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感性策略 成就智慧教师

2018-01-29 06:56殷伟东管国贤
江苏教育 2018年70期
关键词:师德专业学校

/殷伟东 管国贤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新入职的教师大量涌入,原有的师资队伍构成、发展梯次的组织架构等不断受到冲击。如新入职教师亟须专业入门,青年教师亟待专业成熟,骨干教师也面临特色学术风格养成等问题。教师队伍在职业精神、个性特征、专业水平、优势领域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多角度、多层次需求与发展态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教师素养提升,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都较少考虑教师的情感因素和内动力激发,缺少对“人性”和“人的发展”的科学认知,致使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走入“认知灌输”和“要我发展”的思想误区,收效甚微。为此,我们(江苏省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提出了“运用更感性的策略,成就更智慧的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理性的方式比较刚性、缺乏情感,感性方式则是用人性化的处事方式,从小处入手,有情感、温度、感染力,穿透力强,容易使人接受、理解与产生共鸣。从理性到感性,是强硬的“管性”制度到丰富多彩的“人性”赋能理念的转变。由此可见,感性的策略对人的成长相对来说更有力量,更有效果。我校立足教师的生命品质和生命发展,满足教师的心理感受和精神欲望,以“爱岗的标兵、心灵的导师、教学的能手、成长的典范”为目标,以“信任、心赏、悦纳、关怀、协同”为信念,以“胜任的管理者、各职龄层骨干教师、优秀的班主任”三支队伍打造为重点,以“升级认知、提升技能和改善心智”为培训维度,以“言传身教、情感情境、榜样案例”为基本策略,校本培训和师本修炼相结合,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更有温度,内容更富意蕴,成就更具效能。

一、升级专业认知

通俗而言,认知就是我们“是否知道和如何知道”。升级教师专业认知,就是帮助教师实现从不知到知、从知到更知的跨越。与升级认知相匹配的策略,是让教师有更广泛的专业阅读、更深度的专业理解和更精准的专业储备。

(一)分层架构教师发展课程

江苏省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根据教师职业生涯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将教师发展分成四个层面:适应入门期(职龄0—3年)、胜任成熟期(职龄4—10年)、磨砺提升期(职龄11—20年)和风格发展期(职龄21年以上)。学校依据四个层面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尝试架构出有体系、有侧重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厘清各层面教师专业升级的目标、内容和举措,提升分层培训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在专家指导下,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架构。

第一,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必修课程,是通识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是每个教师都必须学习的内容。主要课程有:教育学原理与实践、心理学理论与应用、教学论理论与方法、心理健康理论与应用、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学生交流与沟通技巧,以及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的师德课程等。

第二,分层拓展课。该课程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一部分课程属于指定拓展,一部分课程属于任意选择。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利于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利于体现管理者的办学思想,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吸收和内化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形成自身课程特色。

第三,人文情操课。这类课程不规定统一的内容,教师可根据自身要求、学校的条件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选择适当的内容,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厚积薄发,为教师专业长期发展所用。学校鼓励教师自发开设修身养性课程,倡导“既要努力工作,更要平衡生活”理念。

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特点,学校对不同发展状态的教师树立不同的发展标杆,并通过协商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分阶段、分层次的动态标准,包括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三年目标规划和年度自我修炼计划等,使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愿望同步。

(二)完善教师读书分享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1]教师阅读,是职业需要,更是拓展视野、升级认知、提升内涵的必由之路。

促进教师阅读,需要学校提供资源支持和机制保障。一是订阅各类教育教学专业报刊,定期购置各类专业书籍,不断丰富图书馆馆藏。二是设立宽敞温馨的教师阅览书吧,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三是鼓励教师自主购书和订阅教育类杂志报纸,开展教育名著名作奖赠等活动。四是成立“教师阅读工作坊”,不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鼓励教师在精读、深读基础上,利用5张左右的PPT和15分钟左右的脱稿讲演,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感悟联想。与此同时,学校设立教师阅读写作、成长典范等奖评机制,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的专业认知和专业视野。

(三)“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打开教师的专业视野,仅仅依靠文本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每年举办“与春天有约,与名师有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名师名家来校上课讲座。学校不定期邀请各领域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和成功人士,走进学校的讲堂和课堂,传递各行各业的新思维、新观念、新理念,解放教师的专业思想,扩展教师的学术视野,拓宽教师的实践思路。学校根据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遇到的思维表达和文字转化等问题,聘请教育杂志社专业编辑,每周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论文写作指导,在交流碰撞里提升价值认知,增强学术研讨的逻辑性和批判性。学校每年选派各级各类教师,多层次多批次安排外出参观学习、进修培训、听课观摩和学术交流,在“走出去”“请进来”和多元互动、交流分享中,教师积累了更多更专业的知识理论、经验方法。

