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问题研究述评

2018-01-31 16:05唐美云马雪婷
关键词:动力改革研究

唐美云,吴 晓,马雪婷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本文“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蕴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为社会发展的哪些方面提供动力?第二,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的动力在哪里?总体上看,国内外学界也是从以上两个维度来解读与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的。

一、国内学界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效能研究现状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十九大报告又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适用于解决现存社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思想的重大变革和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研究者认为,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倒逼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由问题倒逼而生,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深化,破除中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只有深化改革。[2]“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强大动力。[3]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围绕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改革,围绕不断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围绕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改革,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4]主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下功夫,依靠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消费扩大与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与陆海统筹、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新常态。[5]向矛盾与问题开战,从而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获取动力。[6]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能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动力支持。

二、国内学界关于持续推进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更关注持续推进和深化改革的动力,关于“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侧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

1.从整体上发掘马克思主义动力理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作用。从学术史来看,国内关于社会动力的研究从1979年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动力观的研究逐步深入,其切入点、维度与实践发展密切相关,意在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论证。

有研究者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进行历史与逻辑的考察后指出,基于马恩的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非对抗矛盾动力论”、斯大林的“完全适合动力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凝结成“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它们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的不断深化与推进。[7]和谐动力论是继改革和创新动力论后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8]和谐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启示,需正视个体的作用、人的现实需要的内部动力、上层建筑的作用以及整合动力系统各因素的协调配合作用,构建和谐社会。[9]而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新的动力要素值得重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开放在“世界历史”中是社会发展的又一强大动力。[10]社会发展动力研究专家龚培河认为存在着社会发展“动力丛林”问题[11]: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论包含现实的人的需要、实践、物质生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历史的“合力”共七个层面,[12]研究必须从多个角度系统地展开。

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并付诸实践以来,学界陆续出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问题研究的论文,旨在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论证并尝试进行理论指导。以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观透视全面深化改革中“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问题,发掘社会发展源动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紧抓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激发社会发展主体动力,尊重全面深化改革中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社会发展系统合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13]

2.着力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路径探讨。深化改革需要正确的方法与路径。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一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向顶层设计要动力,向狠抓落实要潜力。改革的动力源自顶层设计、高层对改革的整体谋划。它要求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国家的层面,对改革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提出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14]整体改革战略必须解决先后次序的选择问题,即改革必须有顶层设计,有阶段、步骤设计,全面深化改革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其顶层设计必须坚持先易后难、重点突出的原则,即首先解决如何选择改革的突破口、改革的技术路线和措施安排等问题。二是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全面深化改革还有赖于自下而上的路径,改革面临的新形势要求必须广泛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改革,依靠人民群众对改革进行探索,强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内容方法上,强调实践活动和思维创新的互动作用,将深入调查研究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在思想原则上,鼓励创新和大胆探索;在价值目的上,致力于聚合改革正能量,实现改革协调发展。[15]三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构成了改革实践的上下结合、上下对称,为改革注入强大动力,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经验。[16]

3.着力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结构建构。改革内蕴一个多层次的动力系统,其结构在改革不同时期各有特征。王国平指出动力结构存在阶段性差异,过去30年中国的动力支撑主要是决策层的引领力、政府的推动力、企业的自觉力和社会的支持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需要重新构筑以市场牵引力、决策层压力和舆论导向力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动力结构体系。[17]

钱秋月认为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部根本和直接动力、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动力、实践主体动力、上层建筑的拉动力四个层面对改革的动力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对于处理当下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极大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18]刘新跃等则把全面深化改革动力分为主体性合力系统、客体性动力系统、环境动力系统三个板块,认为它们具有精神动员价值。[19]3

韩庆祥教授则指出我国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结构性问题。解决结构性问题,需要对改革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从重构改革的动力结构入手,即从改革的突破口、路径、顺序、重点、目标、操作性、社会心理、社会共识等方面入手进行设计。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会形成改革动力,获得好的改革效果。[20]

周荣华注重改革的主体动力结构因素,构成改革主体动力的结构因素包括利益效用、意识形态、认知结构、意志品质,重视人们的信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21]25-26

4.着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动力的类型研究。学界对改革动力的类型研究从国家治理层面入手,从主体动力和实践动力两个方面展开。

