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们的“精神地坛”致敬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2018-01-29 06:56
江苏教育 2018年70期
关键词:我与地坛史铁生生命

·推荐理由·

史铁生,从看到这个名字开始,我就被这个不平凡的名字给惊住了。铁生,“铁”代表着坚毅不屈,“生”则是生生不息,或者理解为像铁一样生着。没错,一种强烈的念头告诉我,这个名字的主人不一般。

在读他的作品之前,我看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张开怀大笑的脸,写满了乐观与开朗,以至于当我后来得知他是个残疾人时,我吓了一跳——他是残疾人!这么灿烂的笑脸,没有一点悲观的样子!

他也迷茫过,痛苦过,甚至想自杀,但冥冥中有一股力量让他没有放弃生活。史铁生不愧是史铁生。他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转身倾注于写作。《我与地坛》就是他写得最成功的散文作品。透过文章细腻的笔触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男子,悠闲地欣赏着园中的花花草草,他的心早已和地坛连在一起,地坛的花草树木已然成了他的朋友。他的内心充满了爱——爱家人,爱生活,爱世界。

这便是我最钦佩史铁生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古老甚至是衰败的地方,他悟出了人生的意义,寻到了生活的方式。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真正做到一笑而过的人,太少。史铁生一步步蜕变的过程,一点点改变的经历,才是人类最真实的反映。真正的强者并非不会哭泣,而是含泪奔跑,史铁生无法奔跑,可他却用精神畅游在碧海蓝天。在地坛的日子里,他看透了生死,想清了生活,自此,他的未来便有了他自己亲手设定的轨道,他不再茫然无措,他像迷失在大海上的水手,倏然间找到了一座指引的灯塔。

有关史铁生的传奇性抑或残废,其实作为四肢健全的我们是没有资格讨论的,但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提及的话,倒是想到了史铁生写在送给朋友的书上的一句话,他说:“或许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残废。”正如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史铁生是无法站立的人,但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他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阅读体验·

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被震撼了。这15000字里面,字字凝结着他20年里酸甜苦辣的人间阅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彻心扉的生命感悟,可以说真正是拿生命换来的。近20年来,我教《我与地坛》也有10多次,还开设过几次公开课,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也有想写作的冲动,但又不知从何谈起、谈什么。从一开始认识他,他似乎就在生死线上不断挣扎,然而当“死亡节日”降临在他身上时,又似乎显示了命运之神对他的另一番安排。

“困难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胚料的锤,打碎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铜刀。”这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话,稍加修改为“锻成的将是坚强的史铁生”,我想这样来评价史铁生是再好不过了。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可史铁生是怎样的生命,他的一生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1951年,史铁生出生了。在那时,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自然会寄托着家人极大的期望。1967年,他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两年后,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陕西延安插队。他将脏活苦活抢着干,可偏偏就在那样一个风华正茂、龙腾虎跃的年纪,他的双腿却瘫痪了,一下子被命运狠狠地摔到地上。瘫痪使他的性格改变,他变得暴怒无常、自私而又固执,他曾多次产生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

母亲乞求他去看花,母亲在地坛中反复来往寻找他;母亲忍着苦痛,面对他故作轻松,母亲理解他,给他自由……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却懂得许多,瘦弱的身子里却拥有着博大的胸怀。她用实际行动感染史铁生,引着他在通向光明的那条路上慢慢地往前走,教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问一个治病的医生:“当得知自己患的是癌症时,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医生说:“有哭的、闹的、悲伤的、吃惊的,也有坦然面对的,而且这部分人是爱其他人或得到爱很多的人。”也许正是这样,史铁生才会在生活中帮助残疾人,常做慈善,在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将爱播洒人间。

地坛这个古老的园子,教会他许多:瓢虫伏地飞起,蝉儿在脱壳,露水压弯了碧草……一切都展露出生机与活力,这是生命的美好!古柏还是那棵古柏,石门还是那个石门,亘古不变的唯有“山间之明月,与江上之海风”,这才是人所拥有的。别人上班,他就摇着轮椅到这来,他在这思考、读书。生与死是他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生死死又有何联系?最终,他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

他不断地进行文字创作,先后创作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等诸多作品。从他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深刻的思想、哲理和乐观。我看过他的《病隙随笔》,犹记得他在里面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在生病,读着这句话,似乎能看见他那张幽默的笑脸。

“铁生,铁生”,像铁一般顽强地生活下去。我想,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身残志坚、乐观豁达、温暖他人的人。双腿残疾、身患重疾,在苦闷与彷徨后,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历经挫折,绝地重生,活着与死亡之间,他用行动温暖世界。他已经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可他却用思想、他的笔“走”得很远,微笑着去唱着生活的歌谣。

说到《我与地坛》,如果不看作者简介的话,你也许完全想象不到这是出自一个残疾人之手。作者在最美好的年华,遭遇人生的巨大变故,可是却完全看不到他对生活的绝望,甚至是些许的抱怨。

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你的一个事实。所以,人的出生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你可以羡慕人家优越的家庭条件,羡慕人家完美无瑕的面容,羡慕人家伟岸挺拔的身姿,但一定告诉自己,这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这是上帝在他出生时额外附加的。如果因此抱怨、消沉,感到世界的不公,对世界不满,那么最后伤害的只有自己。倒不如笑纳自己,包容自己身上的不足,满怀信心地活出自己的精彩。

他说,上帝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还告诉我,想寻死不一定就是坏事,这说明一个人对生命的意义有要求,否则你怎么活着都行。他曾说过当他想自杀的时候,正是因为听了卓别林的劝,才放弃了自杀。那一次,他正好去看了一部电影《城市之光》,剧中一个女人想自杀,被卓别林发现了,那个女人发了疯似地喊:“为什么不让我死?为什么不让我死?”卓别林慢悠悠地、不动声色地说:“着什么急?早晚都会死的。”这些话久久地在我心里荡漾,激起层层涟漪。