二、提升专业技能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前者是借助有关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经过练习和模仿而达到“会做”某事或“能够”完成某种工作的水平。后者则要经过反复练习,完成一套操作系统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技能就是我们“能否做到和能否做好”。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就是帮助教师实现从知到行、从行到更行的跨越。与提升技能相匹配的策略,是让教师有更多元的实践、更务实的训练和更适合的督导。

(一)细化专业能力

学校根据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和发展需要,制订校本《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校本《专业标准》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架构并制定具体标准,明确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基本准则,明确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并作为学校教师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此基础上,围绕“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课程能力”等六项专业能力,确立了更为具体的能力训练点和评测点,以“大愿景、小步调”为原则,建立相应的个性发展和量化评测机制,支撑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

(二)坚持实践导向

坚持“目标引领,实践导向”的原则,通过教学研讨、岗位研修、同伴互助、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任务项目,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方式开展研修。尊重教师在研修课程内容、研修时间、研修途径等方面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自主选择。

开展“以学科教学标准建设为抓手”的学科推进月活动。以教研组为核心,每学年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例分享、沙龙研讨、互助督导等活动,提升学科教学的专业技能。

设计“新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中年教师特色课、资深教师示范课”四课教学展示活动。新到教师经过指导教师手把手带教,向全校教师汇报一年来的收获;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通过展能课展示教学能力的进步,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年教师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磨砺,基本形成教学特色和教学优势,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样本;资深教师在校、区甚至市里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并成为各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示范。通过四课教学联动展示,教师们互动互助,彼此支持,并在表达自我经验、分享他人经验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和成长。

(三)设置发展序列

学校规划设定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序列,为教师专业发展设置成长阶梯。从新教师入职起,学校建立评定教育教学的希望之星、教坛新秀、班主任工作能手、教学能手、德育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序列,对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级骨干教师评比。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的教师成长阶梯设置,打通教师专业技能成长通道,建立各层面优秀教师的专业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奖评机制,为教师的持续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有效激励教师成长成才和成名成家。

三、改善心智

心智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每个人都有其当下固有的心智模式。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2]心智模式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影响。

简而言之,心智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如何选择”。改善教师专业心智,就是帮助教师逐步形成更加开放包容、智慧有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改善心智相匹配的举措,是让教师有更真切的专业榜样、更典型的专业案例和更温暖的专业氛围。

(一)坚持师德为先的价值取向

学校始终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价值取向,把师德作为评聘教师的主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学校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举行师德承诺宣誓仪式,聘请家长监督教育行风、师德师风,人人写“心赏单”赞美身边优秀的人和事等举措,引领和规范教师日常言行举止。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校长访教师,教师访学生,学校访社区”“我手牵你手,携手助成长”等主题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师德标兵”“感动堰小十大人物”“十大故事评选”“金雁奖”“银雁奖”“护雁奖”等的评比表彰,充分发挥广大党员骨干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意识。

(二)营造信任有爱的文化氛围

我校以“标准化、园林式、书院气、居家味”和“为人服务”为理念,建设和改造校园物化环境,增强其隐性教育导向功能。学校积极倡导“明理守信、敬业负责、尊重包容、信任合作、正向积极”的校园德行文化,旗帜鲜明地反对“计较、抱怨、对立、敷衍、自私、个人利益至上”等负面文化,营造和谐、温馨、诚信、有爱的工作氛围。如每个月给同月生日的教职员工集体过生日,用交流座谈、写生日贺卡、拍祝福合影等形式,增加情感的交流互动;利用春游、秋游、元旦、教师节等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缓解教师工作压力;鼓励教师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开展亲子互动、旅游修学、兴趣社团、互助休闲等业余活动,进一步融洽同事关系和家庭关系。

(三)构建协同支持的专业生态

学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筹措经费,设立奖学奖教基金,形成良好的外部支持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学校以“共建、共享、共研、共护”为基本理念,建好学校德育资源库和各学科教学资源库,不断更新充实,支持教师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建立教师内部顾问机制,聘请临退休的资深教师,担任学校教育教学顾问,帮助青年教师缩短上岗考核周期;积极推行入职新教师和青年班主任等双向选配带教师傅制度,定向帮扶,促进专业能量的有效流动和转换,形成校园内部良好的专业生态。此外,学校编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手册》,对学校的纲领性文件、奖评规定、教育教学管理岗位职责、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等,逐一进行具体说明和明确指导,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理可据。

“运用更感性的策略,成就更智慧的教师”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学校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认知、技能和心智不断升级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登山,需要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逐步升华,需要内心的专业目标不断引领,需要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断累积,需要一步一步坚实地向上攀登,而不是一蹴而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致力于构建“社会支持学校,学校支持教师,教师支持学生,学生直面成才”的支持型育人生态,坚持以人为本、成全成长的育人理念,用更人性的策略,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发现每一个人的价值,助力和成全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教师发展就会更有方向感和获得感,学校发展就会步入更好的良性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师德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学校推介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