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2018-02-14 09:41杨海峰庄岚
行政与法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生产力邓小平

杨海峰 庄岚

摘 要: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密切相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排除了束缚开拓创新的思想僵化障碍,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以此为开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在改革开放面临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发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最强音,不但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而且进一步诠释了怎样才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深化解放思想的问题。新时代推进解放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底线原则,坚持问题导向。

关 键 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国特色;“三個有利于”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8)12-0001-06

收稿日期:2018-11-20

作者简介:杨海峰(1959—),男,辽宁新民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政治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庄岚(1964—),女,吉林农安人,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回望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今天,重思改革开放这一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之所以会出现,解放思想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出现。同时,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当下,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推进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样离不开解放思想这一锐利武器。

思想是先导。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解放思想作为引擎的引领。如果没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解放思想,就不会有资本主义在欧洲大地的蓬勃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构架的搭建;如果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解放思想,就不会有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如果没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解放思想,就不会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和开辟。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来讲,无疑是一次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变革,才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在思索改革开放这一社会变革发生的原因时,不能不看到解放思想在其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引领和先导作用。换言之,如果不首先解决解放思想的问题,改革开放这一社会变革就不可能在中国大地上发生。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他强调:“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解放思想,归根结底就是要突破既有思想观念的束缚,顺应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勇于开拓创新。而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重大而深刻社会变革引领和先导的解放思想,邓小平赋予了其特定的理论内涵:第一,解放思想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习惯势力也好,主观偏见也罢,从根本上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都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和反映。第二,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离开了对新情况的研究、对新问题的解决,解放思想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第三,要做到解放思想,就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党的重要思想路线,也是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使人民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因此,要开拓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迫切需要顺应党心民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路径。在邓小平看来,中国要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路径,必须要从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僵化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为谋划未来扫清思想障碍。

最能集中反映和体现邓小平大力倡导解放思想的,是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在这篇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3]他针对当时思想僵化的种种表现形态,包括条条、框框多,“一切统一口径”;随风倒现象严重;本本主义盛行,一切照抄照搬,把对上负责同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立起来等严重问题,从事关党、国家、民族的生机和危亡的高度,深刻地剖析了思想僵化、本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特别强调要通过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坚决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切实落实《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各项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权利,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等一系列措施,为解放思想营造不可缺少的政治生态,创造不可或缺的条件。邓小平的这篇著名讲话,为接下来召开的具有重要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基调,这既是一篇号召全党和全国进行思想大解放的总动员令,也是向世人昭示中国下决心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的政治宣言书。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现代中国社会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实行,究其根源,在于党通过解放思想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能够自由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最大信息,才能得到完全的精神解放。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引领下,中国长时期冰封的僵化的体制机制、受到阻碍而几乎陷入停滞的社会生产力,在受到外来信息的强烈吹拂和刺激时,才能理所当然地寻求变革和突破,而这种变革和突破又是以改革开放的决策和路径作为依托和体现的。那些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思进取的僵化思想观念开始被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所洗涤,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理念使人们终于获得了马克思所讲的“精神解放”。

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思进取的僵化思想观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被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所洗涤,但是,对改革开放抱有观望态度甚至质疑改革开放的“左”的杂音并没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彻底消失。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政治风波以及随后出现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僵化的思想观念以“左”的思潮形态开始暗流涌动,打着追讨改革开放究竟姓“社”还是姓“资”的旗号,试图重新走回过去的老路;一些西方势力则希图中国能够如前苏联和其它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改旗易帜。在改革开放面临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一路南巡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出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改革开放的最强音。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又是行动纲领。就政治宣言而言,邓小平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坚定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就行动纲领而言,邓小平深刻地阐释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第一,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勇于开拓创新。邓小平曾告诫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种观点,一个思路,究竟正确与否,不能坐而论道去评头品足,而是要用事实去说话,要由实践来作出结论性的评价;邓小平大力倡导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有“冒”的精神,要有“闯”的精神,强调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敢于大胆去试验,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当然,邓小平所强调的要有“冒”的精神和“闯”的精神,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客观实际去异想天开,可以凭借主观想象去胡思乱想,可以毫无章法去莽撞蛮干,这种“冒”的精神和“闯”的精神必须是建构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是建构在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探索中达到勇于并善于开拓创新的目的。对于在“试”和“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重要原则:一是要克服和避免“怕”的倾向,如果“怕”字当头,就会像小脚女人一样裹足不前;二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三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既反映和体现了邓小平一贯倡导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如果不坚持解放思想,就无法实现改革开放中的开拓创新,同时,也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对如何去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根本方法论上的重要启示。

第二,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判断标准,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破除空谈社会主义的观念。邓小平曾经尖锐地指出,过去我们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清醒。其根源在于,过去相当长时期里,在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是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层面上去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的属性和特征,没有意识到社会主义所需要具备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需要的内在本质。邓小平多次强调,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要表现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空谈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针对“左”的思潮用姓“社”姓“资”对改革开放提出的质疑,掷地有声地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并且,邓小平鲜明地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明确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既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深邃认识和妥善驾驭,同时也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管理方式和国家治理经验,摒弃那些影响和制约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提供了根本依据。

第三,要摒弃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狭隘偏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市场经济被当成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形式,是与社会主义根本对立的,否认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要性和合理性。邓小平在对以往社会主义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发现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由于存在着统的过多过死以及高度集中等诸多弊端,不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反而制约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社会化大生產程度相对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呈现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特征明显的条件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弊端更加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固守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机制模式,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就无法获得解放和发展。因此,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设想。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基于经济特区改革和发展实践的有力证明更是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应当看到,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本身也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因而,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但能够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有机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应有功能作用。

鄧小平在改革开放面临重大抉择的重要节点上的南巡谈话,其深邃的思想内涵,闪烁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国情实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驾驭,闪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光芒。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后,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震撼,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浪潮迅速掀起,包括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相继推出,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2001年正式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开始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伴随着改革开放,国有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民营经济茁壮成长,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人民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基础上整体达到了小康水平;自2010年开始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应当看到,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是由于有了这条主线的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成为指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并且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重大转变,已经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妥善应对和解决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妥善应对和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事关全局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新时代推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妥善应对和解决一切重大问题的行动指南。二是要坚守底线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需要坚守的底线,既包括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同时也包括“坚持三个不能变”(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不能变,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的改革方向。在底线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来不得半点迁就马虎。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着眼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和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力和社会活力,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实现思维方式变革,要坚持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开拓进取,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2][3]邓小平文选(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4.279,364,14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3.372.

(责任编辑:刘亚峰)

On Rethinking Emancipation of Mind and Reform and Opening-up

——Commemo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Yang Haifeng,Zhuang Lan

Abstract: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reform and opening up,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Without emancipating the mind,there can be no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ok emancipating the mind as its guide,removed the ideological rigidity obstacles that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and made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took this as a starting point,walked out of a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t the historic juncture when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re facing great choices,Deng Xiaoping,proceeding from reality,has issued the strongest voice in the hist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which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also further explains how to deepen the issue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To promote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in the new era,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Xi Jinping's new era,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bottom line, and adhere to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Key words:emancipating the mind;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ree benefits”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生产力邓小平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来不及生产力
实事求是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内涵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