(1)从改革主体着手,寻找改革的动力之源。针对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周荣华提出改革动力是在改革主体的相互合作中、在改革主体动力因素相互作用下、在改革主体与改革客体动力因素、改革主体与改革环境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21]27-29

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推动历史发展与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动力。[22]谢丽威认为要发挥人民实践主体作用,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深入。[23]周荣华认为,必须强化主体理念、摆正利益关系、赋予改革权力,下放改革行为权,强化基层群众自下而上改革的主体地位。[24]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刘新跃等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25]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并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成功。[26]

(2)从各领域改革的具体措施着手,阐发改革本身引发的实践动力对改革的推动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激发动力。李庚香认为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方向、解放思想、将转职能、调结构与转作风有机结合,确保改革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公平参与改革、分享改革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7]

反腐败共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反腐败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庄德水认为反腐败是迎接新挑战、化解新风险、抓牢新机遇的必然举措,是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能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市场环境,是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28]

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孟财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公平正义的引领驱动作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9]孙凤仪也认为社会平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动力。[30]

解决民生问题是现阶段改革攻坚的直接动力。陈平等认为深化改革要以民生为关键,解决民生问题关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是决定社会安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31]62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以法治保障改革深化。李拓等认为法治应与改革双轮驱动,具有改革动力的持续性、法治思维的前瞻性、双轮驱动的整体性三大时代特征,能矫正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治党与治国三大关系。[32]刘新跃等认为法治可以推动主体性动力系统的运转,可以制约客体性动力系统与现实的契合度,可以调控环境渗透性动力系统的要求配置。[19]4-5

文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凌厚锋认为应该从凝聚共识与增进认同、认准目标与增强信心、解放思想与提高智慧三个方面入手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文化动力。[33]崔桂忠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了当代社会的目标追求和价值追求,其文化“正能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34]蔡娟也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引擎。[35]

(二)侧重于研究深化改革面临的阻力和推进改革深化的合力,涉及了动力机制研究

1.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阻力研究。阻力与改革诸动力相伴而行。叶小文认为改革之难,首先难在凝聚共识,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要发挥中国共产党凝聚全民族共识的优势,把十三亿人的改革共识凝聚起来。[36]迟福林认为政府对待改革的态度尤为重要,政府能否实现自我改革将决定着改革的成败。[37]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高,成为国家发展新动力在当前发挥作用的关键制约。[38]吴敬琏认为改革的阻力来自计划经济实施带来的延续性意识形态的阻碍、利益体制缺陷,依靠权力获得利益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在带病的体制下积累的实际的矛盾和困难。[39]他还认为腐败是主要的问题,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造成了一种寻租的体制环境,双轨制使得腐败和垄断越来越严重,导致贫富的分化加剧。[40]杨启先认为改革面临多个不平衡的矛盾,同时还要面对群众不满意和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等改革动力缺失现象。[41]外在压力的减缓、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思想观念落后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是阻碍继续改革的主要因素。[42]陈平认为改革的阻力还在于人民群众对改革信心和政府公信力的消耗、利益团体既得利益的触动、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31]65韩庆祥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创新活力的缺乏、利益固化的藩篱、影响发展和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弊端是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43]侯衍社认为进一步改革面临的各种矛盾比较突出,需要处理的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良性开展,迫切需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指导。[44]

在一定条件下,改革的阻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刘先春等认为当前我国改革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逐步凸显,必须要把握和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重点性与全局性、改革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改革的力度与全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改革的勇气和改革的智慧这几对辨证关系。[45]而龚培河则认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存在动力不足现象,不是动力生成出了问题,而是动力释放受到抑制,因此,克服阻力、疏通动力释放渠道是破解动力不足的关键所在。[46]郎咸平指出强有力的垂直统一的权力体系能化解中国改革面临的中层官僚集团、拥有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官商勾结的垄断行业利益集团、地方保护主义、僵化过时的法律法规等五大阻力,说明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必要性。[47]

2.促进全面改革深化的合力研究。我国改革推进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前进中的代价可能会增长。曹振鹏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不是哪个党派能够单独完成的,必须依靠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必须发挥党的统一战线促进社会的大团结、大联合的首要功能。[48]

