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岭东日报》的出版发行及其学术价值评述

2018-02-08 10:36夏远鸣
中国出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汕头日报报刊

□文│夏远鸣

《岭东日报》是于1902年在广东汕头创办的一份地方性报纸。它的诞生是清末维新思潮传播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促进维新思想在粤东地区传播。由于该报专版刊载地方性新闻,从而为我们保留了大量有关清末粤东地方社会的记载。在当今“眼光向下”的社会史潮流下,这些记载成为珍贵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一、《岭东日报》的背景与创刊

《岭东日报》的创刊,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开埠这个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1.《岭东日报》创办背景

所谓“岭东”,是有别于岭南而言的一个地理概念,其指称的是粤东韩江流域,在行政上包括潮州府和嘉应州(今梅州)。 汕头原辖属于潮州府澄海县,为一个滨海渔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被列为通商口岸,遂发展成为粤东地区的一大港口,成粤东地区的门户。它与广州、香港、上海等通商口岸形成一个商业网络,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同属韩江流域的潮州府与嘉应州两地的人士,也纷纷落脚于这个新兴城市,或由此中转前往香港、广州、南洋等地谋生。同时,汕头也渐渐成为粤东地区的金融与邮政中心。韩江上游嘉应州人的侨批(海外华侨寄回的书信与汇款),也完全以汕头为枢纽进行中转。[1]

伴随着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汕头也渐渐成为粤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一些新兴知识分子也开始以汕头作为活动中心,在此地创办学校,或创办报刊。如岭东开新学风气之先的“岭东同文学堂”便于1899年在汕头创办。清末新政时期,言论渐渐开放,中国南方地区的报禁名存实亡,团体或个人可以比较容易地创办报刊。加之通过办学等活动,在汕头聚集了一批知识分子。汕头迅速成了继省城广州及香港之后又一个近代报刊出版中心。《岭东日报》便是诞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2.《岭东日报》的创刊

《岭东日报》的创办,是在原“岭东阅报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阅报社或阅报所,是伴随晚清现代报刊产生以来出现的公共阅报机构。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进,报刊成为传播新政的重要媒介。官方与民间都开办了大量的阅报社或阅报所,以达到广见闻、开民智、树新风的目的。[2]在汕头,地方维新人士曾杏村、吴子寿等人于1901年在汕头育善街开设“岭东阅报所”。凭借海运交通之便利,他们广泛收集、采购广州、香港、上海等地的报刊供人阅读,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读者。[3]在此基础上,一批来自韩江上游地区的客籍知识分子于1902年5月,以岭东阅报所为社址,创办了《岭东日报》,汕头有史以来第一份报纸由此诞生。[4]

《岭东日报》的主持人杨源,字季岳,嘉应州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一起参与创办的还有温廷敬、何士果和陈云秋等人。其中温廷敬两次出任主笔。温廷敬,字丹铭,笔名讷庵,大埔县百堠乡人。早年就学于潮州韩山书院,思想唯新。曾参与创办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在温廷敬的主持下,强调“报品”,以“主持公认,开通风气”为《岭东日报》办报宗旨。[5]批评当时报纸上“侈谈鬼神,曲绘奸淫”的新闻是“报界之蟊贼”。在这些客籍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岭东日报》渐渐发展成为清末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民办报刊。

二、《岭东日报》的内容与发行

《岭东日报》刊载一般的时事或官方的文件,但重点经营自己区域内的新闻,故其发行范围也带有地域色彩。

1.版面与内容

《岭东日报》每期8开4页,每页中留折缝,可折订成16开本8页的小册子。在排版上,每版上下分栏。从1905年2月21日这一期开始,《岭东日报》刊登的文章开始加点断句,以便于阅读。每期《岭东日报》的版面中,大致由三方面内容组成。

一是集录其他媒体或官方文件的内容。包括论说、专件、时事要闻、奏折、上谕、辕报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中,奏折、上谕、辕报、专件等内容,报道官方重要文件。将官方的重要文件登载于报端,是晚清以来近代报纸的通行做法。[6]其中专件以各类章程居多。如,光绪三十年八月初三日的专件是“粤督示谕南非洲招工章程”,[7]光绪三十年八月初七日专件是“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细目”。[8]

“论说”的内容属随着近代西方报刊引进的一种新文体。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有清议的传统,到了清末,知识分子寻找救国良方,更是在报刊上大声疾呼,撰写评论,针砭时弊。这类文章一般由主笔撰写。据统计,两任主笔的温廷敬在《岭东日报》上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后来收入《讷庵时论抄存》(稿本)达50篇,《补读书楼文集》又有多篇。[9]除主笔撰写外,也有译自其他报刊的“论说”。如从1902年7月15日至7月18日连载的“论说”《太平洋中列国之势力》则是译自日本的报刊。

