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地区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8-01-29 15:59张秀英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护理员养老机构

张秀英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中国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到2016年底,60岁以上人口达到2.16亿,目前约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多万,但全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足100万,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不足10%[1]。我国养老服务行业起步较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养老观念逐步改变,导致养老护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多,供需矛盾突出,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2],关于养老这个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大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内蒙古通辽市属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截至2016年末,全市人口318.90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55.63万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4,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1/3,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50.54万人[3]。据市民政部门统计,全市60岁以上人口中失能失智老人占全市老年人的1/3。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计算,通辽市需养老护理员5.7万人,目前,全市养老机构中从事养老服务的护理员不足1000人,且大部分无证从业,为老人提供的服务也只是简单的生活照料。面临银色浪潮的袭来,在国家提倡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引导下,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培养,建立健全本地区系统规范的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已刻不容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入住养老机构能够表达清楚的老人作为半结构访谈对象。纳入标准:选择的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自愿参加研究者。采用分层抽样法,选择通辽市科尔沁区和经济开发区8家养老机构,其中公办3家,私办5家,对养老机构的8名管理人员、40名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抽样调查。

1.2 伦理原则

调查前,对本次调查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向受访者解释清楚,确保受访查者知情并同意自愿参与调查;调查中注意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阅读法

查阅图书馆、清华同方、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对国内外养老护理员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3.2 问卷调查

1.3.2.1 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的调查

内容涉及3个方面,包括养老机构的基本信息;养老机构基本情况:入住老人数、床位数、入住老人的年龄分布、民族、自理程度、养老机构人员规模及构成情况、养老护理员来源、薪资待遇及上岗前后的培训情况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

1.3.2.2 对养老护理人员的调查

在调查前,先向每位被调查人员耐心解释清楚,尤其是年纪大、文化低的,或者是汉语基础薄弱的蒙古族养老护理员,要求调查者要协助完成表格填写。内容涉及3个方面,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聘用方式、月收入;养老护理员培训现状:是否参加过培训,有无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证,培训地点、方式、时间、内容、培训的效果,培训内容是否能够实际应用、是否能解决入住老人的相关问题;养老护理人员需求:是否愿意培训或继续接受更新知识培训,对培训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要求,希望培训补充的知识,采取培训的方式。

1.3.3 半结构访谈

要求环境安静,氛围轻松,并在访谈后及时将访谈提纲整理为电子稿。内容有2个方面,包括入住老人的基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来源、自理程度、入住原因;对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养老护理服务的内容、方法、态度,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养老护理员是否需要培训,对培训内容方面的需求,对养老持证服务的态度等。

1.3.4 社会需求分析法

走访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对各类养老机构护理员的现状、养老职业岗位的类别、养老护理人才需求、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4]。拜访本地区从事老年护理和护理教育的资深专家,征求意见建议。最后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初步构建规范、可行的本地区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框架。

2 结 果

2.1 养老机构

8家养老机构具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开发区的童鹤养老院,是通辽市条件比较好的养老机构,共入住老人97人,床位使用率97%,其中能自理9人,借助76人,借护12人。为老人服务的护理员7人,养护比为1:14,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8家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养老护理人员短缺,持证率低,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占大部分。由于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低等多种原因,使得人员流动性大,养老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2.2 养老护理员培训现状

目前通辽市养老护理员培训机构单一,主要是政府出资依托家政公司作为培训基地,学员免费培训。学员状况:学员多为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和城市下岗职工,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培训状况:培训普遍存在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单一、专业性不强的现象;师资状况:培训教师多数缺乏教学经验,或因教非所学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养老服务状况:由于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欠缺,几乎所有养老机构目前对老人提供的只是简单的生活照料,从而导致养老服务质量不高。

2.3 入住老人

年龄多在70岁以上,蒙古族老人占1/3,多数老人有退休金,能保障自己养老的费用,大部分老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而目前养老护理员短缺,专业技能不够,不能为老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帮助。

3 讨 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养老护理已从简单的生活照料逐渐扩展至含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的全方位照料,即整体护理;传统的家庭照料养老模式逐步转向社会化管理服务,现行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养老行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已成业界当务之急。

3.1 养老护理员培训教学方法的研究

3.1.1 应用模块教学完善培训内容

依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如下教学模块:(1)基本知识。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观察与护理及安全知识;(2)基本技能。包括服务对象功能状况的观察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3)职业素养。注重培养沟通交流、人文关怀及心理护理方面的技巧与方法,将整体护理融入到养老护理的全程服务之中;(4)康复急救。以“理实一体化”教法为主,结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情景模拟和实地观摩等教法,提高培训效果。

3.1.2 采用多元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1)专业教师定期走进养老服务机构,以专题讲座形式现场教学;(2)养老护理员定期走出去,到不同层级养老服务机构观摩考察、交流经验;(3)尝试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将网络远程教育引入培训教学中;从而弥补集中全日制培训模式存在的“短板”。(4)实施分层培训,在同一个等级中按养老护理员不同年龄、民族、护龄和能力进行分层培训,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3.2 科学合理设立培训基地

(1)将培训场所设在希望参加培训而得不到机会的地点,如农村牧区、偏远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为参加培训人群提供方便;(2)与家政公司合作,实现培训-考证-就业三位一体的就业新模式[5];(3)在有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开设相关养老专业的相应课程,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4)建立社区养老护理培训基地,鼓励社区闲置人员和能自理的老年人积极参加培训,既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学习方便,同时又提高了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走出去”到区外甚至是国外的先进养老机构去进修学习,进入养老机构“顶岗实习”,让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能具体运用到切合通辽地区特点的养老培训教学当中。培训时应根据学员特点合理选派教师: 蒙古族学员集中的培训班,受民族地区特殊文化环境影响,蒙古族学员对汉语授课的理解和接受效果方面存在差异,培训时可选派蒙古族专业教师授课;对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学员,选择教龄较长、经验丰富的资深专业教师;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员,选派教师应以青年教师为主。

3.4 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材研编

与有关行业、企事业单位、部门联合编写适合本地区办学模式特点和不同层次需求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材,并将身边实际案例引入教材中,附以配套的音视频媒体课件,通过简便易学大家乐于接受的形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5 构建完善的养老护理员考核评价体系

培训考核成绩理论和实践各占50%;同时,依据养老护理员具体学历和能力,在工作内容、待遇、聘任方式等方面与之相匹配,以调动工作积极性,减少人员流失,对具有高学历的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可兼任其他护理员的培训指导工作[6]。

通过多元化的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在本地区的合理运用,不断提高养老护理员培训的覆盖面及培训效果,逐步缩小主、客观培训需求的差距,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老年专科护理人才[7],促进本地区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从而尽快走出本地区养老护理培训所面临的困境。

猜你喜欢
护理员养老机构
养老生活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