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哲学视角下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动态构建机制

2018-02-05 03:15罗芳春
关键词:维吾尔谚语隐喻

罗芳春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昌吉学院 外语系,新疆 昌吉 831100)

一、维吾尔谚语研究现状

维吾尔谚语产生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反映了维吾尔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俗,带有浓郁的风格色彩。维吾尔谚语具有修辞风格的形象性及语义内容的民族性等特征,是维吾尔民族文化素质、认知心理、思维模式的反映。维吾尔隐喻性谚语是该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具身化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赖以继承和发展的人文环境。

关于维吾尔谚语的研究硕果累累,以“维吾尔谚语”为篇名检索中国知网相关文章(包括期刊论文和优秀硕博论文),共计72篇,按照维吾尔谚语研究视角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整理分类,其研究成果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从文化学视角探讨维吾尔谚语,这一视角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莉琴教授,她是最早研究维吾尔谚语的学者,并在《维吾尔谚语与维吾尔文化》一文中详细探析了维吾尔谚语中的文化内涵[1],如牧业文化、农耕文化、伊斯兰文化、辩证法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妇女观等,开启了维吾尔谚语研究的先河,随后学者们纷纷探讨维吾尔谚语折射出的各类文化,如生活文化[2]、生产文化*参见华锦木《维吾尔谚语镜射出的维吾尔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华锦木《维吾尔谚语镜射出的维吾尔商业文化》,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刘宏宇《维吾尔谚语中的维吾尔园艺文化特点》,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及精神文化[3]等。另有学者分析了维吾尔谚语的价值观体现,如婚姻家庭观、妇女观、生死观*参见张勇《从维吾尔谚语看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载于《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阿迪拉·阿不里米提《维吾尔谚语中所体现的传统婚姻家庭观》,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14第9期;曾卓《论维吾尔谚语中折射的维吾尔生死观》,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等。二是从翻译视角研究维吾尔谚语,研究者主要探讨维吾尔谚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翻译中应遵循的策略和原则*参见马鸿坤《关于维吾尔谚语的翻译问题》,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刘文性《对维吾尔谚语汉译和民族文化有关问题的探讨》,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王德怀《论“死译”与“活译”—以维吾尔谚语的汉译为例》,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或微观上分析维吾尔谚语中某些词的翻译处理,如维吾尔谚语中蓝黑白三种颜色词的翻译[4]等。三是从语言学视角探究维吾尔谚语,主要集中在维吾尔谚语的修辞手法、艺术特点、汉语借词、韵律特征和句式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参见张勇《维吾尔谚语中比喻手法的运用》,载于《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4期;葛勇《浅谈维吾尔谚语的艺术特点》,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陈世明《维吾尔谚语中的汉语借词考》,载于《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华锦木,张新春《维吾尔谚语的韵律特征》,载于《语言与翻译》2012年第3期。;或从综合视角来研究维吾尔谚语,如在语义分类基础上,探究其翻译策略;或在修辞分析的同时,透视其文化内涵*参见李文新《浅谈维吾尔谚语的语义分类及其翻译》,载于《语言与翻译》1997第2期;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新疆大学博士论文,2005。。另有学者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突厥语谚语和现代维吾尔谚语的继承性关系[5]等。四是维吾尔谚语研究的其他视角,如认知语言学视角[6],教育学和计算机语言学视角*参见闫新红《维吾尔谚语中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载于《新疆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艾斯卡尔·亚克甫《维吾尔谚语检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这些视角研究成果只有寥寥数篇,仍然有可拓展的空间。总体而言,维吾尔谚语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视角发展不均衡,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和语言学研究较多,且质量较高。但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质量有待于提高,理论也不够系统。维吾尔谚语藏量丰富,内涵隽永,其研究无疑会成为一种趋势,因此,需要多视角、多维度,进行跨学科研究,期待以新的理论和视角从广度和深度进行综合研究,不断拓展丰富维吾尔谚语的研究成果。

鉴于以上分析,维吾尔谚语各层面研究欠均衡,存在研究“盲区”,前人研究大多为探讨维吾尔谚语自身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到目前为止鲜有研究论述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体系及其喻义构建的具体过程。因此,本研究从具身哲学的角度分析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基础,进而尝试探析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动态构建机制,之所以称为动态构建机制是因为认知过程具有隐性,本研究尝试以图表的方式较形象直观地展示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的心智加工过程。

