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建构 游戏中体验

2018-02-08 09:35江苏省江阴市北漍中心幼儿园蒋惠娟
早期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建构结构游戏

江苏省江阴市北漍中心幼儿园 蒋惠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提倡生活化教育,特别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从生活实践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幼儿感到亲切、自然,并获得必要的生活经验。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积极倡导“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从人的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的,要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游戏、综合”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学会游戏、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它通过幼儿的意愿构思、动手造型、构造物体等一系列活动,丰富而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建筑运动、建筑物以及各种物品。在这一动手活动中,既体现了幼儿对现实环境的单纯机械模仿与再现,又体现了幼儿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想象及积极的加工创造。

一、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满足幼儿个性需求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幼儿的发展特点、需求与日常生活经验是他们游戏的首要内容。如小班幼儿刚刚离开家庭,为了缓解他们的入园焦虑,我们创设了“宝宝的家”建构活动,让幼儿通过参与布置“我的一家”主题墙,照顾宝宝等活动,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同时我们还发现小班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尤其喜欢垒高推倒这一过程,我们随机创设为“宝宝的家”搭围墙的情境,让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颜色和材料来建构,最后介绍时能说出:“我家的围墙是红色的”,幼儿不仅掌握了各种材料垒高和围合的方法,积累了经验,同时巩固了对颜色的认识,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较丰富,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美丽丰饶的大自然,独特秀丽的风景名胜,都是幼儿结构游戏的题材。如大班结构游戏“冬天不怕冷”就来源于自然生活场景——下雪,幼儿将沙池撒上白色的泡沫想象成了雪地,用木质积木推出了一条条滑雪道,再利用管状积木搭建了栩栩如生的滑雪运动员,使用树枝和彩泥制作成色彩鲜艳的腊梅花,高低起伏的山岭。幼儿在游戏中再现了生活,感受到了美,享受到了乐。

二、活动材料取自于生活,激发幼儿动手愿望

结构游戏离不开材料,不同的材料有各自的功能和特点,材料的可变性和新颖性不断吸引着幼儿,诱发、支持着幼儿的游戏行为,是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工具。《纲要》中明确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美化幼儿的生活,开展其他的活动。”我们以农村为基地就地取材,发动家长、幼儿到田间采集麦秆、稻草;到河边捡拾树枝、贝壳、鹅卵石;还组织幼儿开展“搜索大行动”,收集生活中的包装盒、饮料罐、牙膏盒等,在建构室里创设了“百宝箱”,鼓励幼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大胆创新,那些不起眼的材料在他们手中变成了形态各异的人,设施独特的汽车,风格迥异的房子,一年四季的树……同时,沙、水、雪等自然物也成了建构的材料。在“夏天的公园”这个主题中,幼儿就是通过利用沙、水这两种材料来完美地呈现了夏天沙滩美丽的景色。来自于生活中的各类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多方面的建构技能,同时,教师依据他们的需要有计划地更新材料,不断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手愿望。

三、活动场地拓展于生活,丰富幼儿活动空间

常规的幼儿结构游戏局限于活动室和幼儿园的室外场地,幼儿在泥工区、木工区、沙水区、创意区中进行创意建构。为进一步遵循课程建设生活化的理念,彰显结构游戏内容与周围社会生活的联系,我们积极整合幼儿园、社区、地域条件,有效利用周边资源,将幼儿的建构活动拓展到周边生活中,教师与园所周边的农庄、社区教育中心、小学等单位联系,将其作为幼儿园社区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幼儿到基地参观、体验,引导幼儿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同时收集周边丰富的物产文化资源,如十里桃林、百花园等旅游景点,烧饼、麻尖等特色小吃,舞龙、剪纸建等民俗艺术及种类丰富的乡土游戏,将资源融入结构游戏中,创设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如三月参观美丽的家乡后,我们马上开展“十里桃林金顾山”主题;四月到神宇农庄春游过后,我们在农庄中开展“乡村新貌”建构主题;五月美食节过后,我们在百花园开展“美食一条街”建构主题;六月大班幼儿马上要升入小学了,我们在小学中开展“我心目中的小学”建构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使结构游戏的设置更为开放,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四、活动指导依托于生活 彰显幼儿主体地位

指导结构游戏时,教师从活动前退到了活动后,从显性地位转为隐性地位,在活动中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注重幼儿的游戏过程、幼儿的主动参与程度、幼儿的意愿,更要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一)悉心观察,支持引领

观察是有效指导游戏的必要前提,在结构游戏中,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只“看”不“想”等于什么也没有“看到”。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困难,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为什么”的思考,以理解幼儿的搭建行动,然后分析:是否干预,采用什么方式干预,在分析总结之后及时调整游戏的目标,指导的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适时介入,间接点拨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要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只有当幼儿良好的意愿屡试屡败决定放弃时,教师才能进行隐性的指导,帮助幼儿跨越障碍,取得成功。例如在结构游戏“公园的桥”中,鑫洋、盛媛搬来木质积木建构公园里的九曲桥,刚开始,由于找来的圆柱体积木是不一样高的,因而出现了桥面高矮不一的现象。盛媛随即挑选了一样高度的,但是他们找的圆柱体又细又高,重心不稳,只要一碰或者用力不均匀,下面支撑的桥墩马上倾斜或倒塌,两人急得手忙脚乱。这时我轻轻走过去说:“换种材料试试吧?”于是,鑫洋马上去找了两个旺仔空罐过来试了一下,旺仔空罐是铁质的,比木质圆柱体要重,材料替换后桥墩的稳定性比刚才好多了,两个孩子高兴得跳了起来。教师的及时点拨使游戏中的困难得以解决,在不干预幼儿游戏的前提下,留给幼儿充分尝试的自由空间。

(三)交流经验,分享快乐

在游戏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而游戏后的评价更是对幼儿游戏的间接指导。每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开展游戏讲评可以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每次建构游戏结束,师生一起认真倾听每组幼儿的建构想法、思路,欣赏每一件物品,对有异议的地方,展开讨论,如条件允许的话,最好不要拆去作品,让它进行展示,以备下次之需。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种观点反映出幼儿的游戏水平与生活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幼儿生活经验的获取必定会提高他们结构游戏水平,反之,在结构游戏中又能再现幼儿的生活,锻炼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多为幼儿创设条件,让结构游戏成为其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的平台,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猜你喜欢
建构结构游戏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论结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数独游戏
论《日出》的结构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