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技能大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2018-02-02 00:51黄映琴
东方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教学理念高职教育

黄映琴

摘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创新技能大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认为将“创新技能”大赛成绩与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为“创新型”人才的挂钩,是一种不妥的做法,两者的关系是点与面的关系,不能犯辩证法上的错误,本文还针对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创新技能大赛;创新型人才;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一、引言

所谓“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

教育是基础,“创新型”人才离不开高校这个人才培养的摇篮。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布局更加合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明显提高。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技能培养成为各个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向。

当前,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大高职院校纷纷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了学生培养方向。那么“创新型”人才应如何培养?如何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为“创新型”人才?这些已成为高职院校当前亟待弄清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每年都在举办各种级别的“创新技能大赛”,并且把在“创新技能大赛”的成绩与一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为“创新型”人才挂起钩来,且作为评判重要指标之一,这种评价方法是否合理?“創新技能大赛”与“创新型人才”的关系如何?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高职院校参加“创新技能大赛”的做法

“创新技能大赛”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从省级到国家级,从基层协会到各大行业协会行业,从不同专业到相同专业不同项别,比赛的名目真是繁多。为了在各项技能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学校必定要付出一番努力。首先是时间,每个学院通常会在开赛前半年至1年就着手备赛;其次是参赛选手的选拔,指导老师往往会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选择若干个该门功课平时相对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作为种子选手;第三训练方法,一旦学生入选该比赛项目组,就处于“集训”状态,学生可以不参加该学年其他课程的学习,即可全脱课应赛,期末考试无需参加,本学年的各门成绩直接由学院填写。在这1年半载的集训过程中,指导老师根据比赛要求,结合参赛经验,通过大量的模拟练习,夜以继日不断强化学生,让他们掌握比赛中应知应会的知识、学会应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和要点。一份付出终有一份收获,通过强化训练,学校往往会在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此时,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一幅“动物园训兽”的画面。这样培养出的人才,真的是“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

三、“创新技能大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从“创新技能大赛”的具体做法,我们可以看出,技能大赛培养出来的优秀选手,只能说是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已经熟练掌握了某个专项技能的操作技巧, 与“人才”还是相差甚远,更别提与“创新型人才”并论,两者之间存在天壤之别。“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②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③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④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⑤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技能大赛”的考核的仅仅是选手某个单项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况且为了在比赛中获取好的成绩,那些他们本该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都只能丢在一旁,更谈何 “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当然,“技能大赛”并非一无是处,在集训和参赛过程中,学生们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与他人合作,有一定的求知欲和探索学习的能力。要说“技能大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它们是应该点和面的关系,我们不能以点盖面,犯辩证法上的错误,同理,不能以创新技能大赛的成绩来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为“创新型人才”。

四、高职院校应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究竟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尽管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这个问题都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仍处于摸索阶段。笔者认为结合自己的工作认识,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认为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职员工,再到学生均要树立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并把该教育理念强化到日常工作学习的每个细节上,变成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行动的准则。近几年,由于学校扩招,学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很多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信心,以至于从思想上就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抵触。人常说:万事开头难,倘若一所学校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其教育理念,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进而成自然,则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素质都会优于其他学校,同时为毕业生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铺垫基础。

(二)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的教学方法仍是灌输,即教师将知识机械的灌输给学生,尤其在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下,教师只要站在讲台上,机械式地点击鼠标。照本宣科、内容枯燥、氛围压抑、缺乏激情,使得学生学习思维混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慢慢丧失,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大胆进行教师队伍的改良,通过教师下企业、再深造,聘请企业业务能手到学校参与教学等手段,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焕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维。endprint

(三)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产生没有固定的模式。从众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看,他们没有相同的成长环境、没有相同学习背景、没有相同的工作经验、……,他们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没有相似性,因此,我们很难从中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固定模式。但是,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特点,如:求知欲、持之以恒的信心、吃苦耐劳的精神、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等。因此,高职院校在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不能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作局部修正和补充,它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要与课外相结合,科学要与人文相结合,教学要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实效,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此,培养模式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

(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强调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要积极推行以下3种教学方法:一是问题教学法,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课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课内和课外的知识,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众多问题,教师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解惑,以此来促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二是模拟教学法,借助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某项摸拟现实的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完成该解色预设的任务,以此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手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实战”教学法,这种教学需要借助企业的帮助来完成。要求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实际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

(五)使用“创新型”人才培養的考核办法

“创新型”人才的考核,不应该是传统教学单门课程考试,而应该是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知应会的业务技能和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测试;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考核的办法可以灵活多样,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都可以成要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考核评判标准,可以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

(六)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把“创新型”人才作为学生培养方向,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学校要建立健全制度,从人、财、物、力等全方位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学院要成立大学生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加强对“创新”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同时,将“创新”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学校还可以设立“创新”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资助等。

五、结束语

创新技能大赛的开展,某种程度上为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新性”学习创造了条件,但是,创新技能大赛的成绩不能作为评价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为“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单是院校的事,还需要依靠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帮助。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企业应积极配合学校,成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学校应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调整教育目标和学科设置,倡导个性教育,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各展所长,形成合力,我们定将培养出一批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本立.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文学教育(下)》[J].2016,(6)

[2]邵勇,闫爱青.当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2010,(2)

[3]刘沁玲.高校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J].2016,(8)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教学理念高职教育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