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高效提问生成及运用策略探讨

2018-01-30 12:11张姝��
考试周刊 2017年63期
关键词:提问教学提问策略以生为本

张姝��

摘要: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入促成以生为本施教的落实,形成向课堂要效率的教学新风气。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的调动和有效组织。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学生学科习得和思维提升的抓手。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可通过预先设计教学问题把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推动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开展,调动思维,挖掘能力,形成历史学科学习必备的阅读、思索、分析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以生为本;提问教学;提问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在老师有效组织和引导下促成学生学科学习方法的形成,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和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已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陈式,着力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通过问题探讨、互动交流,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借助阅读、思考、互动、答疑、质疑等途径,让学生从老师要我学、老师教我学,转变为我“会学”,我“能学”,我“善学”。这需要我们激起学生有效阅读、有效参与课堂、有效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获得历史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一、 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能够将课前预习的困惑形成再次阅读和深入思考的推进器。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积极思考,推进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如在《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复习以前的知识来导入课文,可以问学生:上学期我们的历史学习到什么地方,大家还记得吗?这样的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可以点燃学生参与交流和复述回忆的兴趣,学生们七嘴八舌的交流,可能会谈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也会谈当时的民族交融。老师可以追问:历史大趋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东晋开始我们的国家就处在分裂状态,那么在什么时候、是谁统一了全国,他为什么能统一全国,他统一全国之后又做了什么,他的政权命运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里我们留白,让学生们说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如此导入,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们也能大致的知道自主学习学习历史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在导入问题的推动下形成学习的兴趣和方向。

二、 围绕中心问题,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我們的历史教材是历史的浓缩版、精华版,教材呈现的都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概况,在编排、内容选择和设计上都是贴近学生的,适合学生自主阅读的。而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现象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学生阅读思考获得。因此,我们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运行问题探讨教学活动时,就要精心思考和设计具有典型性、整体性,突出学习重、难点的中心问题。如在《百家争鸣》这一内容知识比较凌乱、琐碎,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概括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我们在导入之后,可以让学生简要说说这一课,我们要学习哪些内容,怎么学习和掌握这些比较多且杂的内容呢?然后我们提出中心问题:这一框的题目是“百家争鸣”,那么“百家”在我们教材中是哪几家,他们有什么“争鸣”(有什么的不同的思想表现)呢?相机指导学生,如何有条理的概括人物的相关方法,和学生交流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进行自学,在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基础上提高他们历史材料的阅读质量和能力。这样,学生们在老师的提问中,就获得了历史的学习方法。

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提前设计好表格并打印发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老子”这个人物为例,让学生在自行阅读教材,指导学生进行表格的完善并让学生谈谈他们为什么思想不同,是什么原因出现差异的。而在学生对这些人物和思想把握之后,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他们对后世有着怎样的影响和意义?

三、 重视问题分解,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我们教学预设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知识掌握和能力以及思维水平设计,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发现,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积极阅读、思考之后可能还不得要领。因此,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透过阅读材料的字面,结合历史史实和背景等再去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问题解决方法、方向的定位。如在《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由阅读历史诗作来感受历史的问题,投影展示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让学生说说杜甫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认识?但是初中生对文言文理解不透,不能也不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捕捉诗歌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如此,我们引导学生去分析诗歌的意思。然后,追问学生:“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早期国家治理的景象,那么,“国破”是什么时候的呢?在学生分析交流之后,我们明确是唐玄宗李隆基后期的。那么,分解之后,中心问题就呈现了:唐玄宗统治前后期变化巨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样的变化对社会和历史带来哪些影响和启示呢?如此,学生能够在解读诗歌之后,兴趣盎然地阅读教材,发现其中的历史事件、历史影响和意义。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形成了对比学习的意识,获得了借助历史事件和发展去客观的评判历史人物,也能从历史事件中获得对历史发展的认识;从而在思考中认识历史、感悟历史,获得历史学习的价值。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情,结合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流程,精妙精彩呈现学习内容的中心问题,通过合理而高效的提问、分解和追问,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促成历史思维水平的提升,从而获得历史学科学习的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心语.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6(47).

[2]张颖.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问[J].学周刊,2016(09).

作者简介:

张姝,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问教学提问策略以生为本
“提问教学”艺术在初中数学课堂的运用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提问教学在财务管理课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