刘先春等从改革的动力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当前推进改革的动力困境,呼吁凝聚改革共识,寻求改革合力。[49]侯衍社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改革主体合力作用,以寻求共识,凝聚力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深入进行。形成改革整体合力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中共决策层总揽全局作用和执政党领导核心作用,通过科学“顶层设计”整合各类改革主体力量,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保障对各项改革事业正确领导,充分激发改革主体的创造活力,形成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整体合力。[50]

3.初步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杨信礼指出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是综合的和多层次的,社会发展动源在于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三个动力子系统的内部矛盾及其相互作用,而经济力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核心动力。这一机制通过动力源开发、动力转化、动力培育、动力分配、动力反馈五个主要环节,实现为社会发展提供适度动力的目标。[51]

郭湛等认为中国社会运行存在改革创新的基础动力机制、科学发展的主导动力机制和稳定和谐的目标动力机制等三种动力机制,它们协同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52]

徐民华认为利益导向与社会动力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根本问题和关键因素,社会要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动力机制。[53]

邓海龙等也提出新一轮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社会既有利益格局的打破与重新调整分配,利益整合是改革的内生型动力,人民群众是改革的联动型动力,社会问题是改革的外生型动力。构建科学完善的改革动力机制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质的飞跃的前提条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54]

虞崇胜认为建立和健全适应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应从建设强有力的执政党和政府(政治发展的牵引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的内驱力)、建设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力)等方面入手。[55]

罗晓梅等以重庆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生态、政府职能转变、文化创新、群众路线等方面分别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中重庆发展的动力机制。[56]

三、国际上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动力的观点概述

国际学者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学者们或领导人在媒体上的观点趋于一致:中国在改革之路上不断进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及世界的发展繁荣提供不竭动力。

(一)侧重于从经济发展视角解读中国改革的动力

1999年Jean Jacques Laffon从经济学视角撰文研究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动力[57];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多丽斯·费舍尔认为,改革是多年来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继续推进改革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改革面对的阻力和挑战存在于不同层面,经济社会征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58];巴西里约州联邦大学法学院卡瓦略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最大动力来自改革和创新,中国政府对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非常清楚。调整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的路走对了”;[59]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学研究部主任克里斯坦·德瑞格尔认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中国有效防范各种经济风险的必要举措。很多领域都会进一步改革,这些举措将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并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制度保障。[60]

(二)侧重于从政治体制与领导主体视角解读中国改革的动力

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教授萨拉特·维杰索利亚表示,中国政府深入推行的全面改革政策,将国家体制中的问题通过改革不断优化,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61]巴西著名经济学家罗尼·林斯教授从中国文明复兴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经济转型,认为中国能够实现目标,是因为传统与现代结合所创造的非凡动力。中国的政治体制为政策的推行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独特的优势,提升了国家竞争力与经济转型速度。[59]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罗尼·林斯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反腐斗争从自身出发、从自我约束做起,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增强了党的公信力,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了执政水平,同时也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反腐斗争让中国离“中国梦”的实现更进一步。[62]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高效领导力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习近平主席推进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63]

(三)侧重于解读改革面临的阻力及解决路径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所长哈立德·拉赫曼认为,正是在改革的号召和推动下,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和阻力,中国政府也一直在想方设法攻坚克难,化解社会矛盾,尽可能地释放体制的活力;[60]瓦加斯应用经济研究总协调人阿尔曼多·皮涅罗认为,从巴西的经验来看,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更好的落实,让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体系更好地运行起来;[64]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欧洲议会德瓦议员助理兼欧中友好小组秘书长盖琳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利益出发,通过改革,寻找各方利益交汇点。[60]

郑永年则认为不改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最大的风险,过去的改革只是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改革铺垫,而现在真正进入改革攻坚期,他担心改革因动力不足而陷入僵局。所以主张温和的庖丁解牛式的改革路径来促进社会转型。他强调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强调必须把政策研究、决策和执行分开来,进行重要的机制设置,通过培养新利益来克服旧利益,实现平衡与可持续发展。[65]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也逐步推动,更多的目光将集中于中国的领导体制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上,但对于阻力和解决路径的看法,普遍认为中国仍任重道远。

