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模式的思考※

2018-02-09 05:27吕沛宛赵广森侯江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养生学保健中医药

许 瑾 吕沛宛 李 欢 赵广森 侯江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历史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下来,于是有了钻木取火构木为巢、神农尝百草知药性……生存的过程中,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各种疾病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的祖先基于对抗自然环境、抗御及防治疾病的需要,接着开始研究如何解决遇到的疾病问题,如何去适应自然的问题,于是渐渐有了《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问世。纵观中国古代的发展史,也是中医的发展史,而中医的发展史中涵盖了中医养生的发展,换句话说中医养生学是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及生活实践中不断沉淀、完善、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需要的不单单只是生存下来,而是如何能更有质量地生存,所以今天的我们仍在说“养生”,并且给了中医养生学一个完整的定义: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国家专门设立了中医养生学课程,经过近30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医养生学逐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及教、医、研等功能的学科,201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首次设立中医预防与保健重点专科及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2016年2月1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精神,提出了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30年形成传承、创新、丰富、发展中医理论新格局,全面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1 中医养生学科内涵

中医养生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贯穿了人整个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一门事业,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探讨未病先防,在已有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与“扶正”相关的方法都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在病后的恢复阶段,如何去减少复发,如何去减少不良因素对疾病造成的伤害及病后的身体康复也涵盖了中医养生知识,除此之外,中医相关领域各个学科的内容也与中医养生学有所关联。

2 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核心

从养生学科的内涵来看,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模式无法单一为一种,我们允许多种建设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须有一个核心为指导,而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核心就是“服务”。

如果服务是中医养生学科建设的核心,那么服务的对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寿的人,从目前社会调查学分析,饮食生活无规律、熬夜、生活压力大、缺乏运动等等已成为当今年轻人的标签,这样的社会现状如果不全民普及养生,50年后中国的人均健康指数将令人担忧,所以年轻人也需要参与养生,我们的服务根据人群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服务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服务对象的多种多样就决定着服务的方式也应灵活变通,大致可划分为:定时定点、集中与分散、共性与个性、需求与必需几种不同方式,养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单一地认为哪种方式最好,只要有养生的观念,随时随地都能养生,而我们的服务所遵循的宗旨就是:围着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健康调养的原则去养生保健。

而对于一个学科而言,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只是服务,在服务的核心指导下,我们还需要去开展理论学术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及产品研究。

张雪亮[1]认为中医养生学科涵盖的范围较广,内容繁复,无论是理论还是各种具体的养生方法,与中医其他学科往往无明显清晰的界限,且中医养生学科的范围大,内容多,使得这种无序纷乱的研究始终不能完整地进入科学化、条理化、个体化状态。但一个学科的建设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中医养生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的一门学科,而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背景不同、社会发展特点不同、各医家观点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养生的理论学术研究要做到精细、精准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对于古今文献有关养生理论及各个医家的学术思想系统地整理、归纳、研究、阐发,并通过教学、科普等方式进行理论推广,既为养生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视角,又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理论得以全民传承,而不是沉底于历史大海。

对于中医养生学的方法研究也应在传统方法上去继承、创新、应用并推广,寻找养生方法的进步与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

同时养生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适宜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推广及应用,到底怎么去评判技术适宜?如何去制定技术行业规范?怎样去创新发展?这些都需要今后对于技术投入的研究,而技术的研究离不开理论研究的基础,方法研究的保障,同时还需要人才培养作为后备军。

李金田等[2]认为中医养生学相关养生理论研究成果突出,应初步建立中医养生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方面,人才的培养应涵盖养生范围内不同方面,例如养生技术人才、科普推广人才、养生旅游人才等,同时人才培养的层次也要涵盖高中低不同层次面,这也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到各层次群体。

学科的建设需要带动养生保健产业的发展,而所谓的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则是指与中医相关的养生保健技术、服务、产品所能够带来的社会经济领域的附加值。郑志坚[3]认为目前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现状:形式很好,领导支持,市场认可,但市场比较混乱,老百姓良莠难辨,管理者也缺乏好的抓手。陈书华等[4]认为目前现阶段养生保健产业发展迅速,养生市场不规范,养生方法良莠不齐。所以我们除了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还应该使养生产业规范化、标准化、严格化。以学科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去更好地立足于实践和服务。

所以说学科的发展在服务的核心指导下,开展理论学术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产品研究,而各个研究的具体落足点均离不开相关平台建设。

3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平台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体系不是纸上谈兵的空话,要落地到实处,我们认为需要平台建设作为支撑,应该怎样去建设平台?

3.1 建立学术平台 建立学术平台,给养生学科的理论学术研究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养生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目前的养生各医家分散在各临床科室、基础学科、营养学、中医药学等各个专业,他们对于养生的学术思想和各自观点需要学术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与提升。

3.2 建立科研平台 养生学科所需要的技术研究与方法研究需要科研平台给予提供支撑和绩效评价,有了这个平台,我们研究的养生适宜方法及养生技术是否具有有效性、标准性及规范性才能做到评估及推广。

3.3 建立教学平台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而教学的进行离不开教学平台,对于教学平台的建设应涵盖不同学历层次及不同方面,普及养生专业人才,不仅能提高就业率同时也能普及大众参与养生的热情,而教学平台承担了以上重任。

3.4 建设商务平台 商务平台是产品研究与输出的重要中介,另外从目前社会现状看,民间的相关养生机构设置数量要高于医院相关科室设置,现有的医院相关治未病科室大都仅限于形式,而两者的协同发展需要贸易平台的建立去搭桥,另外养生服务在越来越受到境外人士推崇的今天,我们也需要商务平台去提升境外交流服务能力并更好地实现成果转换。

3.5 建立服务平台 学术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及产品研究的核心是“服务”,目的也是“服务”,最后回到我们的这个核心,服务必须要有服务平台,这是建设中医养生学科的基本需要,没有平台的支撑,服务就只能纸上谈兵。

目前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中医药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目前中医药发展的大好形式下,作为国家“十二五”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之一,基于中医养生学科的自身特点、社会现状及目前的发展经验,我们提出以服务为核心,通过相应平台的建立,带动学术、方法、技术、产品的研究及人才培养的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模式,在此希望能引起其他十家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的关注及讨论,为了中医养生学科事业的发展,为了2030年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养生学保健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