与农民》,认为农民在国家政治与社会改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李大钊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要解决土地问题这个关键。他指出:“中国今日的土地问题,实远承累代历史上农民革命运动的轨辙,近循太平、辛亥诸革命进行未已的途程,而有待于中国现代广大的工农阶级依革命的力量以为之完成。”[4]619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要解决中国社会的土地问题。在这种情形下,“耕地农有”便成为广大农民最迫切的需求。“耕地农有”是“耕者有其田”的转化。“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提出的革命口号,但终其身而未及实行。孙中山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较早地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纲,但在辛亥革命后也并未得以实施。对此,李大钊表示非常遗憾,他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其中心亦在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惜其所拟的平均地权办法,未能及身而见其实行。”[4]619他主张政府应该按“耕地农有”的方针建立一种新土地政策,使耕地尽归农民,使经营方法由粗放改为集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与农民》作为李大钊关注农民问题的系列文章之一,后被收入毛泽东主持编写的《农民问题丛刊》,该刊曾作为广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的学习资料。由此可见,李大钊对于土地问题的相关建议,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影响了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发展过程,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用的借鉴,体现了其民生思想的深化。

(四)认为制度变革、社会革命是解决民生的途径

李大钊认为:“民生不安,乱之源也。”正是鉴于此种认识,他“以民生为念”仔细“研考民生凋敝之原”,在其演说和所写文章中,多以民生问题为重要的内容加以阐释。他还从社会实践出发,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随着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他开始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国民革命的理论来认识理解民生问题,其民生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在1917年4月《言治》季刊第1册发表《战争与人口》,指出人口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根源在于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方式;只有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人口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李大钊认识到社会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有许多社会主义者鉴于和平的手段的失败,乃悟改造的事业,非取革命的手段不可。”[5]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李大钊主张通过革命手段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三、李大钊民生思想的历史启示与当代价值

所谓“国富民强”“国计民生”,“国”与“民”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这里的“国”与“民”,从大的方面来说,即指国家与社会,这也是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二者相比,“国”一直是放在第一位的,是统治者所考虑的首要问题,但同时,“国”与“民”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统治阶层对社会的重视,对民生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中国社会里,国家政治与社会民生是密不可分的。近代以来,西方的入侵开启了中国人自强求富的近代化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十九世纪中后期,国家与社会逐渐脱节,民生也淹没在救国求富的过程中。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提出使得久被淹没的社会观念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近代化的最初四十多年里,“民生这个题目会久被旧垒里的人据为守护传统之物。但在民生主义里,这个古老的题目已溶入图改革的开新之中。孙中山回答了洋务人物和维新人物都没有回答过的问题,也使民生的旧义在时代的变迁之中发生了新陈代谢”[6]。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映了国家观念与社会观念的嬗变,其民生主义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许多后来人的思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当然也包括李大钊。李大钊在扬弃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过程中,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解释中国社会,这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由孙中山、李大钊到毛泽东,实现了中国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完成了由资产阶级民生观到无产阶级民生观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李大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着力阐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7]。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当前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与李大钊以民为本的民生主张一脉相承,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时刻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李大钊提出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同时,他看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其民生思想触及了中国社会封建土地制度这个根本问题,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解放农业生产力,具有进步性。重视国民教育是李大钊民生思想的重要内容,李大钊关注普通民众的受教育问题,并把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作为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用什么教育民众和怎样教育民众上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总体看来,李大钊的民生思想是基于当时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和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典型表现。他的这些民生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当前的民生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颢,程颐.二程集:卷5[M].北京:中华书局,1981:53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79.

[3] 李大钊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李大钊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李大钊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11.

[6] 杨国强.革命家的良心:民生主义的历史思辨[J].浙江社会科学,1993(2):125.

[7] 习近平:在前进道路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EB/OL].(2013-01-01)[2017-02-01].http://www.China.com.cn/news/text/2013-01/01/content_27563978.htm.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李大钊民生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