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视阈下提高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018-01-30 13:38孙小巍��
考试周刊 2017年63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朗读教学人物形象

孙小巍��

摘要:语文人文素养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方面。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怎样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语言;人物形象;朗读教学;情境教育

2016年9月,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其中人文底蕴与高中语文学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看来,语文人文素养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此为目标,有效展开审美教育。而语文教学渗透美育,应以高中语文教材美育特点和学生实际审美水平为出发点,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 通过感悟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发现美

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整理、归纳教材中的“美”要素,积极开展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审美观念,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美,长此以往就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作者朱自清的语言“新而不失自然”,以口语为基础刻意出新,不仅有平白如话,不经雕琢的文字,还有精心提炼的遣词用字。如文章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这段文字展开深入分析,哪个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其中“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字,由静态瞬间转变为动态,完美地写出月光流动感,再配上“静静地”,既描绘出月光的幽静之美,也写出月光如同流水一般倾泻,营造静谧的氛围,作者所构建的意境十分优美。同时,“浮”字也准确描绘出雾的轻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要素,通过“美”要素的渗透濡染,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美育要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设计的人物形象,来陶冶情操。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展开文章中各类人物形象分析,特别是一些具备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发现独特美,以文章中的高尚人物形象分析,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提高道德素养。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时,应充分利用文章人物形象分析环节,让学生学会如何甄别人性真善美,并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边城》为例,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青春的小女孩,对爱情的执着、忠贞;还有爷爷对翠翠的关爱与呵护。小说全篇都在诠释着人性美。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人物形象分析,以小说中人物的人性美陶冶学生情操,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通过运用朗读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设计朗读环节,组织学生朗读文章,可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分析文章,巩固基础知识。对于高中语文美育教学而言,朗读也是有效落实美育教学的途径,学生朗读文章,既能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染力,也能培养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网络收集与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或者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朗读视频,然后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播放视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展示,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古典诗词,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视频展现的情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并且学生根据音视频、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构设出古代赤壁奇景,在想象中感知美,懂得如何欣赏作者用不同的语言精心设计的审美氛围,整个人都融合在诗词营造的意境中。但是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一点,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视频朗读教学,而忽略学生亲自朗读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朗读视频教学时间,要发挥朗读视频的示范性以及引导功能,不可取代学生自主朗读,教学一定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另外,因为高中生的朗读能力必定有限,在朗读一些文章时难以把握情感,所以教师应进行合理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真情实感,合理调节学生朗读文章的节奏,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味,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

四、 构设情境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时构设情境,是渗透美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有关调查资料,人类开展的审美活动是以直观的感知作为基础,而这也是任何审美活动必不可缺的环节。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渗透美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构设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感动情绪与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王朝闻曾说,如果想要让人们产生感动情绪,就应对人们完成感觉熏陶。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渗透美育时,构设情境十分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过程中,要学生利用文章素材构设与之相应的情境。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课堂教学时为学生播放音乐,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没有眼泪》等,构设一场音乐盛宴,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学习与理解知识,这样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还能够结合文章具体片段,构设视频教学情境。如选取《红楼梦》电视剧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通過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感悟林黛玉的真实美。以构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五、 结语

美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根基。语文教学时渗透审美教育,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所以教师需挖掘教材中的美要素,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渗透美育,落实语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梦娇.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现状引出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4-66.

[2]徐佰鑫.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138.

作者简介:

孙小巍,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朗读教学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