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话教学创新高校思政课的几点思考

2018-02-10 02:21苏文甫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苏文甫 苏 昂

(1.西安石油大学 党政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065; 2.陆军步兵学院 石家庄分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2)

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施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017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全国2 500多所普通高校进行了思政课建设情况大调研,根据对3 000堂课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较为满意:“课程优良率达83.2%;86.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91.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的思政课老师,91.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2]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从党中央到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特别是各高校在深入研究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从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方法和措施。但不容忽视的是,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仍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则是有些教师跟不上信息时代大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与接受方式上的变化,整体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现象,习惯于采用理论灌输、照本宣科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等。这些现象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政课的质量提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运用“对话”理论,着眼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希望通过运用对话教学,让课堂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助力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1 对话教学与相关理论

对话教学理论,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引起国内教育界关注、研究并引入教学的时间要晚一些,原因既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需求的大背景相关,也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引发出的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有关。

1.1 对话教学的特征

理解“对话教学”,首先需要考察 “对话”的含义。“对话”一词的英文为“dialogue”,源于希腊词“dialogos”,“dia”在希腊语中不仅指“二”的意思,它还是一个介词,有“穿过”或“通过”的语义,可引申为“跨越”或“连接”。“logos”不仅指“词”或“言语”,也指“思想”“理智”和“判断”。可见,“对话”一词的字面意义,就是指跨越或连接不同的人之间的“思想”“理智”和“判断”。

考察了“对话”的词义,再来看“对话教学”。目前,学术界围绕对话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对什么是对话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对话教学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观与学习观,概括起来,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平等性。对话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基于民主、平等、尊重及信任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讨论与互动,对一些理论、问题、观点的思考过程;二是开放性。对话教学中的知识与信息资源不是预先框定的,各种信息会随着教学的展开和深入,不断汇入和生成;三是交互性。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而是互教互学、共同探讨,是精神视域与心灵世界的相互敞开与接纳;四是主体性。对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去建构知识、探索新知的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笔者认为,虽然这几个特征没有把对话教学的要义完全揭示出来,但反映了其基本原则,即对话教学的知识观、学习观与组织形式是自主的与开放的,也是与英语、希腊语中“对话”的语义相契合的。

1.2 对话教学的理论背景

对话教学作为新的教育模式,其中内含着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同时教育学、西方现代哲学与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追溯对话理论的源头,首先当属俄国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在巴赫金看来,“生活的本质就是对话,思维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艺术的本质是对话”。[3]37-40在他看来,人存在于“我”和“他人”的形式之中,没有他人就没有对话,他人是自我存在的前提,自我并不是封闭的存在,他只能存在于和他人的对话交往中。存在,就意味着对话式的交往。巴赫金是从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考察对话的意义的,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存在——对话——交往”是一体的、共时性的。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进一步发展了巴赫金的对话与交往的思想,在其“交往行为理论”中提出“交往就是对话”的观点。[4]84哈贝马斯认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在这种社会交往中的人,总是处于和他人的相互关系之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拥有者,也不存在任何垄断话语的特权者。这种对话之所以有存在的可能,是基于以下两个条件:首先是平等,不存在任何人的特权和优势;其次是可互换性,言者和闻者的角色是不断地互换的。

德国现代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被认为是对话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布伯认为,个体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发生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可用“我-你”与“我-他”这两个词来表示,“我-你”关系是人类应有的真正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与“我-他”关系不同。在“我-他”关系中,他(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而在“我-你”关系中,你是绝对的存在者,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你不再是我的经验物与利用物,我只能以我的整个存在来接近你,从而建立对应的关系。[3]68布伯是从个体与世界万物存在的关系来看待对话的,他摒弃了单相的主体与客体的话语范式,而是用“我-你”来代表两者的共相关系。正如诗人卞之琳在《断章》一诗中所写到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5]103-104布伯所主张的“我-你”关系正是诗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与“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共相关系。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是“对话式教学”的首倡者。弗莱雷明确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6]1-3他将传统教育概括为“储蓄式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而真正的教育和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创造性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大学生都是主体,是“A与B”的教育,而不是“A对B”的教育。

为对话教学提供理论支持的还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本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实际上,对话教学的理论谱系非常丰厚,它既有像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哲学、传播学等一些文化血缘比较相近的学科提供的思想资源,又有来自于文艺美学、接受美学、社会学、解释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的汇入,正如“对话”一词本身所具有的“跨越”或“连接”一样,对话教学是教育界对多种学科的理论创新回应下的产物。

2 对话教学对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今天的中国已驶入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其发展变化的幅度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青年人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父辈的传授,在工业社会中青年人的生产技术与工作经验也离不开师傅的帮带,而在信息社会,这种代际之间的知识差距已经消失,上一代人相对于下一代人的知识与经验优势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了下一代人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超过了上一代人的情况,这就是被社会学家称之为“文化反哺”的现象。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更加多样,价值观更加多元,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渠道更加多面,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7]1-3因此,只有看清楚中国社会这种代际之间发生的“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对话教学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改进问题,而是涉及到教学观、学习观、知识观、接受观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的问题。

