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2018-01-28 20:02胡志远陈玉民
唐山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振兴中华孙中山中华民族

胡志远,陈玉民

(1.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山东省临沂市第31中学,山东 临沂 276000)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大肆侵略和殖民扩张,中国从一个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由此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和残酷剥削,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难之中。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毅然带领人民大众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呼号奔走,中国人民百折不饶,为民族独立、民主共和而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从此开始了追逐和实现“振兴中华”中国梦的艰辛历程。

一、“振兴中华”中国梦缘起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沿革

孙中山“振兴中华”中国梦发轫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和侵略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产生在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附庸之际,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进一步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得到创新性发展。

(一)“振兴中华”中国梦的最早发轫

“中国梦”缘起于我国近代,正当走向腐朽堕落的清王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时,西方国家已处在资本主义发展上升和殖民扩张之际,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欲望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英国为了扭转在中英贸易中所处逆差的不利地位,开始把鸦片输入中国,鸦片贸易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伤害和巨大损失,激起了有识之士的强烈反抗和坚决抵制,虎门销烟给英殖民者的鸦片贸易以沉重打击,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继续鸦片贸易和扩大鸦片输入,于1840年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华民族从此沦为西方列强肆意掠夺和侵略扩张的主要对象。随后,其他帝国主义也开始侵略中国,先后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几次大规模侵略战争,每次战争之后帝国主义都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侵犯国家主权,攫取最惠国待遇,特别是把持和控制中国海关治权,通过从军事上占领、经济上掠夺、政治上控制、文化上渗透,使中国由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主义大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此后一个世纪,整个中华大地阴雨如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振兴中华的追梦历程。

(二)“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初步形成

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人民一直进行着民族复兴之路的艰难探索。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殖民统治,广大爱国将士率先进行英勇抵抗,但由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屈膝求和而最终退败;农民阶级也先后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但因为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中失败。富有远见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开始学习西方技术以救亡图存,先有林则徐编成了近代中国首部比较完整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四洲志》,开创了学习西方的先河,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后有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编写《海国图志》,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道路和御敌方法;再有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方案《资政新篇》,宣扬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制定了社会发展的改革方案;又有地主阶级开明绅士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以“自强、求富”为名掀起洋务运动,试图挽救垂亡的清政府;还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起的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但由于主客观因素,所有这些运动最终皆以失败而告终。

面对风雨飘摇的中国,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和有识之士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1894年11月,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举起资产阶级革命的大旗,进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活动,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此“振兴中华”成为中华儿女的美好梦想和奋斗目标。随后在1905年8月,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同年11月,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又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进一步概括和阐发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旗帜的指引下,发动了具有民族民主性质的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等中外反动势力,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振兴中华”的中国梦正式产生。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把革命的领导权让给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历史实践再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根本行不通。

(三)“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发展创新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开明绅士、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自身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成功,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振兴中华”中国梦的重大使命就历史地落到了新兴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成为孙中山“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忠实继承者和彻底实践者,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将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继承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遗志,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华民族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和官僚资本主义剥削,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为振兴中华奠定了坚实基础;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振兴中华提供了巩固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十多年的光辉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为“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展现了光明前景。2011年,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所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并明确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2]的美好期盼。

在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中国梦继续推向前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近代中国“复兴之路”的展览时首次明确阐明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3]习近平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科学内涵,深刻分析和科学总结了中华民族以往奋斗的历史使命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正确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长远的奋斗目标。今天,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蕴藉着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但包含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内的中国梦的核心内容,而且也包括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内的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每一个中国人的实干精神和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奋斗。

二、“振兴中华”中国梦的理论建构和思想内涵

孙中山怀着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望,以三民主义为基本蓝图,对“振兴中华”中国梦进行了理想构建,把民族独立作为“振兴中华”中国梦的根本前提、以民主共和作为“振兴中华”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将民生富裕作为“振兴中华”中国梦的物质基础,深刻包含了政治民主、经济富强、民族精神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丰富思想。

(一)唤起民族觉醒和赢得民族独立是“振兴中华”中国梦的根本精神支柱

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振奋民族精神,打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和扩张,实现民族独立是振兴中华的根本精神支柱。

民族主义包含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具体内容,就是要进行民族革命,以革命暴力手段完全驱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彻底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领土完整、民族独立的主权国家。要进行民族革命就要唤醒民族意识,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民族意识的觉醒,清晰地认识到民族精神的振奋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因此孙中山特别强调民族主义,把民族主义放在三民主义的首要位置,他明确指出:“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4]242在这里,孙中山已把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紧密联系起来并贯穿于三民主义始终,进一步强调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性,“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4]188,他号召全中华各族人民一定要和衷共济,戮力同心,共谋民族振兴之大业,只要全国“各民族合而为一,则可称雄地球”[5]472。在赢得民族独立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增祖国之荣光,造国民之幸福”[5]105的终极目标。

