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游戏在住院儿童治疗中的人文实践

2018-02-12 14:52芳,杨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辅导医护人员玩具

庞 芳,杨 彬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党委办公室,南京 210008)

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自有独特的表达沟通方式:游戏[2]。医疗游戏辅导就是用儿童的语言帮助住院儿童熟悉医疗过程,缓解医疗恐惧,顺利度过治疗期。本院自2016年开始,在肾脏病区设置医疗游戏区,并安排1名专业的医疗游戏师及社会工作、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专业的志愿者,通过医疗游戏辅导的方式对有需要的住院儿童进行游戏干预,开展人文关怀。

1 方 法

1.1建立游戏治疗室构建专业的游戏辅导环境选择相对封闭安静的空间,保证住院儿童在接受游戏干预时不受外界的干扰。游戏室内的玩具满足儿童进行模拟活动和想象活动的条件,放置儿童喜爱的绘本、玩偶、黏土、刮画、医疗游戏包等,通过让住院儿童在活动室玩自己喜欢的玩具,提供与儿童沟通的基础。

1.2设计医疗游戏降低儿童的医疗恐惧

1.2.1 医疗想象游戏 利用一些医疗器械,例如注射器、引流管、套管针等病区治疗用物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熟悉医疗过程,有助于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安全感,增加掌控感和自信心。

1.2.2 自制医疗绘本读物 通过绘本阅读的方式告知住院儿童将要面临的医疗过程,做好心理准备,练习应对策略,降低儿童的医疗恐惧。

1.2.3 开发与病区医护工作和医疗过程相关的游戏内容 例如熟悉术前环境,与医护团队沟通,疏导紧张情绪,降低焦虑水平,提高医疗配合度。

1.3建立医护支持医护人员参与的健康游戏澄清关于疾病不正确的认知,丰富疾病常识,增加对医护人员的熟悉感。

1.4建立家庭支持开展病房探访,为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提供家长生活包和午餐补助协助,进行资金救助。协调医护人员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开设家长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组织亲子主题游戏,增进亲子关系的积极表达与发展,改善家长焦虑水平。

1.5建立社会支持联系相关社会资源,如公益组织、基金会、社会志愿者团体,开展社会性发展主题团体游戏,为住院儿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分享医疗经验和表达情绪。

2 效 果

本院肾脏科病区自开展医疗游戏辅导人文关怀以来,共探访住院儿童592人次,住院儿童家长309人次,开展团体发展类游戏辅导180次,医疗游戏辅导62次,发展类游戏获益儿童2 032人次,医疗类游戏受益儿童1 514人次。通过对获益家庭的治疗观察、预后评价及满意度调查,在人文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效果。

2.1提高住院儿童就医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患儿入院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与家人分离的焦虑等,都会让其与医护人员产生隔阂而不愿意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3]。此时有医疗游戏师的床边沟通,与患儿一起做游戏,玩玩具看动画片,使患儿对周围的环境逐渐放松,有利于观察并评估患儿的活动能力及对住院的情绪反应等,通过了解这些可使医护更加熟悉患儿的身心状况,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2.2提升儿童医疗应对技能提高治疗配合度愉快的治疗环境、符合年龄特点的游戏能帮助孩子忘却痛苦,认识事物,促进身心发育,达到身心与环境的和谐。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肾脏穿刺的患儿,医疗游戏师用与儿童相适应的语言、能看懂的绘本读物,结合医疗用品玩具介绍肾穿刺术的过程和注意事项,通过“术前辅导,术中陪伴,术后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锻炼应对策略和技能,提升医疗配合度[4],促成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2.3改善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利用游戏的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将一些健康知识通过游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儿童能够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和探索,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问题,在获得卫生知识的同时获得最佳的成长和发展[5]。

2.4降低患儿焦虑水平提高家长满意度由于患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对疾病的认识及住院期间的各种状况应对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家长来说,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对儿童患病的担心和潜在的经济压力,都有可能带来医患沟通上的问题。通过亲子游戏的方式向住院儿童和家长说明各种治疗措施和医疗流程,消除患儿的紧张不安,降低恐惧,同时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提高家长满意度[6]。

2.5改善医(护)患关系和谐医疗环境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可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也是医疗活动开展的必要基础[7],在医疗游戏师的组织下,医护人员参与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的方法与患儿建立友善信任关系,让住院儿童顺畅地表达对医疗护理的恐惧、不满或误解。医护人员在得到这些情况后,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

3 小 结

游戏是儿童的文字,玩具是儿童的语言[5]。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重点并不是“游戏”本身而是“治疗”[8]。在开展游戏辅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游戏的设置游戏辅导过程中应根据其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和游戏内容,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的需要来开展。在选择玩具时除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外,还应评估玩具的安全性,不应提供有危险性的玩具,如小纽扣、金属物品等。借助玩具游戏中的决策需要,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恢复儿童掌控力和自信心,通过玩具的投射作用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5]。

3.2游戏辅导前的评估医疗游戏师应坚持每天早上跟随医师查房,评估孩子的基本情况,决定其是否适合参与、参与何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对于特殊需求的儿童需要进行单独的个案游戏辅导,确保游戏产生良好的效果。

3.3游戏时间游戏辅导及游戏活动的时间安排和频率,应顾及患儿治疗及休息的时间。一般医疗游戏辅导可以放在上午患儿查房后等待治疗的间隙,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集体游戏活动可安排在下午进行,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在游戏的时候要尊重患儿,在游戏结束前要适时进行提醒,不能突然武断地中断游戏。

3.4医护人员配合在游戏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医护人员的支持和配合,邀请参与医疗主题活动,发挥其专业优势,更容易拉近医护与患者及家长的距离,提高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度,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带来帮助。

3.5家长参与来到医院住院,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家长成为住院患儿唯一的依靠,家长的语言和行为显得尤其重要[9]。通过一些亲子游戏,提升家长意识和能力,减轻家长焦虑,将安全的信息传递给患儿。

4 思 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儿家庭对医院的人文关怀需求不断提高。儿科病房特别是儿童医院也已经逐步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患儿诊疗护理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10]。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及医务人员的相对不足,要想提高医院人文关怀水平,医疗游戏师的设置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方式进行推广。医疗游戏师在国外已经有成熟的组织结构、管理、服务内容、工作方法,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面对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

4.1人才培养医疗游戏师应由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员担任,在国外多是由第三方机构派驻,国内医院尚无专门的部门或岗位设置,如果由医院进行招聘录用,无疑增加医院的用人成本,因此在早期开展阶段,也可适当考虑由护理人员兼职,对其开展定期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督导,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化应用。

4.2职责定位医疗游戏师是用心理辅导技术提升患儿入院适应性和治疗配合度,其工作方式及工作方法与医护人员的工作有所不同。国内如深圳、上海等地区,由政府购买第三方医务社工的模式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对于医疗游戏师的职责定位还是空白,医院、患者和社会对其接受度还需要有个过程。

4.3能力模型医疗游戏师不仅需要掌握社会工作者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还需要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及更多的医学常识、游戏治疗基本技能、评估和培训能力、再教育能力,以及其他专项心理治疗训练等多学科知识。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国内医院实际操作经验,跨专业合作的模式发展还不完善,与医师、护士、心理学专家之间相互配合的不足,给医疗游戏师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带来挑战。

4.4培训网络医疗游戏师专业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高校专业设置、学生实习、医院岗位配置及督导体系建构等等。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培训网络,因此项目内的专家团队培养,建立培训团队,搭建培训平台,并通过专家督导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已开展的工作进行梳理,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辅导医护人员玩具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通 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