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性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01-30 10:18戴宇卿
当代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蓝光胆红素白蛋白

戴宇卿

(丰城市人民医院,江西 丰城 331100)

高胆红素血症属于新生儿科常见疾病,在住院新生儿疾病中约占30%~50%,若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诱发核黄疸、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及预后有着严重影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1]。目前,临床上针对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包括光照、药物、换血等手段,其中以蓝光照射最为常见,该治疗方法见效快、疗效确切,备受临床认可。然而传统的蓝光照射治疗时间较长,加之保护措施并不完善,易诱发高热,患儿长时间治疗后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安全性较低[2]。因此选择合适科学的光照治疗手段对保障治疗安全性、促进治疗效果提升有着积极意义。本研究就不同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200例,根据蓝光照射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日龄7~15 d,平均(9.25±2.11)d。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日龄7~14 d,平均(9.45±2.21)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予以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光疗指征实施参照《新生儿黄疸丹玉推荐方案》[3],蓝光照射的实施均为双面蓝光管,每管20 w,实施照射前需提前预热,待照射温度为30℃开始实施治疗,治疗过程中利用黑色不透光衣布对患儿双眼及生殖器进行遮盖。对照组实施传统蓝光照射治疗,即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则实施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照射时间为8~12 h,后间隔时间为12~16 h。实施照射治疗过程中每隔1天进行1次胆红素检测,直至患儿血清胆红素降低范围在109.6~123.5 μmol/L或低于该水平。

1.3 评价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2 d,患儿黄疸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血清胆红素<153.9 μmol/L;有效,治疗2 d,患儿黄疸情况明显缓解,血清胆红素在153.9~205.2 μmol/L范围内;无效,治疗2 d后,患儿黄疸仍未缓解,血清胆红素>205.2 μmol/L。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腹泻、低钙血症、皮疹等。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白蛋白水平。患儿入院前及治疗后均行静脉采血2 ml,使用美国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680型对其血清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情况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reatment(n)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血清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因新生儿具有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的特点,在低体温、感染、窒息、酸中毒等病理前提下的身体机能极易受损,血清将游离胆红素在脑组织中,对新生儿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产生严重阻碍,从而导致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水平>169 μmol/L)发生[4]。血清胆红素达到一定程度可促使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将引发患儿中枢神经永久性伤害,严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因此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对降低胆红素脑病发生风险,促进患儿预后极为关键。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serum bilirubin and album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serum bilirubin and album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项目血清胆红素(μmol/L)白蛋白(g/L)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100)261.65±32.57 180.49±52.11 37.21±9.24 32.75±9.51观察组(n=100)262.55±32.64 150.47±29.56 38.01±10.12 29.24±9.41 t值0.195 5.011 0.584 2.624 P值>0.05<0.05>0.05<0.05

目前,临床上针对高胆红素患儿常考虑给予药物治疗或蓝光照射治疗,其中以蓝光照射治疗最为常用且疗效最受瞩目。血清胆红素对波长在450~460 mm之间的光波具有极佳的吸收能力,而蓝光光照的光波波长范围为425~475 mm之间,同血清胆红素的波长吸收范围相契合,因此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实施蓝光照射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儿体内高水平血清胆红素,促进其疾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5]。传统蓝光照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中,实施蓝光照射促进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需进行以下3个阶段过程:①蓝光能够被胆红素吸收;②胆红素同蓝光之间可产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光红素、胆红素异构体等光化学生成物;③胆红素吸收蓝光后生成的光化学生成物能够自行排泄出体外[6]。然而徐晓妮等[7]研究指出,蓝光持续照射治疗对胆红素的吸收存在饱和点,当患儿实施蓝光照射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降低至某一水平时,实施蓝光照射治疗并不能进一步促进胆红素水平降低,该结果提示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持续性蓝光照射并不是临床最佳治疗方案。鉴于此,本研究在保证光照充足的基础上对10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结果显示,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比较,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胆红素水平影响好,疗效较持续性蓝光照射显著,且间断性照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少于持续性照射治疗,上述结果同郝贵芳[8]研究结果相一致,均提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间断性蓝光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因持续性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实施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治疗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高,值得推广应用。

[1] 凌万里,张映霞.蓝光照射治疗不同胎龄、日龄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8):848-850.

[2] 李玲燕,卜燕梅.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蓝光照射治疗后经皮测胆红素最佳测定时间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23):44-45.

[3] 黄福海,潘旭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血清学水平的变化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4):23-24.

[4] 沈向梅.金双歧、茵栀黄与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27(2):203-204.

[5] 朱小冰,卞群官,唐莉,等.不同蓝光治疗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比较及其对降钙素原、胱抑素C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10):2021-2024.

[6] 张莉,镇祥繁,李丹,等.蓝光照射联合综合治疗对新生儿溶血症所致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指标的调节作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11):1551-1554.

[7] 徐晓妮,王亚萍,王卫华,等.不同蓝光及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比较[J].医学综述,2016,22(13):2660-2662.

[8] 郝贵芳.不同蓝光照射方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18):2262-2263.

猜你喜欢
蓝光胆红素白蛋白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白蛋白不可滥用
Cu2+、Zn2+和 Pb2+对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