二是新闻,这是《岭东日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内容依次为“潮嘉新闻”“本省新闻”“京省新闻”“外国新闻”。其中“本省新闻”刊登的是广东境内的新闻;“京省新闻”刊载的是北京与其他省份的新闻,其主要来自广州、上海、香港等各大报刊。“国外新闻”刊载当时世界主要国家英、美、日等国新闻,译自路透社、《字林西报》《朝日新闻》以及法、德等国媒体。这一部分新闻与清末其他报刊做法基本相同。“本省新闻”则是登载广东本省各地的新闻。

“潮嘉新闻”是《岭东日报》最具特色的部分。所谓潮嘉地区,是近代渐渐形成的对于韩江流域的称呼。粤东韩江流域,明清大部分时期隶属潮州府管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原属潮州府的程乡县为嘉应直隶州,下辖原潮州府的平远县、镇平县以及惠州府的长乐县(今五华县)、兴宁县,被称为“嘉应五属”。由于地缘上的关系,近代以潮嘉作为一个地域整体来指称。其中潮州府处于韩江下游,嘉应州位于韩江上游。在文化上,潮州府主要以潮方言为主;嘉应州以客方言为主。“潮嘉新闻”登载的是潮州府与嘉应州所辖各县以及汕头本埠、潮州府城内的消息。

“潮嘉新闻”的消息主要依靠人际关系获得。所以常常有“友人来函云”“友人函述”“东京友人来函”等表述。在新闻标题制作上,多以事件为基础,一事一题,制作成四字标题。如“风疹流行”“共振商务”等。[10]后渐渐发展为多字标题,如“准抽赌场地税助学”“咄咄竟有誓死仇学之蛮人耶”[11]等。

除了一事一报,还有将各种新闻汇集在一起介绍的“汇录” 或“汇志”等。另外,还有对于地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的追踪报道。如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的修建情况;1905年反美货运动等历史事件。同时,对于某一类事件或政策执行,则在空间上追踪报道。如对于潮嘉各县办新学情况,就几无遗漏进行了报道。这为我们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了解潮嘉地区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由于《岭东日报》整体政治倾向上趋于唯新,所以在新闻写作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对当时的新政策极力倡导,对守旧势力给予批判。这一点在清末兴学的报道中体现尤为明显。其中一些新闻标题即可反映出,如“竟有藉学以阻挠学务者”[12]“咄咄藉端阻学之怪事”[13]“嘉应一般把持公款以阻学之劣绅听者”[14]等,这些标题都具有谴责意思。而对于兴学助学之举则给予颂扬。如,“富绅助学之可风”[15]“黄君毁家兴学之可风”[16]等。此外,对于当时官场黑暗、劣绅的种种不齿行为也给予了揭露。

三是广告部分的内容。《岭东日报》专辟版面,专门刊登有各种“告白”,类似今天的启事。这些告白或介绍商品的广告,如药品、书籍等;或是各种服务的推介,如轮船航班、业务的代理、疾病医治等;或是合股、拆股、催股、商业纠纷、捐题征信录等启事。此外,还有寻人寻物(“寻帖”)、各类感谢状、自我申冤辩白、揭露他人阴谋状,等等。这些内容真实再现清末粤东地区商业活动与人世百态。

除上述三大块内容外,后期的《岭东日报》还增加“附张”,其中登载有杂文、谐谈、杂俎、诗歌等内容。这些文学性的内容,是近代报纸副刊的产物,显示了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17]

2.发行

在报刊生产流程中,报刊发行是一个重要环节。《岭东日报》在本汕头市内售价为每张12文,“远近酌加寄费”。“外埠照每年五元,每月五角起算,恕不零售。”而与汕头邻近的“海、澄、潮、揭不收寄费”。每逢房、虚、星、昴日停派,即一月四天休息。这与清末星期天休息制度的引进有关。[18]

因《岭东日报》创办人、主笔及撰稿者多为客家人士,其读者亦多为客家人。所以报纸的发行与流通,也主要围绕客籍人士网络进行。《岭东日报》通过在各个城市或商埠设立代派处的方式,将这些报纸进行发售。这些代派处,除了韩江流域的潮嘉各县,还包括京城、上海、厦门、漳州、香港、广州、南昌、烟台及域外的安南(越南)、石叻(新加坡)、槟城、泰国、吧城等地,每个代派点都有具体负责人(见《岭东日报》每期报头的“代派报处”)。这些代派点,有会馆,有信局,有商号,有学堂,其中以商号居多。这显示,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商业网络是《岭东日报》发行的一个重要渠道。

清末邮政事业的开展,也为报纸的发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如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初三日的“阅报诸君鉴”便向订报者告知:“外埠阅报诸君,其有邮政之处,所有函件祈由邮政寄来,尤为敏捷。”[19]这说明邮政作为一种新兴的传递方式,已被报纸发行者青睐。

