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探析

2018-02-12 10:43欧阳康李春燕
江汉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

欧阳康 李春燕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象定位、形象塑造、形象传播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是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深入研判人类社会发展态势,从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怎样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的科学回答。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中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基础研究”(16ZZD046)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12-0011-04

“存在者的存在是在存在者之被表象状态中被寻求和发现的。因此,‘世界成为图像这件事情本身,就标志着现代之本质。”① 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成为近代形象研究的起点。社会形象论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独特的方法,侧重从社会形象的视角考察社会活动,它属于社会认识论的一个分支,以人们对社会形象的对象性认识以及社会形象的自我构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力图揭示人类社会形象的特殊性质、特点和规律,从社会形象的角度提升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它是基于形象定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体自身形象(物质形象、制度形象、精神形象等)的塑造,并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中介输出,最终表现为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部要素与外显形态的总体印象,包括心理感知、情感信赖、文化评价、价值认同等等,其构建包括形象定位、形象塑造、形象传播等三个基本环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回答,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鲜明地表达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形象的诉求。本文拟基于社会形象有关理论,从形象定位、形象塑造、形象传播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析。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象定位

社会形象定位是指政治家对所领导的社会就其形象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找出并确定形象主题在相关公众心目中区别于其他形象主题的形象特色或个性”②。它既需要对自身实际情况有清晰的认知,也需要对社会所处的内外环境有准确的把握。社会形象论认为,“形象是一种生产和突出意识形态的重要方法。”③ 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力话语,形象既是权力的中介,也是劝说人们赞同或否定某些意识形态的权力方式。④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社会的形象和其他阶级社会的形象一样都具有意识形态的价值意蕴。而普通民众对于一种意识形态的把握,通常是经由一些明确的形象定位来理解并践行的,即形象定位是政党或政治家们设计、塑造、传播某些意识形态的前提和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形象的过程中,形象定位是否恰当精准直接关系到民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关系到改革开放事业的内外部环境。

恩格斯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⑤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的构建不能脱离自身的历史和特定的基础。回顾历史,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定位经历过两个阶段:一是“站起来”阶段,二是“富起来”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及之后的一段社会建设实践,让生活在新社会中的中国人民从“东亚病夫”的形象中走出来,展现出“站起来”了的新形象。但是,“站起来”的中国社会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是“站而不富”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上经济总量第二的社会共同体,从而成功塑造了“富起来”的总体形象。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领下,不仅解决了“站而不富”的难题,也展现了“站得更好”、“富得更好”的新态势,这无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与此同时,如何确立新的社会形象定位也就成了一个应运而生的时代命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⑥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形象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定位。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再停留在“富起来”的层次上,而是希望在更高层次上定位。更何况,社会形象的定位既是对当下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也蕴含着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和希望,因此需要在体现继承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其跨越性。

習近平在对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客观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和高度抽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强起来”的新形象定位,这一定位既重视中国社会形象的历史基础,又考虑到中国的时代特征以及世界的发展趋势。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⑦,这是对“强起来”总体形象的鲜明定位。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起来”这一新形象定位,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指导意义。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象塑造

社会形象塑造是在形象定位基础上社会主体对自身形象的自我塑造,是对自身社会形象定位从理念到现实的一种实践路径。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不仅能够准确有效地体现自身的形象定位,还能够为社会形象的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在社会形象定位的基础上塑造出具体的形象,就需要化繁为简,选择相互联系的若干个层面,形成体系。因此,习近平在确定“强起来”的总体形象的同时,也从不同方面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形象。这些具体形象包括以下层次: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强”形象。习近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么发展,怎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怎样落实新发展理念,怎样推进改革开放,怎样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怎样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怎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通过一系列重要文献设计并塑造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⑧,鲜明勾勒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象。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强”形象。英国的传播学者贾尔斯(Shawn J. Parry Giles)认为:“我们活在一个政治全是形象,同时所有形象也都是政治的年代。”⑨ 进入新时代,政治生活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⑩ 从社会形象论的视角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蕴含的社会形象内涵极为丰富,从治理目的、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方式等多个维度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形象。

繁荣文明的“文化强”形象。目前,中国社会的文化状态是各种文化的混杂,既包括主导文化、新兴文化、遗存文化的混杂,也包括西方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的混杂。{11} 文化多样但内在凝聚力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注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通过设计并塑造繁荣文明的文化形象来提升文化的凝聚力和指导作用。在习近平看来,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切相关{12},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1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4},并从意识形态工作、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等五个方面对繁荣文明的文化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举措。

和谐有活力的“社会强”形象。虽然国家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力量,但国家只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既坚持历史继承性又立足新高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新的思考,着重提出激发社会活力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5} 2015年习近平在浙江调研时提出,“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16} 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社会建设的目标是“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7}

清洁美丽的“生态强”形象。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脉搏。目前人类文明已经开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换。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的生态环境,“美丽中国”这一关键词频频出现在其讲话、报告、贺信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美丽中国”单独列为一个部分,从绿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监管体制等四个角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指明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形象的道路、方向和目标。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象传播

社会形象是一个自我构建与他者构建交互的过程,既有主体对自我形象的定位与塑造,也有他者基于自身文化结构对主体形象的解读与重塑。无论是自我定位与塑造还是他者的解读与重塑,都离不开形象传播活动。因此,社会形象论认为,形象的生成既要考虑形象符号的编码是否失真,即社会形象的定位和塑造是否真实可靠,也要考虑形象符号的传播渠道是否畅通。好的形象传播能准确表达形象主体的形象定位和形象塑造,从相关公众等“他者”那里获得较高的形象认同,对外消除对抗和冲突,建立理解与合作的基础;对内形成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核心凝聚力、号召力、吸引力,即“可以产生无意识的驱动力”{1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关于新闻舆论、网络传播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方面的一系列讲话中提出了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象对内、对外传播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摩根索在其著作《民族间的政治》中指出:“正是我们在他人‘心镜中的形象,而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哪怕这镜中之像是歪曲的反映。”{19} 习近平高度重视对外的形象传播,他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20}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1}

因此,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的宣传传播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从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等三个创新,到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八个创新,体现了习近平不断推进新闻宣传思想工作全方位创新的思路。从社会形象传播的实践来看,习近平的这些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形象传播方法。一方面,要确立“大宣传”的工作方法,表现在社会形象传播方面就是动员社会各个方面、行业、部门、阶层甚至个体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时、度、效。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来说,外界关注的眼光很复杂,内部社会思想也很复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的传播,只有运用时、度、效有机统一的工作方法,才能创出新态势。二是创新形象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取决于受众的需求,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传播的内容要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习近平提出,要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创新传播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2};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创新传播的内容。只有将以上两个方面相互结合展开传播内容的创新,才能为更好地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奠定基础。三是创新形象传播话语。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23} “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24}

四、结语

社会形象是对社会实在的一种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是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深入研判人类社会发展态势,从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怎样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的科学回答。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中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的形成,不仅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征程,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的设计和塑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应该看到,社会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形象的构建和塑造也是动态的。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終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5} 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更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它必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注释:

①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48页。

② 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③ 周宪:《视觉文化读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3页。

④[美]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⑥⑦⑧{14}{17}{2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⑨ 何鹏程:《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形象塑造》,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

{11} [美]刘康:《大国形象——文化与价值观的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6—217页。

{12}{13}{20}{21}{23}{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5、212、197—198、213、213页。

{1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0页。

{18} William Bloom,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53.

{19}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e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McGraw-Hill, 1993.

{25}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作者简介: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4。李春燕,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65。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