四、总体评价及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1.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相关研究成果及基本观点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社会发展动力论的理论研究异常丰富。总体而言,已有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采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谋全局。自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学界展开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问题的相关研究,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路径、类型、结构等,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第二,具有明显的辩证思维特征。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动力困境问题,也指明了诸多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博弈态势。动力和阻力是一对共同体,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与阻力的对立统一。如何激发动力、消解阻力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只有最大限度的克服阻力,改革的动力才能最大程度被激发出来。第三,呈现明确的系统性与结构性的研究态势。强调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协调作用,注重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2.目前,现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问题研究尚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研究虽然趋于深入和细化,但研究视域仍然较为宏观。学界与媒介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问题、矛盾分析及动力研究处于一种较为宏观的理论状态,大多停留于理论演进的历史性梳理和论证,或停留在国家政策层面的理论解读上。第二,研究内容与结构关联性仍有欠缺。研究者尝试从系统视角去研究社会发展动力,但惯于对各要素的静态、割裂式研究,即针对某个动力要素在促进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系统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述,但较少展开对各要素间的联系、动力系统与环境关系的协调方式研究。例如,关于人民群众在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改革主体地位的文章较多,但缺乏人民群众改革动力和创造力的激发机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的主体动力产生机制的相关研究。第三,研究深度和问题针对性有待加强。虽然现有研究成果强调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协调作用,但是缺乏深入改革顶层设计与各领域改革具体现实问题的关联性研究,缺乏针对具体问题的动态分析。具体来说,就是缺乏围绕当前中国改革核心问题和顶层设计目标的实现,对社会系统内各动力要素间的联动或惯性作用进行的研究,即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同层级推动力量的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包括手段、联动、惯性)研究有待加强。

笔者认为,为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问题研究必须而且可以继续深化和具体化。结合已有的理论成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在马克思有机体思想体系内,采取社会机制理论框架,从改革要素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两个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第二,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各主要领域的动力机制,剖析实际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详细研究当前各主要领域中的动力机制,即经济运行、政治运行、文化运行、社会运行、生态运行等五大领域中现有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可从动力生成和动力传递的角度,围绕主体动员、制度安排、主体动员与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惯性,深入剖析各领域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以破解改革推进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为导向,优化动力机制设计研究。以破解思想障碍问题、利益固化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为导向,围绕主体动员和制度安排两个要素,研究优化各领域的动力机制:一是突出主体利益及其基本格局研究,推进研究主体动员方式及主体获得感提升途径优化;二是制度设计与运行流程优化研究。制度设计与运行过程中权力的统与分的合理度,机构主体的放、管、服的协调度,各主体的权、责、利统一度,势必影响主体获得感,从而影响主体动员程度与效能;三是制度安排与主体动员的交互作用机制优化研究。主体动员与制度安排交互作用形成的张力是整个动力机制的核心,可重点研究。第四,在社会动态平衡发展的视野中补充研究协调机制,总结改革推进的经验。动力机制正常运作形式促进社会不断地突破原有的度,使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社会发展后,原有的一些动力要素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演化成僵化机制甚至是逆反机制,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新情况,适时制定出整合方案,通过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移风易俗,建立符合实情的约束、协调机制,转换僵化力量和改造逆反力量。

[1]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

[2]韩刚.全面深化改革学习读本:引领民族复兴的动力机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30.

[3]张新宁.“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强大动力[N].河南日报,2015-07-17.

[4]徐绍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1-19.

[5]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全面深化改革:新动力与新举措[J].经济研究参考,2015(1):65-90.

[6]李继洪.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获取动力[N].云南日报,2015-04-30.

[7]黄红发.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历史考察[J].理论与改革,2001(4):115-118.

[8]章越松.从矛盾动力论到和谐动力论——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3):19-24.

[9]廖青,王越.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和谐社会建设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79-81.

[10]潘琍.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2):10-12.

[11]龚培河,万丽华.社会发展“动力丛林”问题辨析[J].探索,2006(4):162-166.

[12]龚培河,万丽华.究竟哪一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对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逻辑考察[J].学术月刊,2006(11):38-44.

[13]陈树文,侯菲菲.以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观透视全面深化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5):5-9.

[14]张景荣.对全面深化改革中若干辩证关系的思考[N].天津日报,2014-06-09.

[15]王静宜,李天姿.论习近平总书记改革主体动力方法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0):58-62.

[16]姜赟,张铁,杨健.实践创新,推动民生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观察之三[N].人民日报,2016-10-07.

[17]王国平.改革推进的动力结构及其转型——兼谈30年改革阶段特征[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4-7.