此外,《岭东日报》是一家民营报纸,还需要考虑到经营上的问题。所以,又利用报纸的发行网络代售各类新式书籍。如《日本最新教育令》《教育行政》《地方行政制度》《公民必读初编》《地方自治纲要》《通商税则》等。每有新书到货,便在报端公告,以便读者购买。

三、《岭东日报》之“潮嘉新闻”的史料价值

报刊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同时也是这个过程记录的载体,自然也是重要的史料。关于近代报刊对于史学研究价值,已有学者进行过论述。[20]《岭东日报》创刊于1902年5月,停刊于1911年8月,[21]历时10年,而这10年正好是清末新政实施时期。清末新政是一场在广度与深度上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的现代化改革。在我国传统社会,县以下无志,所以也没有留下多少基层社会活动的记录。但晚清以来,特别是在广东地区,为应付地方事务,种种局所的设立,县以下基层社会开始有“治”。这种“治”体现于基层社会的丰富活动。作为一份地方性报纸,《岭东日报》中“潮嘉新闻”翔实地记载了新政在粤东潮嘉地区的实施情况,第一次将目光转向县以下的地方社会,为我们观察新政时期粤东地区的基层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故在此从这个角度对“潮嘉新闻”的史学价值进行探讨。

1.对于清末新政在地方实施情况的研究

清末新政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政的措施与条文,一般文献都有详备的记载。但这些新政在地方社会具体实施情况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冲击还有待深入研究。而《岭东日报》正好从微观层面对这个过程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记录,为我们推进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条件。下面以“兴学”为例进行说明。

“兴学”是清末现代化改革最被看重的一项新政,也是涉及面最广的一项新政,所以由兴学引起的社会问题非常复杂,包括新式学堂创办的人员、经费来源、章程、遇到的困难与阻力等,《岭东日报》都比较详细地为我们呈现。通过对这些新闻的阅读发现,关于基层“兴学”问题,并非是因为思想观念的新旧对立而产生,而是涉及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例如,清末废除科举以后,一些地方士绅乘机借名兴学,觊觎原来支持科举事业的宾兴费等公共资源,并与原来这些公共资源掌控者产生了冲突,这一点在嘉应州表现得最为强烈。相较之前从“新旧对立”这个框架来论述清末“兴学”这一课题,这显然是一种深化。

2.潮嘉地区基层士绅的研究

地方士绅的研究,也是史学界的一个热点。晚清以来,地方绅权扩张,到清末新政时期达到顶峰。特别是近代广东,地方士绅(或商绅)的权力空前强大,几乎包揽了地方社会各种事务,但是有关他们具体活动的史料比较欠缺,这阻碍了我们对基层士绅的观察。“潮嘉新闻”提供了大量基层社会人与事的信息,为我们突破了这个瓶颈。通过阅读“潮嘉新闻”可以发现,清末潮嘉地区与广东珠三角地区一样,基层社会士绅通过各种公局或公所,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22]同时也可以发现,有的地方士绅为了争夺利益而互相争斗,[23]有的士绅经常“借局包揽讼事”以牟利。[24]这些信息为我们多角度审察清末地方士绅活动,并且对于所谓士绅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3.清末潮嘉地区人群社会网络的研究

潮嘉地区虽处于粤东一隅,较早便有该地区人士前往南洋等地贸易谋生。19世纪中期,开始渐渐达到高峰。这些人便形成后来被称为“华侨”的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以韩江上游的客家人为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如张弼士、张榕轩、谢梦池、戴欣然等一批南洋侨商。他们先后在槟城当作领事,对于清政府正式经营南洋发挥过重要作用。关于这些南洋侨商的研究,以往多从国家层面介绍他们的事功,包括他们当作槟城副领事以及回国投资的情况。而对其具体参与家乡的地方事务,我们目前不太清楚。在“潮嘉新闻”中大量关于他们在家乡活动的报道,将这些侨商纳入一个区域社会脉络里来考察,为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以张弼士等客籍侨商任槟城副领事这一史实而言,如果回到地域社会来考察,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与晚清外交家黄遵宪于1891~1894年担任新加坡总领事有关。因为黄遵宪也是嘉应州人,说客家方言,所以这就不难理解槟城副领事全部由客籍侨商当任这一史实。

另外,今天非常习以为常的“华侨”,在清末并没有这个概念。在“潮嘉新闻”中,并没有把在南洋的潮嘉人士当作侨民,而是非常自然把他们当成是潮嘉社会网络中的一员而已,没有区域界线,更没有身份上的区分。这提醒我们,在研究华侨问题时,要跳出今天所谓“跨国”的思维,回到一个区域社会网络的脉络里来,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事逻辑。

