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

2018-02-04 23:49周孝利
智能城市 2018年13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养老老年人

周孝利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00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然而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同时,人类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长,且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特征愈发明显。随着养老人口群体的不断壮大,对养老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无疑是对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养老建筑设计方面,有意识地照顾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设计出令老年人满意的居住环境,能够给老年人带来一种归属感,从而保障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1 我国养老建筑设计的现状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在社会养老资源配置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分配到所有的地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养老体系,同时还有一些老年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老人,难以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自己基本生活需求,导致我国养老建筑状况略显糟糕,这对于我国攻克养老问题也是一大难关。

目前,我国养老建筑设计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养老建筑设计比较单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一些营利与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开始出现,就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些养老机构,大概可以划分为老年公寓、养老院、老年护理院三种。尽管可供选择多样,但建筑的平面与空间设计比较单一固定化,对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第二,养老建筑设计不够人性化。所谓的“人性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所有的设计都是以人的需求习惯为前提,注重人的使用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是心理上的,同时也是生理上的,这是设计本源的回溯。而我国的养老建筑设计一般不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多为千篇一律的大众式设计,在养老设施领域没有针对性,导致老年人局限于有限的活动空间,难以得到良好的体验。

第三,现有的养老机构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一些养老机构的建筑,房屋条件非常差,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出行不方便,老年人活动场地受到极大限制;而另外一些养老机构就显得条件优越,设备齐全,能满足老年人对养老环境的心理诉求,十分适合老年人养老,但相应的价格昂贵,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条件去居住。

2 老年人的心理情感需求分析

为了满足我国庞大养老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机构养老产业不断演变,养老建筑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从老年人的心理、情感角度出发,实现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方面逐渐发生变化。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各项机能都有不同水平的下降,行动能力、感官系统发生障碍等,而心理变化随着年龄的改变是不可见的,比如感知能力的钝化甚至丧失,这使得老年人失去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难以沟通,从而感觉到与周围人群逐渐隔绝,心里产生孤寂感,这一种孤寂感加快了老年人衰老的进程。心理学家将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大致归结为求生性、回归感、眷恋感、共生性、孤寂性等5个方面。

综合上述心理学家提出的5个心理特性,具体来说,老年人有怕被社会遗弃的心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老年人也是如此,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加执着于社会对他们的认可程度,这就使他们产生了被社会遗弃的心理。他们的社会角色早已悄悄地被改变;而且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供给不足造成的矛盾愈发尖锐,以前人总说“养儿防老”,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愈发激烈,作为儿子的那一辈处在各种压力下,大部分没有能力给自己的父母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使得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精神上也得不到安慰,如此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他们慢慢地害怕独处,喜欢群体活动。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年人在脱离了熟悉了多年的生活环境、工作岗位后,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与忙忙碌碌的子女以及周围人相比较,就很容易产生空虚甚至被冷落、被遗弃的心理感觉。

总而言之,老年人真实的心理需求主要反映在4个方面:依存需求、目标转换需求、亲和需求、信息需求。因此,如何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晚年生活环境,就需要从他们的真实心理需求出发。

3 心理需求应用于养老建筑设计

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虽然部分经过改造,但在心理需求方面还未能满足当前老年人群体的需要,因此在人性化建筑设计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3.1 景观设计

在宏观景观环境设计层次上,要注意景观的连续性,通过渗透、借助外景等手段,给人一种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有层次性的整体感受;在微观设计上,不仅要侧重于建筑本身的造型设计,利用点、线、面三维空间,使得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合理融合,更要创造出一种优美宜人的环境品质,给人在感官上的焕然一新;同时也要重视雕塑、围栏、盆景、地面装饰等方面的细节设计,减少设计的使用障碍性,使休息空间更适合于老年人的日常作息与活动,为他们提供方便舒适的易于使用的休闲养老建筑空间环境。

这样能给老年人带来良好感官效果的建筑设计能够一定程度上在心理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老年人感觉到自己不是被社会遗弃的那一个群体,同时设施的非专用性消除了老年人对自己特殊性的认知,缓解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能够降低老人对老年生活的恐惧心理,提高老年人在社会关系的容纳程度。

3.2 建筑选址

由于老年人的抵抗力较弱,所以在空气质量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养老建筑要避免出现在有空气污染的地方;此外,老年人也喜欢安静,周围嘈杂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比如睡眠质量;适当的日照能够增强老年人的免疫力,所以在选址的时候,不要选在被高楼包围的地方,宜阳光充足。所以,养老建筑适合位于郊区与市中心之间环境优美的地方。

由于照顾到老年人的孤独性与依赖性心理,养老建筑需要回归城市,这不仅能拉近老人与家里子女的关系,也能使老年人能够找到共同养老的朋友,有利于交流与沟通,缓解内心的不安。养老建筑位置也可以尽量靠近儿童或者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与儿童的接触能够改善老年人渴望家人关怀的情绪。

4 总体布局

我国很多养老机构都使用围墙将建筑与外部环境隔离开,这样就造成了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一种隔离。老年人是一个内心十分容易感到孤寂的群体,他们内心渴望和儿女交流,与他人沟通,因此养老建筑的户外空间与户内一定要有联系沟通的通道,营造一个开放且亲切的环境,比如用矮墙、植株等代替围墙,消除养老建筑的封闭感,使得内外社会一体化。同时室内空间可以适当增加,让老年人不再局限在一个个小小的空间里面,能够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活动,减少独居感。

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机构还将派生出各种新的功能需求,休闲养老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不仅充当着居住的角色,还应该满足“休闲养老”这一大要求,活动场所的吸引力、独立性和座椅的舒适性都是对总体平面布局的要求。合理的布局可以营造舒适的有吸引力的交往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5 环境特色

老年人本身最大的特征就是身体机能的退化,这让他们产生了自己“没用”的感受,开始不认可自身的社会价值。长久以来,关于老年人的建筑设计的研究,经常认为他们需要一个稳定、安静的环境,这一结论使得多数老年人长期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刺激环境,忽略了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也需要获得一定程度的刺激,因此导致了养老建筑长期倾向于沉闷和单调的风格。

基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设计者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觉刺激老年人,可以提高他们各器官的身体机能,延缓其衰老,调动他们的内心积极性。所以在建筑设计上,应该建造多层次的有特色的休闲养老环境,从私密、半私密空间拓展到公开、半公开空间,增加休闲娱乐项目,例如舞厅、健身、棋牌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休闲生活,使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6 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养老模式受到机构养老模式的冲击,机构养老已经成为大部分老年人的首要选择,因此,能够满足老年人真实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成为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任务。要实现人性化设计的目标,首先必须要了解老年群体的生活习惯,情感需求,从而改善老年人与建筑本身的矛盾,帮助他们增强晚年生活的信心。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养老老年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认识老年人跌倒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