2.1 对话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近年来,深度学习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被运用于大学教学活动之中。深度学习是学习者能够主动、批判性地整合新知识,并以深度理解为起点、以新情境中的迁移为导向、以解决复杂问题和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8]4-10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同于技能课,也不同于知识性课程所具有的阶段性特点,而是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长期性。体现到教学中,往往涉及政治理论学习、热点问题探讨、案例分析等不同教学内容,它需要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与多种思维方式,既要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知识,又要学会运用这些科学方法去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切都需要大学生进行更为高级的深度学习,而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是无力承担高校思政课的这种使命的。相反,对话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丰富性与生成性,能够为大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支撑。

2.2 对话教学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评价一个大学生是否优秀,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一所大学来说,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是永恒的主题。就创新人才而言,与世界著名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对一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够,从某种角度上讲,“钱学森之问”指出的就是杰出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引导,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从这个目标来审视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就会发现我们的一些教学活动的组织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脱节的、滞后的,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制度有关,也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的各个高校都在呼吁创新,实际上能够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包括思政课教学中的微乎其微。而对话教学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偏重理解记忆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它要求大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学会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3 对话教学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9]79反观我国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一直沿袭着学习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观念,对自我教育、素质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这种观念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把教师视为知识的拥有者、给与者,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书本知识,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教师传授的以及书本上的知识,评定与考察一个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自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即使课堂上有一些提问和讨论环节,其展开也是围绕着教师所预设的答案和结果而进行。而在对话教学中,由于知识与信息传输的多样性、讨论问题的开放性,大学生不再是一个仅从教师授课中获取知识的接受者与加工者,而是把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制订方案等方式,从师生、生生等多方面,从维度的对话——讨论——质疑——辨析甚至是批判中,自己去辨析是非,建构正确的思想观念,自己去过滤与矫正那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3 对话教学组织实施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话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更为复杂、更具有难度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此,它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在组织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注重教学双方的角色转换

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探索新知的关系。对话教学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重新构建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己经不再是一个唱“独角戏”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和大学生一起共同探究问题、寻求方法、创造新知的组织者、倾听者、引导者、探索者和营造“对话场”的主持者。与此同时,教师主动引导的作用不可或缺,这是因为大学生毕竟处在“三观”的定型期,对一些理论和社会问题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加之互联网时代各种传媒“海量信息”的影响,都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理论予以分析指导,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相应地,大学生也要从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与加工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担当起对话的要求者,成为教学信息的知识的采集者、成为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成为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探索者。只有教学双方真正实现了角色转换,对话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3.2 积极创设适于对话教学的情境

对话教学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而且情境的创设必须是开放的。这符合现代知识观的观念,因为知识领域本质上就是开放的。对话教学可能从一种理论观点、一个热点话题、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案例、一个故事、一个微信、一段视频等来展开讨论。这种对话情境因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开放性而显得多姿多彩,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准备环节中思想更要解放、视野更要广阔,善于把那些丰富生动的素材提炼成为对话教学的元素,尤其是在一些探究社会现实问题的教学中,要能够抓住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设置对话主题,使之既紧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大学生参与研讨探究的兴趣,又能够在对话过程中为大学生明辨是非真伪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3.3 学会合作学习分享经验

德国学者克林伯格曾说过,“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泛意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10]59-60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更具探索性的教学与学习形式,它需要师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就开展对话教学的现实基础来说,也是完全可行的。一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视野是有限的,而学习中需要解决与澄清的问题可能是复杂的,这时候,就需要充分发挥每位大学生的见解,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分析与不同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受社会、家庭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主体开展对话前已经具有了不同的认知结构,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研判也是正常的,而这恰恰是在对话教学中所需要的。为此,师生双方需要彼此学会倾听与理解,尊重每个人的话语权,共同学习探讨,分享不同的知识经验。

3.4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确定了思政课的“政治性要求”。思政课对话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交流不等于放任自流,必须置于“政治性要求”的框架之下,其价值取向要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为首要选择,研究探讨的自由度要以符合“政治要求”为限度。面对对话教学中呈现出的意识形态领域中不同思潮、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交融、交锋乃至碰撞,作为对话教学“引导者”的教师,既要遵循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对话原则,让大家充分进行讨论,又要做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解读和阐释,加强价值引领,在比较和对话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不断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4 结 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内含着缺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症结。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离不开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步推进。引入对话教学创新思政课,需要教师在明道信道的基础上,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紧贴学生思想实际,主动进行角色的转换,积极创设适合对话的情境,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培养大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总之,对话教学从一定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思路。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叶雨婷.教育部调研显示:86.6%受访大学生喜欢上思政课[N].中国青年报,2017-12-07.

[3] 于跃进.从“灌输”走向“对话”——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引入对话教学的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3).

[4]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 刘树元,王昌忠,余连祥,等.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 巩婷.“平等者中的首席”——多尔的后现代教师观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9).

[7] 陈宝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等教育重要论述 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8] 刘哲雨,郝晓鑫.深度学习的评价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7(4).

[9]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0] 顾爱云.“对话”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艺术,2005(7).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