4.关于清末财政扩张在基层社会的表现

由于新政以及辛丑条约的赔款,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为舒缓财政困境,清朝地方政府展开了五花八门的方式扩大税源。具体表现为各地关于捐税的征收。在广东地区,先后兴办的有房捐、鱼捐、沙捐、膏捐、厘捐、屠捐等,不一而足。关于这些捐税在基层社会征收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但《岭东日报》中,关于这些捐税催征的情况屡见不鲜,并有许多细节。如1901年广东省开始的“房捐”征收情况。所谓“捐”,名义上自愿,但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一种硬性摊派。如揭阳房捐,定“每年一万四千元,在城一都摊派二千元,以后即照二千元之数常年收缴”。[25]对于汕头埠的商人,清政府则要求“报效”,“不报效则被以抗捐之名”。[26]除了征收外捐税,地方上通过开办“花会”、[27]“铺票”[28]等博彩业来敛财事例也常见报端。这些都展示了清末政府的财政扩张在地方社会的状况。

《岭东日报》的创立,既有清末报禁松驰的历史背景,也有区域性的地方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汕头的开埠、知识分子群体的聚集、商业网络的形成等。据统计,清末至民国期间,汕头先后有近200种报纸存在。[29]报业发达程度,仅次于省城广州及香港。当前,区域史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问题,都需要置入区域史研究脉络中,才可以做到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得到一些比较符合事实逻辑的解释。另外,对于一些在全国层面进行的政策,也需要从区域史的角度来审视其具体运作,这样才能将这些问题深化,如清末新政等问题。《岭东日报》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报纸,承载的丰富的近代区域社会信息,将有助于这些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从这个角度讲,《岭东日报》的价值和影响毋庸置疑。《岭东日报》的停刊自然也是一种遗憾。正因为此,1920年,近代汕头报人吴子寿又自筹资金,在汕头顺昌街创办了《大岭东日报》,以示继承与光大《岭东日报》。但时移世易,《大岭东日报》存在的时间及其社会影响,已无法与其前代的《岭东日报》相提并论。

注释:

[1]陈春声.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以潮汕地区的研究为中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4)

[2]蒋介国.晚清阅报组织与公共读报活动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6(2)

[3][21]阙本旭.清末民初时期潮汕报刊出版钩沉[J].图书馆论坛,2005(6)

[4]关于《岭东日报》的创刊出版时期目前有几种说法:一是王琳在《汕头市新闻史料拾零》中认为创办于1902年5月5日。鲁斯本在《辛亥革命时期潮汕报刊一隅》中提到是1902年5月18日创刊。而据曾旭波推测,《岭东日报》创刊日期为1902年5月3日。见许端阳.汕头埠最早报纸或非《岭东日报》[N].南方日报,2016-09-08

[5]阙本旭,曾炼.温丹铭新闻思想初探[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6]谷长岭.晚清报刊的两个基本特征[J].国际新闻界,2010(1)

[7]粤督示谕南非洲招工章程[N].岭东日报,1904-09-12

[8]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细目[N].岭东日报,1904-09-16

[9]陈支平,周雪香.华南客家族群追寻与文化印象[M].合肥:黄山书社,2005:51

[10]潮嘉新闻[N].岭东日报,1902-10-04

[11]潮嘉新闻[N].岭东日报,1906-11-07

[12]竟有藉学以阻挠学务者[N].岭东日报,1905-12-09

[13]咄咄藉端阻学之怪事[N].岭东日报,1904-06-30

[14]嘉应一般把持公款以阻学之劣绅听者[N].岭东日报,1906-01-08

[15]富绅助学之可风[N].岭东日报,1905-07-01

[16]黄君毁家兴学之可风[N].岭东日报,1905-12-16

[17]王龙洋.论近代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性[J].编辑之友,2013(11)

[18]清末,星期天休息制度引入中国。不过,当时很少以“星期日”或“星期天”这样称呼,通常是根据中国二十八宿值日法推算,以房、虚、星、昴四个字代替

[19]阅报诸君鉴[N].岭东日报,1904-09-20

[20]邱捷.近代报刊与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以研究清末民初的广东为例[J].民国档案,2003(4)

[22]邱捷.晚清广东的“公局”——士绅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权力机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3]粉争局董[N].岭东日报,1902-07-15

[24]批斥局绅[N].岭东日报,1904-10-22

[25]举办房捐[N].岭东日报,1902-07-15

[26]有碍商务[N].岭东日报,1902-07-16

[27]局绅开花会厂[N].岭东日报,1903-08-21

[28]书院彩票已准照办[N].岭东日报,1905-06-02

[29]许瑞阳.汕头埠最早报纸或非《岭东日报》[N].南方日报,2016-09-08

猜你喜欢
汕头日报报刊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百强报刊
汕头牛肉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诗画汕头
灵感日报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