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习近平三个“意味着”的科学论断

2018-02-09 16:03李红松
桂海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

李红松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的论断,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是一个重大科学论断。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论断,需要我们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维视角”,多侧面和全方位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做出的新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三个“意味着”;社会形态;多维视角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6-0026-06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继而提出了三个“意味着”的科学论断[1]。更好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意味着”的科学论断,需要我们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维视角”[2]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缘起和发展历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仅仅基于单一视角的研究所致的片面性。

一、人的发展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一)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的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彰显了马克思实现人类完全解放的崇高价值追求。“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的人的发展三种形态是分别对应于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普遍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拜。仅仅发生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的生产,不发达的分工使人类只有地方性的发展,无法形成“多方面的需要”和“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各种社会关系也都处在政治关系的强制之下。与此同时,个人多局限于血缘或地缘等共同体内部,“全面的能力体系”无从培养。人的种种关系,因此表现出“人的依赖”特征。

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资本的扩张,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科技的飞速发展,分工的日益深化,资本的迅速扩张,使生产不再局限于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而是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被组织起来,从而形成了多方面需要和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在全社会甚至全球范围内被建立起来;政治关系上的专制状态被逐步打破,人们实现了政治解放,获得了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主体性意识逐步觉醒,文化关系上的宗教或伦理强制越来越变得不合时宜。社会整体形成了“全面的关系”和“全面的能力体系”,人身依附关系逐步被挣脱。但与此同时,资本却是一种颠倒的社会关系,在资本逻辑作用下刚刚摆脱人的依赖关系的人们,又立刻陷入物的依赖关系之中,人与人的关系全面物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社会越发展,人越感受到更加强大异己力量的支配。阶级社会的共同体是“虚假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共同体更是“完全虚幻的”。因此,这些现实的个人,注定会通过不懈努力,摆脱“完全虚幻的”或“虚假的共同体”,去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和解,真正的人的种种关系才能建立起来,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才能成为现实,才能实现“自由个性”和人向“完整的人”转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大地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的确立,现实地开启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解放事业的新征程。马克思一直追求的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事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得以波澜壮阔地推进,有力地引领了东欧乃至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促进了人向“自由个性”与“完整的人”的现实转变。在推进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解放事业的巨大世界性浪潮中,中国共产党也领导和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但是,众所周知,斯大林模式在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压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而要继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不能再走“老路”,必须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开创新的道路。当然,这里需要強调的是,不走“老路”绝不意味着要走“邪路”。一些人别有用心,把斯大林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其目的就是要误导大家走到“邪路”上去。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制度绝不能划等号,在社会主义制度引领和保障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模式,斯大林模式只是一种,但由于这种模式最终实质上背离了社会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现实追求,它才最终被抛弃。我们不能因为某种模式的适合或正确与否,而否定本质上追求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事业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大大地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社会成员的发展状况,并未完全摆脱“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关系。摆脱“人的依赖”,需要激发人的多方面合理需要,促进人的交往,建立普遍的物质变换和全面的联系,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摆脱“物的依赖”,需要对资本进行合理利用,既要利用资本,为人的发展创造现实条件,又要限制和超越资本,消解资本对人的强制。从根本来讲,把社会成员从“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解放出来,促进当代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摆脱“人的依赖”创造条件;二是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坚持以满足最广大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整体财富大幅增长,中华民族富起来了。现在我们在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强”不仅意味着现实的个人都要富裕,而且还意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核心理念。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3]71。在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他又强调了中国梦的人民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234“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3]235。从近几年的民生不断改善和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进中,我们同样能够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利益、对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高度重视。自党的十八大五年以来,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客体条件,社会成员新的需要不断被满足,交往更加广泛,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全体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不仅在物质上富起来和强起来了,在精神上也同样更加富有和强大了,可以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由此进入了新阶段。endprint

二、社会主义发展视角:“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1.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萌生到19世纪发展至顶峰,在此期间,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有的还进行了社会主义试验。但是,由于所持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者无论如何也认识不到社会历史运动的根本动力,更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力量。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也才得以建构起来。

判断一种社会理论与社会运动是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关键在于看该理论与运动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少学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王怀超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讲有六条,即财产社会所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正;集体主义;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秦宣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含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主要是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及坚持按劳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5]。严书翰认为,这些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理想,必须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宗旨,必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必须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为执政党的重要使命,等等。”[6]王伟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两个决裂”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的阶段论,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等等[7]。

学者们指出的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只不过不同学者在基本原则的表述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或者侧重点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凝结在其中的基本精神的一致性。笔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列宁所领导的革命使当时的俄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确立了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一级的社会主义制度。列宁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的焦点所在;同时,资本主义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国内无产阶级的力量也在逐步壮大。基于国内外这种状况,列宁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俄国爆发并取得胜利。再加上“二月革命”所产生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力解决土地与和平问题,致使危机不断,革命向前推进势所必然。列宁所领导的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法完成的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真正在实践层面上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现实化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也离不开列宁所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列宁的“一国首胜论”、新经济政策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继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前提。显然,这一切并没有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正如列宁一再强调,“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8]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日益焕发蓬勃生机