[18]钱秋月.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系统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7-41.

[19]刘新跃,周宏.全面深化改革动力论的法治保障路径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20]韩庆祥.论改革的动力结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1):49-53.

[21]周荣华.改革主体与改革动力生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22]李怀军.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与全面深化改革[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4-27.

[23]谢丽威.人民主体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主旨[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5-9.

[24]周荣华.全面深化改革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J].群众,2015(2):57-58.

[25]刘新跃,阮超群.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论[J].江淮论坛,2017(2):89-92.

[26]吴杰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N].解放军报,2013-12-13.

[27]李庚香.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做到“接天立地”[J].领导科学,2014(6):4-6.

[28]廉颖婷.反腐败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N].法制日报,2015-11-03.

[29]孟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全面深化改革增添新动力[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4):88-91.

[30]孙凤仪.社会平权: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动力[J].宏观经济管理,2014(2):38-39.

[31]陈平,兰旸.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动力[J].桂海论丛,2014(5).

[32]李拓,涂小雨.改革与法治:新时期双轮驱动的思考与行动[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4):62-67.

[33]凌厚锋.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动力[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12.

[34]崔桂忠.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N].大连日报,2014-04-09.

[35]蔡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引擎[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8):48-51.

[36]叶小文.凝聚改革共识不惧路浅水深[N].齐鲁晚报,2013-11-20.

[37]迟福林.关键是政府对改革的估计要到位[J].改革与开放,2005(7):4-5.

[38]栾大鹏.中国发展新动力构成调查[J].人民论坛,2015(9):12-15.

[39]吴敬琏.改革阻力来自三个方面[J].理论学习,2014(7):28.

[40]吴敬琏.中国怎样重启改革[EB/OL].人民网,2013-03-25.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5/c49150-20909265.html.

[41]杨启先.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就、矛盾与对策分析[J].理论视野,2002(1):4-7.

[42]郑京平.改革动力哪里来?[J].刊授党校,2011(3):40-41.

[43]韩庆祥.如何破解“分蛋糕”阶段性难题[J].人民论坛,2014(7):26-27.

[44]侯衍社.唯物辩证法是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论[J].前线,2015(1):18-24.

[45]刘先春,敖小茂.全面深化改革应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J].甘肃理论学刊,2014(6):53-57.

[46]龚培河,万丽华.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解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4):58-62.

[47]郎咸平.中国改革面临5大阻力[J].IT时代周刊,2014(1):15.

[48]曹振鹏.论统一战线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56-59.

[49]刘先春,王小鹏.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困境与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5-9.

[50]侯衍社.全面深化改革与主体合力作用[J].理论视野,2015(5):16-20.

[51]杨信礼.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功能与运行过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4):28-33.

[52]郭湛,王洪波.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08(5):44-47.

[53]徐民华.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利益导向和社会动力[J].科学社会主义,2013(6):27-30.

[54]邓海龙,徐国亮.社会转型期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探论[J].理论导刊,2014(6):27-33.

[55]虞崇胜.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上)[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8-13.

[56]罗晓梅,陈纯柱等.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重庆发展的实证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版:2015.

[57]Jean Jacques Laffont,Yingyi Qian.The dynamics of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J].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9,43(4-6).

[58]樊宇,蒋旭峰,郑启航.海外专家媒体热议中国改革新篇章[N].新华社,2013-11-14.

[59]丁刚,索泓依.巴西学者眼中的中国经济:强劲动力,独特优势[N].人民日报,2015-04-07.

[60]张杰,王海林,冯雪珺等.中国在改革之路上不断进步——外国专家积极评价中国全面深化[N].人民日报,2015-09-15.

[61]众外媒热议中国两会[EB/OL].中华网,2015-03-18.http://news.china.com/2015lh/tx/11170080/20150312/19 373966.html

[62]杜静.聚人心·绘蓝图·加油干——世界眼中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力[EB/OL].[2017-10-24].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4/c-1121849037.html

[63]韩茜,韩冰.拉法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高效且关键[EB/OL].[2017-10-20].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71020/2239747.shtml.

[64]李增伟,杨迅,黄文帝等.相信中国的改革目标一定能够实现[N].人民日报,2013-11-22.

[65]郑永年.不确定的未来——如何将改革进行下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动力改革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改革之路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改革备忘
动力船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