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论视角

2018-02-11 01:31◆王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案主重构建构

◆王 熇

(北京工业大学)

一、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渊源是多元且复杂的。格根(Gergen)认为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源于知识社会学、符号人类学、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理论;布尔(Burr)强调了社会学、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社会建构论的影响。格根提出,社会建构论在元理论、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这三个层面上存在着共同的理论基础。

(一)作为元理论的社会建构论

元理论即理论的理论。作为元理论的社会建构论有别于社会实在论、本质主义和实证主义。

社会建构论与社会实在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后者认为存在所谓超越个体的社会现实,知识就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但前者否认存在客观事实,“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所使用的分类与概念都是具有文化与历史特殊性的”。

社会建构论与本质主义分野。后者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本质”,知识就是对本质的揭示。而社会建构论强调人们的生活现实是一种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论反对实证主义。后者认为科学研究可以揭示现实的真相,并且科学应是价值中立的。前者则强调我们要怀疑日常生活所呈现的面貌并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

(二)作为社会理论的社会建构论

作为社会理论的社会建构论承认社会事实是被建构的,要求我们走出自己(或重要他人)曾经创造的现实而重新建构新的对话性的知识,并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立场。

社会建构论渗入社会工作领域,对社会工作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帕顿、奥伯因提出以“建构论”和“叙事理论”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工作并发展社会工作理论。

(三)作为社会实践的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认为,确定一种社会状态是否有“问题”,取决于人们对正常社会状态的界定和建构,而解决社会问题就需要在重新建构的基础上“去问题化”。

社会建构论亦影响到助人实践,社会工作领域出现不少以社会建构论为视角的实践模式,诸如叙事治疗、寻解导向治疗、优势视角。这些助人模式试图关注案主的优势、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帮助其改变境遇。

作为优势视角基本信念中的重要部分,抗逆力侧重于对服务对象“保护性因素”的挖掘,而非对其“病态”的解释。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和应对策略的能力。

二、社会工作理念的转变:抗逆力模型

Kumpfer和Richardson的抗逆力模型都遵循了社会建构论的研究路径,特别强调抗逆力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Kumpfer提出了抗逆力过程的三种可能性结果,即抗逆力性重构、适应性重构和适应不良性重构。他强调每个人的抗逆力水平是不同的,只确定抗逆力的保护因素是不够的,需要对个体及其环境作分析,通过二者的互动达到较高的抗逆力水平。

Richardson提出了抗逆力过程的四种结果,即抗逆力重构、身心灵恢复到平衡状态、丧失性重构及功能性重构,它们描述了个体与环境、保护性因素与风险性因素相互博弈、彼此制衡的可能性。

尽管上述两种抗逆力模型有差异,但就抗逆力运作机制来说,都在证明个体生命过程的建构机制,即“没有建构就没有个体生命的延续”。

三、社会工作实务的转变:“三阶段”

首先,解构“问题”:与教育对象一同探讨问题。社会建构论认为,问题存在于语言当中,并非存在于个体本身。对“问题”案主实施干预的首要工作是同他们一起澄清“问题”,使其意识到他们本身没有问题,是其做法、言行、选择、态度等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于是被界定为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当事人生活经历中的风险因素、当事人家族及社会关系网、当事人生活故事中的主角与关键配角等来完成这一阶段任务。

其次,建构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抗逆力。优势视角转换角度看待问题,挖掘案主“不良表现”背后的功能,即案主通过这些不良表现做出抵抗,坚持自我,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地位。优势视角唤醒了“问题”案主的抗逆力。个体遭遇逆境时,启动自身潜力,利用外界资源,通过自身与环境的互动和调试,达成抗逆力的运作与成效。

最后,重构生活,用常规途径代替非常规途径。个体有两种抗逆力途径:常规途径(4C)和非常规途径(4D)。4C指胜任力(competent)、爱心(caring)、贡献(contributions)和乐群(community)。4D包括危险的(dangerous)、违规的(delinquent)、失常的(deviant)和混乱的(disordered)行为。“替代”是关键环节,两种途径都是个体抗逆力的表现,只是前者为亲社会取向,往往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支持;后者表现为反思、批判和对抗,常常受到指责和排斥。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在于引导案主深刻思考自身行为,认识行为的真正原因,以常规行为代替非常规行为。

参考文献:

[1]Gergen K.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movement in modern sociolog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5,(3) :266-275.

[2]许放明.社会建构主义:渊源、理论与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03):37.

猜你喜欢
案主重构建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