在苏俄的影响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的现实逻辑相结合,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关系等多个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在斯大林模式影响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陷入低潮,使思想领域里充斥着对社会主义的诟病和攻击,诋毁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是“暴君”,污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迷误”,完全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把社会主义制度称为“早产儿”。树立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不断拓展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判明时代主题和中国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路,是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飞速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获得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生得到更大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建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endprint

三、现代化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发展中国家移植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教训

在这里,我们以拉美地区为例,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发展中国家移植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后果和教训。整个拉美地区的国家几乎都是移植西方模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但是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至今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移植西方模式使这些国家政治关系日益复杂化。具体表现为政治组织增多,各种政治力量博弈日益激烈。妇女团体、工会、农民团体、大学生团体等专业性组织不断涌现,工业、商业、金融领域中的精英人物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天主教会、土地寡头、军队的地位较之以前呈现下降趋势。这些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使政治秩序混乱不堪,议会民主制的文人政治与威权主义军人政治交替更迭。“民主的受欢迎程度在拉美事实上正在下降,……密友主义(任人唯亲)和世袭主义(家族政治)仍在广泛地流行”[9],政治危机频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时常出现总统强行解散议会、总统提前辞职或被中途废黜等现象。

政治秩序混乱的思想根源主要在于新教的渗透和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传播及其对传统价值观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使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总感觉摇摆不定、无所适从。在经济上,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国家例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就已经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工业、商业、旅游业和服务业所占份额已达七成以上,工业和服务业总就业人数也已过半。但由于经济上对西方国家的深度依附,工业占比并不高,占比最高的是集中在城市贫民区的低端服务业,低端服务业成为了吸纳工业化进程中所产生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社会成员的收入因此很難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状况及其相互作用,使拉美地区这些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实际上,不仅拉美地区如此,发展中国家通过移植西方模式追求现代化的努力,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其中包括印尼、菲律宾、泰国和一些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都碰到了和拉美地区类似的难题,经历着同样的遭遇。不难看出,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来实现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是理想的选择。况且,当今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也都是资本逻辑所致,可以说,资本主义现代性是问题之源。克服这些问题,只能去寻求新的现代化路径。

(二)人类社会现代化新路径的开辟和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的确立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有学者曾指出,“如果俄国革命结束于沙皇制度崩溃的二月革命,战败重建的俄国将由于专制统治的覆灭和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建立而更快地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继续其1861年改革后逐步推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10]。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的确立,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将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联结在一起,开辟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新路径。

从20世纪初俄国的情况来看,它的工业化程度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与英美德法等国相比,仍然比较落后。而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确立前夕,俄国的工业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面对这种状况,苏维埃政权立刻着手实现工业化,发展大机器工业,并改造小农经济的技术基础。列宁认为,工业化的第一步是要实现国家电气化。“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能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适应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化。”[8]5421920年,列宁亲自领导制定了他称之为“第二个党纲”的国家电气化计划,现代化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启动并加速推进。截至1925年底,俄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7.39亿卢布,比1920年增加63.29亿卢布;俄国谷物产量达到44.24亿普特,比1920年增加16.65亿普特,这一产量超过战前年平均产量4.45亿普特[11]。到1940年,苏维埃的工业比重比1917年增长14倍,国民总收入增长7倍,其中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超过34倍,发电量超过24.4倍,初步实现了工业化[12]。教育、文化、艺术等各领域与之前相比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影响和带动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也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以及敌对势力的干涉等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遭遇了严重挫折,使得共产党人不得不重新慎重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究竟该如何向前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针对离开生产力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不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和把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当作“复辟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富”[13]。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指引下,我们逐步打破了超越阶段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弄清楚了制度与体制的关系,明白了体制只是制度的具体形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并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由此逐步形成,经济和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快推进。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并稳居世界第2位,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改造升级,农业的科技因素增加迅速,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也取得了骄人业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512。围绕这个总目标,我们又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在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大力推进社会各个领域现代化建设,努力拓展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不断发展,不仅让社会主义制度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纠正了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获得现代性的固有错误认识,规避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负面后果,而且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经验,拓展了这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endprint

总之,三个“意味着”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进而从总体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深刻内涵。其中,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路径是内在统一的,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第一个“意味着”旨在定位发展的目标或结果,第二个和第三个“意味着”旨在阐明发展的手段或路径,而且这两个手段或路径也是内在统一的。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来讲,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或结果,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化发展是两个手段或路径,作为实现目标的两个手段或路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也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因此,三个“意味着”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科学论断,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 mod.gov.cn/shouye/2017-07/27/content_4786956.htm.

[2]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會发展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2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王怀超.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5(2):13-14.

[5]秦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民族特色的统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9):2.

[6]严书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78.

[7]王伟光.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8):7-8.

[8]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9]韩琦.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7.

[10]余伟民.十月革命与20世纪——关于俄国十月革命世界历史意义的再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8(1):59.

[11]姚海,等.当代俄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36.

[12]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5.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