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校训中信仰教育理念初探*

2018-02-07 10:17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训信仰价值观

曹 静

(邯郸学院教育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2)

教育宗旨是先于大学实践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指引方向。正如19世纪初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讲到:“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通知识的场所,大学为教学而设,为学生而设。”大学信仰教育是在教育理念与宗旨的大方向指引下,通过校训、校规、学校文化精神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校训是体现教育理念的一种非物化形式,“校训是治校的重要手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全体师生众望所归的精神沃壤”[1],在校训中体会中西大学信仰教育理念可见一斑。

一、大学校训的功能及与信仰教育的关系

大学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大学教育理念决定对培养对象教育目标的确定,决定大学生信仰的塑造和形成。教育理念体现在校园文化、校旨校训、教育模式等方面。王春喜,程斯辉在《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中将中外大学校训的功能概括为:“传播办学主张;规范影响师生言行;激励鞭策师生奋进。新时期许多大学为了突出学校定位,弘扬校园文化,让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学校,十分注重利用校训等。”

其激励鞭策师生奋进,追求符合社会、学校发展需求的价值取向,即属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是人生的需要,是个体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正确性的内在确信,属于信念范畴,是信念的最高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大学贯穿信仰教育,在于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他们信仰什么、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新生入学、毕业离校,大学生都会通过大学校训的引导与渗透,对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笃定信念发挥重要作用。校训作为大学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信仰的构建。“形成价值信仰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主动参与融入,相互协作沟通,建构理想信念。”[2]

二、中国大学校训中的信仰教育理念的体现

(一)国家本位的民族信仰价值观

通过搜集梳理中国百余所重点大学,发现校训各有特色,总体归纳起来,在诸多条目的校训中,体现国家本位信仰价值取向的校训数量较多,所用词汇集中突出“团结”、“乐群”,西南大学唐智松在《我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研究》统计发现,“211”大学校训中直接引用“团结、乐群”字眼占总数的23%。”[3]其次,张雁在其专著中罗列的135所大学校训,含有“团结”词汇的高校有24所,“团结”一词在汉语词典中做“和睦、友好;联合起来以完成共同目标”等解释。如同济大学的“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中央美术学院“团结、真诚、勤奋、创造”、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等。可见,此类校训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影响下,激励学生社会主义核心理想的国家本位信仰追求。

(二)个人本位的价值信仰追求。

笔者统计分析的135所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中“明德”、“厚德”、“崇德”等含有“德”字的校训共39条,约占30%。如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江苏大学“博学、求是、明德”、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等。正如《礼记·大学》所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4]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即教育学生即使学习高深的知识,也不能丧失个人的德行修养。“德行立身之本,才识处世所先”[5],中国是自古崇尚道德礼仪的民族,道德修养是个人成长中家庭教育、社会要求的首要内容。直至今日,把个人修身养德作为大学教育的训诫和要求,也是大学构建个人信仰体系的直接体现。

(三)体现大学职业信仰精神。

大学校训的功能还在于体现本校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如师范类大学,以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为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曲阜师范大学引用儒家经典名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作为师范类大学,强调了教师的示范性是师资培养的基本宗旨,通过校训熏陶、培养学生对职业认可与奉献的专业信念;又如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账”;首都医科大学“救死扶伤、敬德修业”等都从大学专业学科角度体现职业信仰的教育宗旨。

三、西方大学校训中信仰取向

对比国内大学,西方大学的校训也将大学宗旨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不同于中国受国家政治背景的影响,西方大学的校训体现在“自由”、“博学”、“求真”、“人本”等方面的信仰与追求。

(一)国家信仰写照

西方大学也有体现服务国家本位的校训教育理念,体现为国效力的信仰写照。如普林斯顿大学校训为:“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巴黎理工学校“为了祖国的学术和荣誉”,西点军校“责任、荣誉、国家”等,在校训中体现出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即个人价值取向与国家之间的共生与联结。

(二)对知识、真理的信仰与追求

西方大学自纽曼时代,一直提倡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对知识的追求,虽然历经几百年,大学的体制、校园功能、教学资源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学者对知识的追求与信仰的精神却一直延续今日,如牛津大学校训“上帝乃知识之神”、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6],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三)人类自由本位的信仰映射

自西欧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人本主义思潮不断涌出,对宗教思想的束缚给予抨击,并且为人类自由本位的价值观博得一席之地。一些大学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思潮的发展,强调个人的信仰追求,重视个性的发展,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为“毫无个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四、中西方大学校训中信仰取向的比较

(一)信仰架构的本源不同

就个人信仰追求而言,虽然中外大学校训中都有所体现,但是追求的终极却不尽相同,中国大学校训中主张个人应该“修身养德”,在中国主导的国家政治化价值观照下,修得养性,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而西方大学主张人体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个体之上的,不受国家价值取向的直接影响。

中国大学有公立与私立两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信仰教育价值观多受国家政治导向的影响;西方大学教育中的信仰导向是依据各自国情、政治当局以及教育财团的不同需求而定的。例如中国大学的校训内涵侧重于构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信仰体系为导向,大学校训中也不同程度体现出这一意识形态;西方大学随着大学支持者的不同,教育理念也大相径庭。公立学校多受国家或各自州(省)、市政府以及社会为导向的信仰体系;而私立大学则更加重视大学生与社会需求的调控关系,私立学校的资金支持者也随之成为信仰构建的主导者。

(二)信仰架构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中西方大学校训中信仰教育导向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各影响因素不同。中国大学受社会的影响因素有:

第一,家庭寄托,民族期望。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认为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能使家族“光耀门楣”,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大学生对人生观的架构上都或多或少映射出家族期望带来的家庭式价值效应,促使学生价值观的内化与认同。其次,中国历经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落与复兴的发展过程,大学教育是民族文化的实施媒介,大学生信仰架构必然受民族发展要求的影响。与中国不同,西方大学的学生的信仰架构受家庭的影响,多体现在宗教信仰上,不少家庭的宗教信仰是个体根植于思想意识当中的古老传统,在社会导向与舆论的影响下,宗教信仰是个体信仰的主流取向。

第二,社会资源支持与导向。西方大学中私立大学受政治当局的影响较小,教育财团及董事会是私立大学的教育决策者。自19世纪上半叶开始,美国政教分离的局势决定了宗教教派在院校中进行扩张,本着教义传承与发展的最初目的,美国的私立大学受到不同宗教派别社会资源的大力支持。如“芝加哥大学是公开承认信奉基督教”[7]教派的大学,源于大学的建校初始,财政危机时受到犹太人资助。因此全校坚持信奉基督教信仰,在校园设施、课程安排、学生录取等方面都倾向于基督教教义的传播与教徒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校训中体现的信仰追求以国家价值认同、个体价值体现、专业情感定位为导向;而西方大学校训受学校本位的传统理念、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个体需求的精神寄托为基准。大学校训体现出本校对信仰教育的基调与导向,为学生信仰的构建创设了文化氛围及资源环境,中西大学存在文化与价值观取向的差异与不同,中国高校有效借鉴西方大学信仰教育的方法与形式,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张扬大学的个性和特色,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校园文化氛围,发展坚定马列主义信念与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猜你喜欢
校训信仰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