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仁爱”之心做教师

2018-01-29 06:56
江苏教育 2018年70期
关键词:慧眼仁爱陶行知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就“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读陶行知的文字,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的一生正是这12字的写照。

作为教师,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表扬的话就足以让学生充满动力。我们成年人尚且需要鼓励和表扬,更何况学生那渴求得到认可和奖励的内心呢!

一、用一双赏识的“慧眼”看待学生

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半句六月寒。”身为教师,在学生犯错时,应该避免严厉地斥责,而是用一双赏识的“慧眼”引导他们。“与其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的抵触情绪在教师的句句夸赞中会慢慢融化,从而进行自我反省,并在思想上得到真正的进步。

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来自单亲家庭,父亲外出打工,平时由他爷爷照顾,家庭经济状况极其困难。他非常自卑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会逃课,溜出校园。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我多次单独找他谈心,然而,效果不佳。我甚至一度要放弃他,但是我的责任心不允许,我还是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心的次数多了,内容多了,慢慢地,他聊天时的眼神柔和了,他聊天时的姿势也随意了,他聊天时的话题也变多了。另外,我在教室里还安排了一些“卧底”,一方面是为了随时报告他的行踪,另一方面则是为他营造一个有爱的氛围,和他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不知不觉中,他觉得在学校比他逃课一个人在家有意思。我相信,他只要能安下心来,融入学校的氛围,作为一名学生,他将感受到校园的美好,他的人格也会更健全。

二、用人文关怀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作为教师,对于我们的学生究竟了解多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要提供知识、技能,还应以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都有被尊重、接纳的内心需求,所以,教师要体察学生的情感动向,实施适合他们需求的教学。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学生的需求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那么,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呢?其实教师有时并不了解。要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地体察他们的内心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教育应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交往”的信念,在人生旅程中书写最为壮丽的诗篇。

猜你喜欢
慧眼仁爱陶行知
紧箍咒和慧眼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陶行知教育名录
错中寻源 练就慧眼
借我一双慧眼
安全隐患逃不过他的慧眼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