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对振兴中华尤为重要,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贯通、前后相继的关系:民族意识是实现振兴中华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只有民族意识觉醒才能使民族精神振作;民族精神是实现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基本保障,只有民族精神振奋起来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实现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只有民族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合力共抵外辱。民族主义,特别是以后被孙中山先生发展了的新民族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中国梦中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在孙中山看来,只有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不屈不饶的坚决斗争,从而赢得民族完全独立和人民彻底解放,才能最终打败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华民族再次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可以看做是其中国梦的前提条件。

(二)实现政治民主与完成民主共和是“振兴中华”中国梦的重要政治保障

实现民主共和,推行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孙中山“振兴中华”中国梦的重要政治保障。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振兴中华”中国梦中进行国家建设的美好设想,要把中国建成一个民主共和国,使人民享有民主权利,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民权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创立民国”的内容,实行民主革命,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还权于民,让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完成民主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结果,就是要建立民国政府,“凡以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6]297。在民权主义中,对让人民参政治国这一问题,孙中山进行了长期探索和不懈追寻。他认为实行民主政治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启蒙民众的参政意识,唤起民众的民主精神,让人民群众能够直接参政治国。此后,他在《民权初步》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改造和启迪国民的主权意识和民主精神,让国民重新树立国家主人翁的崭新理念,使广大民众从封建专制主义钳制下形成的顺民意识和奴化思想中完全解放出来。为了充分拓展广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范围,提高国民的政治权利,孙中山还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民权经典,并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实际,创立五权宪法,提出权能分治的政治改革方案。作为民权主义核心的五权宪法明确规定:人民充分享有选举官员、罢免官员、创制法案、复决法案等四种民主权利;政府拥有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等五种权力职能。人民还享有对政府管理职能的监督权,人民对政府职能的监督权居于上位,而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治权居于下位,充分体现了民权与治权之间彼此相互约制、双方动态平衡的关系,宣扬了以民权限制治权的精神。孙中山这种主权在民、宪政分权的思想基本理顺了未来政治力量之间的交互关系,从而鲜明体现了权为民赋、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民主政治理念,使人民群众拥有政治归属感。

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思想所赋予民众的民主制度,是以民主共和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为最终目的,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三)实现民生富裕和国家经济富强是“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坚实物质基础

重视民生问题是三民主义的重要目标,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前提,“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先把民生问题研究清楚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办法”[7]。因此,国家经济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成为“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坚实物质基础。

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中“平均地权”的内容,实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振兴中华”中国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设想,民生主义的根本目标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使人民经济平等、生活幸福。因此,实现民生富裕既是完成社会革命的基本内容,也是“振兴中华”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6]329。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所在,农业对于近代中国具有的基础性意义,孙中山曾明确强调,“农为我国自古之大政”“农政之兴尤为今日急务也”[6]17。发展农业是近代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而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让农民拥有土地,因此,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农民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种,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植荒檄,以均地力。”[6]228近代中国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据,农民没有土地,生活极端贫困,要实现民生主义,必须首先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8]937。为了防止投机者巧取豪夺,导致土地再次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人民利益蒙受损失,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政策,并制定了具体措施:“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6]297即政府核准全国土地价格,现有地价属于土地主人,以后土地增益皆归国家所有,为全体国民共享。这样既可使国家富强,又可避免产生贫富悬殊。孙中山想以“平均地权”的方式变革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封建土地所有权,把农民从封建土地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此为旧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营造健康的制度环境,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平均地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富强,孙中山又明确提出了节制资本的经济思想。节制资本是为了壮大国家资本,“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要发达国家资本”[8]841。节制资本的核心思想在于从资本分配环节上防止社会财富为少数人所垄断。孙中山实施节制资本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个目的是为了对私人资本过度膨胀进行有效遏止,以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家经济命脉,避免国家利益分化,从而实现社会公正和财富分配公平,这个思想已包含了共同富裕思想的萌芽;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振兴实业,政府通过兴办和发展实业,壮大国家资本,增强社会整体实力,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使国家资本能够同外国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相抗衡,从而维护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安全。孙中山实现国家经济富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民生富裕,在他看来,民生富裕与国家富强存在着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国家经济富强是实现民生富裕的根本保障,而民生富裕又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本前提,因此,要实现民生富裕必然实现国家经济富强。近代中国最紧要的就是通过壮大国家资本,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从而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主义,深切饱含着孙中山关注人民生活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直接的现实利益,蕴含了藏富于民、还富于民的思想内涵。

