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与护理措施研究

2018-01-30 10:18李玲
当代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

李玲

(江西康宁医院二病区,江西 樟树 331211)

精神障碍患者因症状、情绪、环境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异常行为,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攻击行为[1],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攻击行为指任何形式有目的对他人的伤害,也称作暴力行为,使对方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生命被危及。研究发现,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有20%~40%机率会产生攻击行为[2],既伤害了患者的安全,也威胁了其他患者与医护人员安全,影响了病房的正常管理[3]。及早实施预防护理措施能使其他患者的医护人员安全得到保障[4]。本次研究中,为分析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配合有效护理干预方式,从而减少攻击行为,使精神科室安全管理得到保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1年间收治的50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资料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50例精神疾病患者分成攻击组与无攻击组,各25例。所选5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排除了住院时间短,合并严重肝肾疾病患者。攻击行为是对他人的人身攻击和财产攻击。对照组均无攻击行为发生,男20例,女5例;年龄20~52岁,平均(39.1±8.6)岁;其中10例未婚,15例已婚;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1±3.1)年;观察组每个患者至少有1次攻击行为史,男19例,女6例;年龄19~52岁,平均(40.0±8.5)岁;其中9例未婚,16例已婚;病程3~10年,平均病程(5.8±3.2)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比较。

1.2 方法

1.2.1 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原因 ①精神症状影响:精神症状影响是导致攻击行为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受幻觉支配下,精神疾病患者因命令性幻听和关系妄想、物理妄想等,都会使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产生恐惧、愤怒等情绪,认为自身利益或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对他人产生攻击行为。其中双向障碍躁狂症患者病情发作时很容易被激怒,行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冲动和攻击行为。②社会心理原因。因疾病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大多失业、单身,而且人际关系十分恶劣。即便入院治疗期间,患者也会抗拒临床治疗和护理,当患者的抗拒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对医护人员或其他患者产生攻击行为[5]。③个体原因。精神疾病患者发病前大多存在多疑、冲动、文化低及固执等性格特点,所以,攻击行为与患者冲动型人格相关。如果精神疾病患者有脑外伤病史、中枢5-HT功能低或雄激素升高等情况,也会成为生物学因素引起攻击行为。④医患纠纷。大多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自知能力,是强制接受治疗,治疗抵触情绪严重。再加上在住院期间活动受限,而不合理需求不能被满足,就会出现严重的不满情绪。住院期间需要接受的各项检查治疗都要被迫完成,患者内心对治疗有严重的敌对情绪。所以,若医护人员在检查治疗过程中有不当的语言或行为时,就会激怒患者产生攻击行为[6]。⑤环境原因。精神科大多是封闭式管理,患者被强制隔离后,抵触情绪严重,周围病友也大多为躁狂症、精神紊乱疾病患者,休息环境吵闹,困于病房中不能找到刺激和快乐,就会引发攻击行为[7]。

1.2.2 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护理措施 ①评估病情和危险预兆。医护人员要评估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可以准确用于预防攻击行为。在患者入院之初,就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科室和病房环境,使患者了解自己的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病史与心理状态,通过表格标注患者攻击病史与危险攻击预兆,做好被攻击的防范。护理人员交接班时要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控制暴力攻击事件发生[8]。②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以此提高预防能力。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控制攻击行为的技巧,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意外事件的培训,通过预见性护理防范,从传统被动护理向主动护理转变,以此提高医护人员处理意外事件能力,配合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控制攻击行为的不良影响[9]。③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精神疾病患者因疾病特殊性,医护人员在具备优秀医治护理技能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对异常表现患者做好防范措施,在语言沟通和行为沟通上都要尊重患者。医护人员被患者攻击受伤后,要认识到疾病异常的病态,明确自身工作定位。发现异常攻击预兆时要提前做好护理干预,做好防患未然,以此减轻患者攻击性或受损程度。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增加沟通和了解,从而消除患者的敌对情绪,减少患者因医护人员职业因素产生的易激怒情绪,控制攻击行为发生。④优化病房环境。精神疾病患者病房要合理安排,通过分开安置的方式患者情绪得到安抚。对病房内的危险物品要加强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交接班后要做好病房安全检查,通过减少病房环境的刺激,可以有效减少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攻击行为,避免发生暴力攻击。⑤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对患者群体或患者个体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使患者加深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了解攻击行对他们的危害,掌握情绪控制的技巧,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同时,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以此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攻击行为发生[10]。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攻击组和无攻击组两组患者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11]。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精神疾病患者在临床上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分析攻击组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包括有攻击史、治疗依从性差、医护人员接触不当、过于强制手段等,都会使精神疾病患者产生攻击行为。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攻击行为,见表1。

表1 分析攻击行为产生因素(n)

3 讨论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物不可接受的行为,本次研究中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对象包括病友、家属和医护人员。有研究发现[12],当人体中枢5-HT系统功能过低会导致攻击行为发生,而这一因素正是生物学基础原因[13],当患者入院前有攻击史时,入院后,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好三防护理干预,避免患者发生自伤、伤人或毁物、出走等行为,观察患者举止变化,使科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通过护理预防干预措施,可以控制患者的被害妄想、幻听及过激情绪等情况,也能改善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经过培训和学习,不断改善医治护理方式,以科学的工作方式与患者接触,避免患者情绪被激怒而产生攻击行为。通过本次研究中表1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攻击病史、治疗依从性差、医护人员接触不当及过于强制手段等因素都是导致患者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不断改善医护工作方法。对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要及早实施护理干预和指导,能及早控制攻击行为发生,避免发生意外,保护医护人员安全。

[1] 段英.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98-122.

[2] 李佳翠.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护理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2):168-169.

[3] 穆殿萍.精神疾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120-121.

[4] 李楠.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系统医学,2017,2(1):113-115.

[5] 王燕.躁狂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4):188-189.

[6] 郭秀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223-224.

[7] 徐敬文,金芳,温博贤.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9):5-6.

[8] 曹梅仙,黄江英.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护理方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69-71.

[9] 蔡珊.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19):129.

[10]钟彩华,张素平,李彩玲.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8(11):180-182.

[11]张彦红,董莉莉,尤海霞.94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观察和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712-2714.

[12]赵志杰,李韶华.躁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预测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9):174-175.

[13]王燕.躁狂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2(4):188-189.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