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玉器的艺术风格和雕琢特征

2018-02-15 04:10张纪盛
精品 2018年4期
关键词:玉带玉雕玉器

张纪盛

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 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

玉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悠久的历史,高雅的品格,深厚的底蕴,曾为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个时代玉器虽然在用料、工、形、饰等方面所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每个朝代又各自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例如战国的霸气、汉代的严厉、唐代的知足、宋代的儒静、辽金元的占欲、明初的张扬、明中后的人气、淸雍正的风雅、乾隆的繁华、嘉道的没落、清后期的战乱、民国的民不聊生等等,都能在玉器风格和雕琢上显示出来。其实,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玉文化,对照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如同明清古建筑在中华文明留下精彩的篇章一样,明清玉器也是很出彩的一部分。

1 艺术风格

1.1 精雕细琢

如果说中国五代、宋代玉器的艺术风格是“形神兼备”的话,那么到了明清时代,玉器则逐渐脱离了传统的艺术,形成了“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

从明朝开始,在玉器选材和加工技术上,对玉材的使用更强调选用上等材质,新疆玉成为上层玉料之首先,玉料也有了精细的等级标准,这也为“精雕细琢”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我国玉石产地很多,其藏量之富、开采历史之悠久,都位列世界前列,其中尤以新疆昆仑产玉最优。到明代以后,这种优质新疆玉成为官方用玉的首选,正如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所称:“凡玉,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新疆玉分春秋两季开采,并贡进入宫。乾隆御制诗“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就是新疆采玉人的描述。

新疆地区向宫廷贡玉在明清两朝时数量相当多,乾隆时期每年贡玉可达数万斤。新疆玉的玉色以白色为佳,此外有碧玉、黄玉、墨玉。明初的时候由于政府所辖疆域没能直接达到新疆地区,只能通过受贡和交易的办法获得新疆玉。而清朝自平定新疆之后,将新疆纳入朝廷版图,因此,玉料的来源较之明朝更加方便,从而使得清朝的玉器数量更大,质地也更加优良,这些都为“精雕细琢”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玉器生产大规模恢复和发展,数量达到惊人的地步,并成立了由政府管辖的专门管理手工艺制作的御用监;从各种佩饰、首饰,到生活实用器皿、陈设玩赏品,各种类别、各个领域都有使用玉器的情况。由于明朝实行比较严格的用玉制度,因此在玉器的品类中开始出现宫廷礼玉的特殊品种,这也对玉器的“精雕细琢”提出了要求。

在加工技术方面,则高度发达,历代玉雕技术在明清时期高度地综合起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自明初转变前期风格之后,直至清朝前期,玉器的艺术品位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客观地讲,明玉可以看作是汉玉雄浑、豪迈风格的复兴,但纵观明清之玉器,“精雕细琢”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

1.2 仿古成风

仿古玉在宋代已很流行,但宋代仿古玉较之古玉有一定的差距,到了明清,仿古作品日趋成熟。明代仿古玉雕有两种情况:一是仿古彝器,这类器物与汉以前器物很近,但不做旧;另一种是假古玉,其仿古程度如高濂所讲:“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近日吴中摹拟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染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这段记载描述了明代玉雕仿古的情况。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

明清时期,仿古器的大量出现,既与皇帝的喜好有关,也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明朝的时候,这种风气的盛行主要是源自于民间,这与清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当时,民间玉作主要是面向市场,以赢利为第一目的。为了迎合古董收藏者的喜好,大批可以谋取高额利润的仿古、伪古玉器便应运而生,其摹本既有先秦青铜器造型,也有汉代以前的古玉形制。

在明清玉器中,文房用具和仿古器占据了相当重的比例,如玉砚、玉笔管、玉洗、玉笔架、玉砚滴、玉水丞、玉镇纸、玉墨床,以及玉樽、玉觥、玉觚、玉簋、玉鼎等。还有一种虽属装饰玉,但又具有礼器含义的则是成组玉佩,其组件与周礼中玉佩的组件多有不同,生活化的形象比较多,如人物、动物、花草形制的小佩玉都在其中出现,这是与严格的周礼佩玉有着截然的区别,构成了既复古、又尚今的风格。

1.3 民宫分野

从明代开始,出现民间玉器与宫廷玉器的分野,宫廷玉器主要是礼器、佩饰、陈设品,象圭、璧、璜、珩、环等仿古礼玉和佩玉。而民间玉器则主要是生活实用器皿、佩饰玉和一部分陈设观赏器。从种类上讲,涉及到方方面面,达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例如在明代,用玉制度进一步世俗化,出现了宫廷用玉和大量的民间用玉,民间手工作坊以苏州,扬州为全国之首。