是啊,人终究会走向灭亡,既然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好好把握过程,让它变得精彩,变得有意义,这是谁也不能左右你的,这是由你选择和决定的。面对科学家预言地球终将毁灭、宇宙爆炸等诸多言论,我曾天真地想,既然结果早已注定,一切终将变成痛苦的虚无,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又何必徒劳?现在我明白了,握在手里的只有过程,将结果化为过程,才会有活下去的动力,将绝望的结果转化为活下去的希望,才能明白生命的意义。一下子想通了,我笑着对自己说,试着努力吧,不试白不试,生命的价值在于镇静而又有激情地欣赏这过程的悲壮和美丽。

他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坦然面对生死,但命运终是没有善待这个男人,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但他的生命并没有终结,他的器官捐献给了有需要的人,他是镇定地、从容地、欣慰地离开了人世,而不是忧惧地、怯弱地、遗憾地离开。史铁生的生命依然在欢快延续!“死亡不过是走过一座桥,到远方去旅行,肉身是无法永恒的,永恒的是人类的精神与爱。”

史铁生,在痛苦中活出精彩人生,在苦难的废墟中开出一朵智慧的花来。

读史铁生的文章,如同和他谈话,会越读越明朗,越读越洒脱。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的想法和文字干练明净,从不神神道道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他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有诸多奥妙。残疾其实并不缺少想法,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

在读完《我与地坛》后,我突然觉得心中仿佛多了些什么。史铁生在文章中写了许多他思考的东西,例如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太多又变得恐慌,好像成了一个人质,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性?一些事不适合说,只适合收藏在内心与坟墓。假如这个世界没有差别又会怎么样呢?凡此等等问题,我却似乎不曾想过,或许我也曾在悲伤迷惘的时候想过,为什么要活,要不要去死?但最终,这些也都不了了之,因为,我害怕死亡,不敢深入去思考。读完文章,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我与地坛》会激励世上那么多人,因为它将生与死理解得透彻。是啊,死终究会来到,为什么不试着活下去呢?正如一些心灵鸡汤上说道: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开心地过完每一天呢?

史铁生在文章中写了许多人,例如一对老夫妇、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中年女工程师,当然,还有他的母亲,等等。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有天赋但被埋没的长跑家和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

那个长跑家由于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就屡遭不平等待遇,不管他在长跑比赛中取得了多少优秀的成绩,新闻橱窗中都不会有他的照片,最后终于被人发掘时,他却要退休了。我以为,人总是会犯错误的,世上没有圣人,正是因为社会的种种冷漠,才导致许多想改过自新的人一次又一次失望,直至绝望。

还有一个是智力有缺陷的女孩,上帝同时给了她美貌和弱智,她受到许多人的欺负,幸好她还有一个爱他的哥哥。这个世界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不公平,没有人能将这个世界想明白。但如果将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与行为统统消灭掉,结果会怎样呢?就像文章中所写的:“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不管怎样,总有人需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设若我们不幸碰上了,也没关系,尽力就好,顺其自然,无须悲观。

我认为史铁生语录中最好的一句话就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一直有个愿望,想看看地坛,可去过北京多次,却总是来去匆匆。2015年夏天,抛开一切杂务,我终于踏上了往北的列车,专为看地坛而去。

地坛,我来了!

我知道地坛一直在等我,而我也一直在寻找它。当真正踏在地坛那略显沧桑的土地上,走过史铁生的轮椅曾碾压过的地方,我终于心有所依。我静静地站在这片土地上,那一刻,我终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地坛的存在,感受到了史铁生的心魂。

光影斑驳,我仿佛看到了史铁生摇着轮椅在这片树荫下思考生命的意义;看见到园子里散步的夫妇绕了许多圈,风雨无阻;看见每天唱歌的小伙子突然在某一天的清晨再没有出现过;看见一位饮者卓尔不群的饮酒情状;看见朴素优雅的中年女工程师在上下班时间从院子里穿行;看见被埋没的长跑健将在跑完十几年无数个马拉松之后,搬家去了很远的地方……每一个人都在寻找救赎自己的人生之路,却又不得不在生命的渺小和命运的无常面前低头。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你看,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换个角度看生活,俯仰之间能换来人生的高度。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史铁生也曾迷惘过。其实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啊!“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只好尽力丰富自己来拓宽生命的宽度,不幸既然已成不幸,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怨天尤人。仰视生命,生命会变成高不可攀;俯瞰生命,你会变得无知和狂妄;假如你把视线放平一些,正视生命,你会懂得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对于我们是必然的,人活着要历经沧桑,伟大的灵魂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离有时,合有时;聚有时,散有时;爱有时,恨有时;欢乐有时,悲泣亦有时。虽然我们没办法预知生命的结局,但是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看待生命的起起落落,用心演绎自己平凡而独特的人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总会有属于自己的鲜花和掌声。

我走出地坛,再读《我与地坛》,更懂得了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坦然。

史铁生说:“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站在树下沉思,世界上哪有绝对公平和合理的事情呢?每一样东西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无法掌控。生命总在挫折与磨难中茁壮,不应随波逐流,更不应苟且偷生。死亡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原来,这世间的苦难皆有意义,你所吃的亏、忍的痛,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致敬史铁生,致敬我们的“精神地坛”!

猜你喜欢
我与地坛史铁生生命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我与地坛》中的“超越”
《我与地坛》与人生的境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跨文化视角下的《我与地坛》之重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