二、具身性的解释力

具身性(embodiment)是一种通过身体感知,理解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7],人类的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由身体的构造、大脑、感官及运动系统等的活动通过与外部世界感知而塑造。Lakoff和Johnson的具身哲学的产生是基于具身性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各研究领域的广泛运用*具身哲学的核心思想体现在著作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具身哲学的身体、环境、语言、思维的互动关系可以解释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产生的基础和认知加工过程。具身哲学认为我们的概念系统建立于我们在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各种经验,是我们与物理和人文环境互动的产物[8]119。具身哲学中最为关键的概念是“具身性”*具身哲学三大原则为心智本质的具身性,思维多为无意识性,抽象概念的隐喻性。,就认知语言学而言,具身性具有3个方面的含义:身体在语言认知中的基础作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性关系,具身性与认知的汇通。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类认知经验源自以下3类[8]117:对身体的体验、对环境的体验和对文化的体验。本研究认为具身性用于解释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的构建基础: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和身体、环境及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二是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的方法和过程。

三、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基础

谚语可分为隐喻性谚语和非隐喻性谚语,本研究对象为维吾尔隐喻性谚语。维吾尔隐喻性谚语有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赖以继承和发展的人文环境,是维吾尔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具身化产物。本部分从身体、环境和心理3个方面探析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基础。

(一)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的身体基础

概念是通过身体、肌肉运动、大脑等对世界的感知体验而成[9],可见身体在认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身体、大脑与外界环境互相作用,人类通过身体感知外部世界,外部世界特征也会反射到大脑,于是产生了互动关系。人类通过认识身体结构,身体动作概念,身体方位概念以及空间关系概念等为基础认识世界,并通常从身体上所获得的经验来衡量理解外部世界。

(1)忍得了一庹,忍不了一拃。*本文所引谚语实例均来自马俊民《维汉对照维吾尔谚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罗圈腿学瘸子,彼此差不了多少。

(3)眼皮呼风唤雪,嘴唇扫地一空。

(4)吃不下一颗麦粒的嘴里,轻松地吞进了一个牛头。

(5)想打一拳胳膊短,想踢一脚腿瘸。

(6)为揩眼屎弄瞎了眼睛。

身体是各官能、身心与世界的统一体[10],身体只要在感知运动,它便让事物镶嵌在肉身之中,*Lakoff G&Johnson M认为任何著作只要以“肉身”命名,都必须归功于梅洛—庞蒂,他曾使用“肉身”一词表达人类的原初具身经验,并使哲学聚焦于所谓的“肉身的世界”(the flesh of the world)。参见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acknowledgements.构成了其丰富性,事物总是处在与身体的关系之中,并印上了身体的烙印,这一点明显地体现在维吾尔谚语中,这些最平常的日常经验本质性地道出了事物与身体间的互动性关系,通过把这些事物与我们身体联系起来,我们也就最直观、最生动地理解事物或事物某一侧面的本质特征。

(二)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产生的环境基础

语言植根于社会自然环境,并深深打下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烙印,维吾尔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往往对维吾尔隐喻性谚语造成深刻影响,并镀上了地域文化印记。同样,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着维吾尔谚语的表达,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不同文化概念体系部分取决于它们从中发展起来的那个物理及人文环境。Lakoff和Johnson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概念系统[8]146,文化也存在于物理环境中,如丛林、沙漠、绿洲、山脉、城市、服饰、动植物等等。因此,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产生是通过身体和物理人文环境互动的产物。

