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走向一群人的远方

2018-01-29 06:56
江苏教育 2018年70期
关键词:试教支教师父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如果说,我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走得还算远的话,我要感谢伴我成长的“一群人”,以及那“一群人”的所在——港湾和远方。

港湾的温暖

植物的成长需要阳光给予的温暖,生命的孕育需要母体给予的温暖。而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也是温暖。

2002年,我从南通师范学校毕业进入通州实小工作。当时能进通州城区最好的小学,我已经非常满足了。谁知入校第二个月我得到了一个更大的惊喜——分管语文的副校长王笑梅成为我“青蓝工程”结对的“师父”。“青蓝结对”仪式简单而隆重,王校长对我们一群青年人的讲话亲切而温暖,她为我们描述的“共同成长”的愿景,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忆犹新。当时的我既惊喜又紧张,王校长是名副其实的“名师”,而我能成为“高徒”吗?

回忆起刚入职的那阵儿,我鲜有新教师的迷茫和无措,反而是非常甜蜜和温暖的。因为,在不同的场合,我总能听到师父对我的表扬。局里的领导来校视察,师父会如数家珍地列举我在师范学校时的成绩,夸奖我:“这孩子起点很高!”在全区新教师培训会上,师父会准确无误地报出我第一次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上的文章篇名、期号,夸奖我:“这孩子非常勤奋!”就连在食堂吃饭时,师父都要夸奖我:“这孩子品质很好!”……在一次次的表扬中,我能听得出师父对我真诚的鼓励,对我下一阶段的期待。

当然,师父表扬的不仅仅是我,也经常表扬其他青年教师。小吴的朗诵非常好,小张的书读得特别多,小美的课件做得漂亮……师父的表扬没有把我们“宠”坏,反而给我们提供了明晰的行动路径。我在她的表扬下,一开始就注重了理论阅读和教研写作的习惯培养,为之后的专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我其他的青年同事们,也都在王校长的夸奖下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后来,王校长成为学校“一把手”校长后,不知不觉地,鼓励与夸奖“随风潜入夜”般地成了我们学校的一种文化。行政组领导开会首先要做的就是表扬。表扬不流于口头,有数据、有图片、有视频、有实物……表扬不拘于局部,教学线、德育线、后勤线……表扬不流于形式,“感动校园评选”“新年诗会”“师德演讲”……就这样,一群人被温暖着,也成长着。

课堂的温度

如果说表扬式的“宠爱”给教师以港湾般的温暖,那对课堂教学唯美的追求则给了我们热浪般的洗礼。

工作第3年,我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优课比赛。记得第一次试教《军神》时,师父带来了一群青年教师听我的课。我设计了丰富的情境,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对自己的教学自我感觉良好。但师父却给我泼了冷水,指出我的课堂虽然注重设计感,但缺少对学生的关注,建议我作较大的调整,并且针对不足一一给我开出了“解药”。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脸上的火辣。不过在听了师父提出的修改建议后,我又兴奋起来,恨不得马上开始下一轮的试教。

师父自己也经常上教研课,每次试教都请我们这些年轻“徒弟”来听。听者也不局限于语文教师,还有其他学科,如数学、美术教师等。我们当然是抱着膜拜的心态来学习的,可师父却要我们对她的课进行“毫不留情”地批评,提出建议。一开始我们扭扭捏捏,后来发现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在诚恳地指出课的不妥之处,于是我们也“斗胆”建言。对于我们的不成熟的看法,师父都会耐心分析,给予肯定。这样的师徒磨课促成了我们对语文、对儿童、对教育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养成了对上课“精益求精”的态度,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在评课时,校长和教师也是平等的。”王校长的话一直鼓励着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真谛和意义的道路上敢于“较真”,勇于前行。在课堂教学这个大“温室”里,我们“一群人”得到了超越其他同龄教师的快速成长,享受着拔节的快乐。

放飞的温情

当我觉得离“高徒”的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师父却将我进行了两次“放飞”。

一次是2007年,我作为省“千校万师”工程的支教教师前往连云港灌南县农村学校支教。当时,我才26岁,在那里还“挂职”副校长,参与学校管理,组织教师培训。而这一切,对于我而言都是崭新的课题,难度可想而知。不出一周,我就像个孩子一样,委屈得要回家了。师父给我打来电话,电话中既有温情,也有鼓劲,更重要的是她给我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选择。我受她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跨越时空的“隐形课程”》的启发,也通过博客、书信等形式,搭起了两校教师对话的桥梁,促成了两校学生的写信交流,让支教工作变成了两校德育实践的新课程。支教工作也因此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另一次是“借调”去区教育局工作,此次“放飞”长达3年。其间,我就像高飞的风筝,师父的叮嘱仍然像一根线牢牢地牵引着我。师父多次提醒我不要放弃对教学这一块田地的“耕耘”,业务学习和事务工作都要做好。她成立“王笑梅中青年名师工作室”时,征询我的意见,问我是否想参加。此时的师父,身兼区教育局副局长和通州实小校长职务,仍马不停蹄,业务上精进不止,我又有什么理由不思进取呢?于是我欣然加入了工作室。在工作室中,我和陈桂萍老师的身份比较特殊,属于“编外”性质,排在南通市教育局文件中规定的7个名额之外。但王校长给我们的待遇却是一视同仁的,不是“临时工”待遇,这种“不拘一格”的关照,让我们很感动。“名分”是次要的,成长是实在的。我们两个新人,得以和工作室中其他的前辈们共同切磋,日益精进。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2012年,在很多人不解的目光中,我再一次回到了通州实小工作。

我无法准确地说清楚是什么让我对学校有这样一份眷恋,也无法准确说清楚忙碌而平凡的学校怎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让我又“自投罗网”。后来我明白了,我其实是一艘远航的船,离开了温暖的港湾,经历了风浪的洗礼,但终究有一天是要返航的。我清楚地记得,师父在我回校时,对我说的那句话:“欢迎回家!”我也清楚地记得,在随后我参加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时,师父陪我一起磨课到凌晨,她的精力仍然是那样充沛,她的热情仍然是那样饱满……

美丽相约,美丽前行!从一开始的被逼,后来被推、被扶、被引,到现在的自觉参与、自觉成长、自觉反思,到渐渐引领他人共同成长,可以肯定地说,师父和团队的同伴给了我太多的帮扶和教益。师父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师父,更是我们“一群人”的师父,她是一只“领头雁”,让我们一群人看到了心目中的远方,也翱翔出了属于自己的明亮那方!

猜你喜欢
试教支教师父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师父穿越啦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云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