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范式演变

2018-02-04 23:49陈海霞
智能城市 2018年13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范式城市规划

陈海霞

楚雄州勘测规划设计院,云南楚雄 675000

1 相关概念

所谓的范式是指科学家共同认同的一种理论准则假说,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用来解答未知问题的一个常用工具,提出新范式是为了解释在传统范式危机中无法直接解答的问题。在不同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认知前提下,从科学对象、规划目的、指导思想、工人安排和具体规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中外关于绿色开敞空间的规划,在发展过程中一共出现过两次比较巨大的转换,其间一共出现了三次范式。

2 园林花园范式

该范式的形成时间较早,主要出现在农耕社会。当时由于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不够,城市规模较小,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自身发展存在的矛盾并不突出,不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所以对其进行重视的人口和相关解决方法的研究,并不是相关科学研究者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其对象进行研究工作的时间较短,相关资料文献保存情况较差,目前能够直接找到的相关资料数量较少。

以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曾经在我国各主要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影响地位。根据相关史料和现场挖掘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关于王畿地区的规划就已经有最初的发展意识,而发展至隋唐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在对城市内部空间进行规划和功能分区时,已经综合考虑到生活区、商业区、休闲区等虽然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受当时文化发展程度的限制并没有直接表现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功能性,但是已经初具规模。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主要城市,在进行城市选址和城市内部空间规划过程中,都会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并且在城市道路中进行绿化,在部分地区进行风景点缀,不难看出,我国进行城市开发时会尊崇“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在我国传统城市开发过程中,绿色开敞空间为载体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比较常见的。受到周礼和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国古代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形制规整,各地区相对独立,园林受到城市规划制约,常常作为城市与建筑之间的附属物,在封闭空间内通过添加自然风光进行美化点缀,而具体的数量和风格,则又决定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和主人的个人喜好。

而与中国城市发展同时进行的西方世界,从古希腊到罗马,再到后来的拜占庭,城市成为了表现权力和奢华的舞台。在城市规划中,主要的风格是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园林成为了建筑的一种延伸,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存在于城市发展规划中。西方国家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与建设,没有像中国一样可以延续到城墙之外的广阔原野,也没有成为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其他建筑相比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特别的风格和时代特点。从现在已经挖掘的现场遗址和出土文献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古代进行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时,其功能都是较为单调的,只是作为建筑物的一种点缀,没有独特的风格和意义,而且这些绿色空间主要是供少数阶级人群进行使用的,是提供该阶层人群茶余饭后消遣的场所,也可以作为一种对财富和权力的展示。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与绿地进行接触,当时无论是普通阶级还是较为高贵的阶级对于绿色空间都没有太多的情感投入,绿地仅仅是一种风格与普通建筑物稍显不同的建筑群而已,当时的建筑规划师和人民并没有给其赋予更多的意义和思考,从规划的对象来说,古代城市进行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过程中,主要是为少数人服务,所以在细节处会精雕细琢,但是在实际的意义赋予上却存在空洞乏味的特点,在富丽堂皇之间并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对于其他形式的绿色开敞空间,如道路的绿化和城市周边的休息地区在规划上就稍显粗放,没有太多的装饰因素。

少数的使用者在使用绿色开敞空间时,对于设计风格和设计走向有绝对的主导权,而实际的规划参与者却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普通群众更是无权发言,所以其风格表现极富个人特点,不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普遍认同的美学。从规划思想来说,古代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主要是体现拥有者个人的意志和审美,强调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绝对的意义。整个规划过程拥有者的个人意志会贯穿前后,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个人审美,正是基于该原因,所以在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相同建筑群中,其风格表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3 城市公园范式

城市公园范式最初诞生的时间大概在19世纪,西方社会刚刚完成资本主义制度转换,当时处于工业革命生产时期,人类的生产力被大幅度的解放和发展,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指导原则下,对大面积的旧城区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这一过程直接推动了近现代城市规划时最重要的三大运动: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

旧城改造的所有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通过绿化建设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进行了卫生处理,改善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质量,从而有效缓解了当时普遍存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矛盾。从17世纪开始,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皇家狩猎地,逐渐向普通大众开放,普通大众在工作之余有权在这些地区进行休闲,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了城市公众休憩和社交活动举行的主要场所。从1835年开放的摄政公园建设过程中,当时的设计师已经考虑如何解决城市环境改造和土地开发问题,希望可以通过在公园的附近修建大量的住宅区,达到保证住宅区内的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公园较为良好的生活体验,提升这一区域人口的生活品质,利用同一区域同时完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并带动经济效益增长的多重目的。这一思想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城市公园规划,为后续的规划设计师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公园运动是后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推行城市公园的重要原因。当时设计师为纽约市设计了中央公园,期待通过该大型公园有效改善城市的形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们首次在设计方案中提出了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设计元素。这一新型的设计思路直接影响到19世纪后半叶风行于北美和欧洲的城市公园建设运动。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截至1880年美国210个城市中,已有超过80%以上的城市都建有自己独特的城市花园。

进入20世纪,伴随着城市规划思想的改变,卫星城镇,有机疏散,田园城市的设计思想,成为了在欧洲和北美大陆开始广泛实践的设计风格。由于二战给欧洲传统城市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也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推倒重来的设计平台。在这一时期,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在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终于成为了一个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过程中必须存在的因素,并且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也成为了行业专家评价一个城市规划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考证。

城市公园范式产生于工业社会,与园林公园范式相比,此时由于人类工业发展对于外部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经直接干扰到当时的居民日常生活,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所以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城市规划,更多的是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并且由于当时的贵族阶级已经消失,所以在进行相应的建筑群建设规划时,所有的设计思路都是按照当时大众普遍的审美风格而进行的,已经不存在个人的意志决定整个城市发展规划的情况。由于工业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给更多的人口提供了优质的生活条件保障。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对于更好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绿色开敞空间的设计时,其服务的对象已经从原来的少数人口转化为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而居民对于绿色开敞空间的要求,从最开始的视觉点缀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的美学体现,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样的思想转变,使得绿色开敞空间的规划,从原先的感性判断,逐渐的走向理性的思考,最终通过理性思考得出一大批优秀的设计方案。

4 生态规划范式

该范式是出现在20世纪中叶,当时由于西方世界的经济开始重新腾飞,人们对于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恶果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相关的科学技术已经有所进步,当时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节,与原先仅仅是在这一方面进行简单的思考不同,进入生态规划范式后再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时,人们开始实质性的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加入了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环节。当时得益于环境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社会生态学、生物气候等学科的高速发展,能够为城市规划者们提供更加具体、详细的设计考证。

5 结语

三种不同范式代表了人类社会从出现到发展,不同时期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的探索和实例,通过研究三种不同范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帮助城市规划设计者们更好的理解关于绿色开敞空间设计规划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范式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