(7)大人揭面纱,小孩掀屁股。

(8)阿吉去朝觐,毛驴也风光。

(9)五个孩子三个馕。

(10)逃得了谢赫,逃不了麻扎。

(11)只有用麦吉侬的眼睛,才能看出莱莉的美丽。

(12)天鹅在蓝天飞翔,想把馕泡进鹅汤。

(13)逃跑的喊胡大,追赶的也喊胡大。

(14)身边的毛拉是现成的毛拉,外来的毛拉才是大毛拉。

(15)嘴甜得像生奶皮子,一肚子花花肠子。

(16)家中没有人,山羊充老大。

(17)跳蚤般大的过失显得像骆驼一般大。

(18)一藤结十瓜,瓜味各不同。

(19)土地坚硬犁不动,耕牛互相瞪眼睛。

语言和文化实际上是知觉经验的升华形式,是基于自身的多种经验的交汇,是我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的交汇[11]。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民族的人具有不同的具身性,因而认知特征、表达方式等也就有所不同。例(7)中用“大人揭面纱”和“小孩掀屁股”的行为描写,喻指上级或长辈行为不端,下属或小辈仿效变坏,同汉语表达“上梁不正下梁歪”;例(8)“阿吉”是伊斯兰教对到过麦加朝觐的教徒的一种荣誉称号,此谚语比喻一个人得到殊荣,同他关系密切的人也风光无限,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例(9)“五个孩子三个馕”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配;例(10)中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麻扎”,是穆斯林圣徒的墓地,而“谢赫”则是墓地负责人。用“逃得了谢赫,逃不了麻扎”比喻“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例(11)“麦吉侬”和“莱莉”是维吾尔古典爱情长诗中的一对恋人,尤其是“麦吉侬”成为伊斯兰文化中情痴的化身,维吾尔文化中用此谚语比喻自己心爱的女子在自己眼里显得光彩熠熠,美丽动人,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维吾尔语表达;例(12)喻想法离奇,不切实际。同汉语的“指雁为羹”有异曲同工之妙;例(13)中“胡大”是伊斯兰教所信奉的安拉,此例指身处逆境的人求胡大摆脱困境,身处顺境的人也求胡大帮助大展宏图;例(14)用“毛拉”比喻总不相信本地或内部的人,以为外来的人更有本领,同汉语“外来和尚会念经”;例(15)用“生奶皮子”和“花花肠子”喻指口蜜腹剑;例(16)用“山羊充老大”喻指没有杰出的人,能力差的人充当好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例(17)用“跳蚤”和“骆驼”体型差异,喻指小题大做;例(18)用植物“一藤十瓜”比喻同胞兄弟性格志趣各不相同,“一龙九种,种种各别”;例(19)用“土地坚硬”,“耕牛互瞪眼”,喻指不了解事情的原委,责怪对方做事不卖力而发泄心中的愤怒。维吾尔谚语同其生存的特定环境密切相关,维吾尔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通过身体体验不断认知环境,产生了独特的概念体统,如“面纱”“阿吉”“朝觐”“馕”“谢赫”“麻扎”“麦吉侬”“莱莉”“胡大”“毛拉”“奶皮子”“耕牛”“一藤十瓜”“骆驼”“土地坚硬”等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以上谚语则形象地体现了其独特的地域特点、民族特性和宗教文化特色。维吾尔民族正是通过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互动,形成了这些具体概念,通过对这些具体的概念或现象来感知生活中的抽象意义。

(三)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产生的心理基础

客观世界的属性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形成总体特征在头脑中的反映,而在没有实体出现在面前时,我们依然能够唤起对事物的意象,维吾尔谚语喻义构建的心里基础是维吾尔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共同的感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这些都需要以语言为媒介表现出来,而意象图式则是体现了民族心理的方式之一。维吾尔民族由于其生存生活方式的不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日常身体经验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的再现和激活。Lakoff提出了肌肉运动意象图式(kinesthetic image schemas)*关于五种意象图式和具身理据具体参见Lakoff 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第271页。,是处于空间关系和运动关系的动态模拟表征[12]。意象图式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形成的基本认知结构,可以同时是视觉、听觉、动觉或触觉的动态显现。

(20)两只公羊顶角,饿狼顿时肚饥。

例(20)是维吾尔谚语中栩栩如生的意象图式,当看到此谚语时,脑海中首先浮现这样的情景:在广袤的草原上,羊群自由自在地啃食嫩草,突然两只公羊鼓着双眼,钩着脑袋,四肢蹬地,四只犄角紧紧地顶在一起,胜负难分,远处饥肠辘辘的狼群正在伺机偷袭羊群,最后羊被捕获,饿狼饱餐一顿。这是典型的动态系列意象图式,从山羊顶角到饿狼捕羊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根据Lakoff提出4类意象图式转换*四类意象图式转变:path-focus to end-focus,multiplex-to-mass,trajectory,superimposition参见Lakoff 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第443页。,首先,多个—群体,想象某一场所存在某些物体,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如草原上的羊群;其次,路径焦点—终点焦点,一个处于运动的物体沿着某一路径运动,实现了路径焦点到终点焦点的转换,如两只运动的山羊相遇,势均力敌僵持不下,实现了由动到静的变化;再次,轨迹:当观察到持续移动的物体,可以心智地追踪事件发生的路径,如草原上移动的羊群、两只羊相遇、发生争执、狼群悄悄潜进、最后羊入狼口,这一意象图式转变体现在所有这一系列变化路径中。最后,叠加:羊入狼口,符合叠加的特性。例(20)用复合意象图式向我们展示羊互相争斗,结果被狼吃掉,喻指内部不团结,坏人获益。意象图式是隐喻性谚语意义表征的基础,喻义的产生并非单个图式的作用,而是多个图式复合的结果。意象图式只是反映民族心理的方式之一,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产生的心理基础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包括身体、经济、环境、文化等等影响下的综合。