2 主要特色

2.1 将玉雕与绘画等融为一体

明清时期,玉器雕琢最主要的特点是将玉器雕琢与绘画书法等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面继承了历代玉器多种碾工和技巧,并有显著的发展与提高,且碾法突出体量感,追求工笔画功力。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例如,明朝时期的“子冈牌”,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与玉石雕刻结合历史,成为后来很多玉雕师纷纷效仿的对象,这一时期玉雕作品的雕工变得越来越讲究,越来越精致。明中期受名人画风影响,所以在装饰玉上往往用名人画稿,名人诗句做主题纹饰。

2.2 造型粗犷浑厚,雕工刚劲有力

一般来看,明代玉雕胎体较厚重,尤其是壶、杯等器物,器壁都较厚,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外型而不追求细部,造型粗犷浑厚。从雕法上看,明代玉雕一般都刚劲有力,利落醒目,线条、棱角分明,磨工较差,也有一批器物表面磨得非常亮,称为“玻璃光”,但转角或细部处理较粗糙。

明清玉器千姿百态,制作技巧上技法繁复而多样,象镂雕、圆雕、浮雕、深浅刻、阴阳纹等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糅合变通,创造并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治玉工艺,从雕技来看,具有“粗、大、明”的特征。

2.3 镂雕发达,花下压花,枝下有枝

镂雕技术在玉带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明以前玉带就已有近千年的发展史,到了明代朱元璋着力恢复汉人的旧制,玉带使用较广,镂雕技术发达。

明代早期的玉器继承元代的风格,琢玉粗犷有力、豪放生动,以多层透雕为主要风格,但造型纹饰都脱离不了元代的风格简朴而生动。如洪武四年东胜候汪兴祖墓出土镶金托云龙纹玉带为典型元代风格,玉质为羊脂白玉,这套玉带是元代帝王所用明太祖将它赏赐给开国功臣。自明前期的玉带到明后期的玉杯、插屏、嵌件、带饰都表现出明代发达的玉器镂雕工艺,这种工艺较之汉唐、宋元有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平面片状镂雕器物上,出现了规则的镂雕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并能雕出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纹饰繁密,形成了“花下有花、枝下有枝”的艺术效果,并出现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主题纹饰,并被表现得出神入化,令人叹服;二是立体型体的镂雕,不仅注重表层,而且注重体块内部的造型处理,明代玉雕炉顶常制成镂雕馒头形或圆柱形,许多炉顶不仅表层镂雕图案,且柱心内部也雕出同表面图案相关的景物,而清代玉炉顶即使采用镂雕方法,也仅注重表层图案。

明中晚期开始使用金银,宝石镶嵌制玉多为宫廷用玉。到明代中期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审美风格,出现了双层透雕的玉带,琢工上不讲究碾磨刻划粗放,有求形而不求工的现象。如江西益庄王朱烨墓出土一套双层龙纹玉带二十块,有长方形,长条形,桃形等透雕龙纹玉带。明晚期在北京定陵出土了十条玉带,均为光素无纹,说明当时纹饰不是决定地位高低,而是玉质的好坏来决定官职的高低。以玉为尊贵之首,其次也有金,银,犀,等不同材质的玉带。又如清代碾法,要求严格,规矩方圆,线如直尺、圆似满月,姿角圆润光滑,里外均花费大力气,做工十分讲究,镂空尤其重要。

2.4 倾向市俗化

明清时期,玉雕在品种、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市俗化也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品种上表现为礼器减少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器物增多,造型中仅出现了许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人物、动物作品,且在器皿造型上进一步接近瓷器,纹饰方面以花鸟、动物、吉祥图案、文人画为多,仿古青铜器纹饰退到了次要地位。文房四宝实用器皿增多了,如盘,杯,碗,砚,洗,印盒,笔架,笔杆等等常见;纹饰布局出现了用吉祥文字,如福,禄,寿等吉祥万字云做主题纹饰,玉雕中反映民俗民意的题材增多了。

明清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我国玉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能工巧匠得以继承和运用历代琢玉工艺的优秀遗产,学古而不泥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上的成就,吸收了传统的阴线、阳线、平凹、起突、镂空,俏色及烧古等多种作工和外表艺术,加以柔和,并能创造和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雕琢艺术,充分发挥优质玉料的质地美,碾制了不计其数精美绝伦的时琢玉和仿古玉,显示了举世无双的碾琢技术和艺术造诣,在世界玉器艺坛上展示了精彩的篇章。

猜你喜欢
玉带玉雕玉器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家乡的玉带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阜宁“玉带大糕”有故事
玉雕青松献祖国
玉带扣赏析
西汉玉器的鉴定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