三、“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当代启示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富有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关注民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基本建构的“振兴中华”中国梦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具有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孙中山“振兴中华”中国梦中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倡导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关注民众生活的人道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仍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中国梦必须具有世界视阈的宽阔眼界

世界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古代中国所向往的“大同”社会理想已具有世界眼光、富有世界主义精神内涵。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思想和天下主义观念,“世界主义,就是中国二千多年以前所讲的天下主义”[4]216,孙中山认为,中华民族是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天下主义就是古代的世界主义,古代中国的天下主义已真正蕴含了世界主义的真精神。他在批判地吸收和有益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思想和天下主义精神构建世界秩序理想的基础上,明确阐发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从而使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赋予了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十多年已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和平崛起的中国正以骄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今天的中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传承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精神,民族复兴所要恢复的是中国在历史上对科技文化的贡献率、世界发展的影响力和人类和平的推动力,而不是恢复我国在过去曾经拥有的国土疆域,即使中国未来强大了也绝不会威胁甚至侵略他国,中国的和平崛起绝不是西方一些国家所说的会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而是更加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以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协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与世界一切国家进行交流往来,发扬世界主义精神。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人民愿意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进、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9]。

当代中国仍需从现代民族国家向未来文明国家跨越,在坚持民族利益的前提下,更要具有世界主义的宽阔眼界,决不能让狭隘的民族主义阻碍国家文明发展的进程,坚持世界主义,不仅需要争取国家权益,更须具有高远的世界眼光,促进世界公理的实现,做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文明大国。

(二)中国梦必须富有和平主义的精神境界

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是崇尚和平主义,反对战争冲突,主张以仁政王道取代强权霸道。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和合文化,倡导中庸之道,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奉行和平共处原则,反对相互对立冲突,坚持公理而不诉之武力,从而在整个世界实现王道秩序。

古代传统和合文化塑造了炎黄子孙爱好和平的精神,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人,中华民族是真正以公理代替武力和强权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富有爱好和平、主持公理、反对强权、扶危济困、协和万邦的和平主义伟大精神,“济弱扶倾,才是尽我们民族的天职”[4]253。爱好和平的精神决定了中国人必然以和平手段实现民族复兴,中国要实现独立自主和富强文明,就必须以和平主义为手段,民族主义作保障,在取得民族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富强文明的新国家,才能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孙中山还特别强调了正是因为中国有爱好和平的精神才不同于西方大国崇尚武力和强权的传统,他认为未来中国的崛起强大,更有利于世界发展,中国的繁荣昌盛不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而是进一步推动人类进步发展,担负起一个大国应负的责任,他明确强调“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世界负一个大国的责任”[4]253。因此,近代中国的振兴之路是富强与文明相统一的和平发展的民族复兴之路。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应在孙中山所倡导的和平主义旗帜下,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与和平强大,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建设一个各国人民共建、共享、共赢的和谐世界。党的十九大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9]。

孙中山将民族主义与和平主义熔于一炉,使民族主义具有世界和平主义的深刻内涵,赋予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以现代精神,为当代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源。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包含人道主义的深切关怀

孙中山民生主义倡导民族国家在发展中既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民族利益,又要秉持世界公理,促进民族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包含着深切的人道主义道德关怀,对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启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道德立国,崇尚以儒家“仁政王道”的政治思想治国理政和处理对外关系。中国传统文明的道德主义,具有济弱扶倾、普惠众生的道德传统,深刻蕴含着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孙中山在批判地借鉴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合理内核、特别是吸收了中国传统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摒弃了狭隘民族本位的非理性成分,融之以中国传统强烈的道德主义思想和深切的人道主义价值关怀。在孙中山民生主义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当代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应当积极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的道德情怀,在坚持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护本民族利益、关注和改善本国民众生活的前提下,在国际事务上坚持世界公理,担负大国应有的责任,顾及各国人民利益,普惠各国民众生活,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努力发出正义之声,决不可损害他国利益而发展自己,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打造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孙中山“振兴中华”中国梦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深厚的爱好和平、协和万邦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中,是一种人道的道德主义和世界主义精神,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仍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当代中国,中国人民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逐步走进国际舞台中央,对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我们坚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必将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

[2]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0-10(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

[4] 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 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97.

[7] 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77.

[8] 孙中山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猜你喜欢
振兴中华孙中山中华民族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王力书法作品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应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