当然,以上3个方面的因素绝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体产生的基础并非某一因素的单独作用,而是3个或更多因素的互动的产物,其喻义产生是身体、语言、环境、认知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身体、环境、认知心理构成一个统一体。

四、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过程

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过程包括跨域双向映射过程、再范畴化过程和概念整合过程等3个方面,当然,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不仅于此三者,由于篇幅所限,本部分仅限于讨论这3个构建过程。

(一)跨域双向映射过程

隐喻是两经验域的跨域映射过程,映射分为静态的“匹配”及动态“投射”过程[13],匹配是投射的基础,而投射则是匹配的动态展现。维吾尔隐喻性谚语是两空间域之间特征匹配和关系投射双向互动过程,并非单一地从源域到靶域的单项映射,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源域和靶域空间互动映射模式

隐喻使人类具有依据一个经验域去理解另一经验域的能力。大链条隐喻认为我们用动物的本能和生物特性来理解人类的行为[14],例(21)呈现了一个形象具体的源域意象,并没有提及靶域空间,但我们认为目标域为人类相关事件。源域空间中,乌鸦指具有某种能力特性的人,而麻雀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力有限的人,做了力不能及的事,结果伤害了自己。麻雀和乌鸦是相对具体的动物域,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动物的认知来描写生活中人的某些特性,尽管人的某种特性比较抽象,但依然具有动物的某些具体特性,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模仿性”,这成为这一隐喻的核心。首先是动物和人的特性的某种相似性,使两域之间形成特征匹配,接着麻雀和乌鸦之间的关系与人与人的特征之间结构的动态投射。所以例(21)喻指人盲目模仿,造成了严重后果,就像麻雀学乌鸦走路,劈伤了自己的胯裆。

(二)再范畴化构建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及言语中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人类范畴化的结果是认知范畴[15]。我们依赖范畴化理解世界,范畴是具有开放性的[8]124。人类在不断认知过程中,会对已范畴化的事物和经验进行再处理,不断扩展进行再范畴化。尽管范畴具有开放性,但范畴化却不具有随意性,主要依据互动属性被定义,因为我们认知经验中的概念是无限的。维吾尔隐喻性谚语的本质就是再范畴化的过程(见图2)。

图2 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再范畴化过程

(22)嘴上流蜜汁,心里藏毒汁。

例(22)喻体范畴为人的身体部位动作范畴:嘴上流蜜汁和心里藏毒汁,具有丰富的内部属性特征,嘴巴上的蜜汁和心里的毒汁形成鲜明的对比,喻体范畴蜜汁和毒汁的特性分别投射到本体范畴:嘴上和心里,嘴和心获取了新的特征,从而扩展到新的范畴:人的表现特征:嘴上说的甜言蜜语,内心却阴险狠毒。这一特征重新范畴化为人的抽象特征:口蜜腹剑。

(23)斧头一举起,木墩歇口气。

例(23)是具有丰富联想意义的事件类范畴,包含范畴元素:施事、受事、工具、动作过程、动作结果、动作意向等特性,但这里只突显劈柴的动作过程,斧头举起但是还未落下的瞬间,木墩所处的状态,目标域范畴是处于危机关头的人,如同木墩的境遇,斧头一旦落下,随时会四分五裂,从而再范畴化为处于困境中的人抓住了一点可以暂时喘息的机会。

李石磨找到学校,陶水旺早吓跑了。表姐浑身是血,瘫在桌子下。办公室的地上像刷了一层漆,红色的漆。表姐甚至能听到血咕咚咕咚朝外流的声音,她等着血上来,淹住她的身子,就当又来一场大水吧。表姐真是没脸活了。

(三)概念空间整合构建过程

Coulson和Oakley提出了心智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16],可用于解释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的认知加工过程。心智空间理论界定说话人心智表征的意义,识解语言结构线索,激发说话人建立参照结构元素。心智空间包括说话人已感知、想象、已储存的关于某个实体和关系的部分表征。概念整合基于心智空间而形成意义建构一个整体模式[17],是一整套后台认知体系。整合网络由两个来自独立认知域信息建构的心智空间、含有所有空间共有结构的类属空间、含有选择两空间某些结构而形成整合空间的层创结构。两输入空间:空间1和空间2的部分元素进行投射,进入合成空间,经过3个彼此相关联的认知过程,组合、完善和精化的相互作用,产生层创结构。层创结构的产生过程就是意义演化与产生的过程。

(24)乌鸦说我的孩子白如雪,刺猬说我的孩子软如绵。

例(24)中存在两个空间,空间1:乌鸦家族空间,空间2:刺猬家族空间。该谚语喻义四空间整合过程见图3。

首先,由来自两空间的元素,得到新的结构:动物家族成员和孩子关系。其次,通过背景知识触发家族文化模式中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对家族文化模式中各元素进行认知加工,凸显每个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最后,在层创结构里通过推理得出:谁亲生的孩子谁疼。

图3 “乌鸦说我的孩子白如雪,刺猬说我的孩子软如绵”概念整合加工过程

(25)人的鬼点在肚内,兽的斑点在皮外。

例(25)中,空间1包含元素:兽、兽的斑点、皮等。空间2包含元素:人、人的鬼点、肚等。两空间元素中表现方式分别为皮外和肚内,具有重大差异,得出类属空间表面性和隐藏性这一属性。这则谚语借助兽类的花斑在皮外和人的鬼点在肚内来隐喻人心隔肚皮、人诡在心里,人的心思往往捉摸不透。该谚语的喻义整合过程,具体见表1。

表1 “人的鬼点在肚内,兽的斑点在皮外”喻义概念整合加工过程

表2 “装盐的葫芦里渗出的是盐,装油的葫芦里渗出的是油”喻义整合加工过程

(26)装盐的葫芦里渗出的是盐,装油的葫芦里渗出的是油。

例(26)含有两个空间:葫芦和人,装油的葫芦和装盐的葫芦外部呈现的物质不同,就像善良和邪恶的人德行表现不同一样,这则谚语是指装有不同物质的葫芦会渗出里面的物质,喻指心术不正的人流出一肚子的坏水,心地善良的人则表现出满腔的关爱,人的善恶来自于内心。表2显示了该谚语喻义的整合过程。

(27)没有鼻梁相隔,左眼会吃掉右眼。

这则谚语用左眼、右眼和鼻梁的关系喻指人与人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比喻法律的约束力,如果没有法律制约,人们会自相残杀(其整合特点具体见表3)。

表3 “没有鼻梁相隔,左眼会吃掉右眼”喻义整合过程

总之,具身性的身体参与性、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性以及具身性与认知的融合性适合解释维吾尔隐喻性谚语的构建机制。因为概念不仅仅是我们身体、神经、大脑,尤其是感觉运动系统等基础上塑造而成,更是身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经过认知加工而成。具身性在实践中的身体结构、身体感知、大脑等的身体参与性,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和心理加工过程,构成了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基础,是基于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身哲学所倡导的身体参与、大脑运作和环境互动是其喻义产生不可或缺的基础,维吾尔隐喻性谚语是维吾尔民族对身体构造、身体运动等概念的认知,在实践中通过身体与物理人文环境互动,经过认知加工而产生的具身化产物。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是跨域双向映射构建、再范畴化构建、概念空间整合构建等过程。

[1]高莉琴.维吾尔谚语与维吾尔文化[J].语言与翻译,1989(4).

[2]王德怀.从熟语看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3]华锦木,赵江民.维吾尔谚语镜射出的宗教文化[J].西域研究,2011(2).

[4]孙德敏.维吾尔谚语中蓝黑白三种颜色词的汉译处理[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1.

[5]廖泽余.维吾尔谚语源流浅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6(2).

[6]李遐.维吾尔谚语中“水”与“火”意象[J].新疆社会科学,2012(5).

[7]Lakoff 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66-267.

[8]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9]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497.

[10]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26.

[11]杨大春.杨大春讲梅洛—庞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8.

[12]Gibbs W,Colston L.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Image Schema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5(6):349.

[13]王军.隐喻映射问题再考[J].外国语,2011(4):55.

[14]Lakoff G,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160.

[15]Ungerer F,Schmid 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

[16]Coulson S,Oakley T.Blending Basics[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0(11):175-196.

[17]Coulson S,Oakley T.Blending and Coded Meaning:Literal and Figurative Meaning in Cognitive Semantic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37).

猜你喜欢
维吾尔谚语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维吾尔医治疗卵巢囊肿40例
HPLC法测定维吾尔药复方克比热提片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维吾尔医综合治疗60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维吾尔医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总结
谚语趣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谚语趣画(一)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