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2018-02-20 12:57木拉提黑尼亚提
西部蒙古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原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木拉提·黑尼亚提

(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11)

中华文化博大深邃,气象氤氲,绵延悠久。与世界其它几大原生文化相比较,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惟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古今绵延的文化类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作过对比,“当黄河、长江已经哺育出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泰晤士、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上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在数千年历史演进中,繁衍生息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在制度、文化心态上形成了较高的一致性。

一、“一体多元”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首先,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大一统政治格局和文化思想在国家统一中发挥了强大的向心力作用,奠定了新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特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确立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政治格局。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再次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经过秦汉时期的长期实践,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特别是秦王朝建立之后,所采取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理念和举措,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层面上奠定了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的根基,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统一,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几千年来,“大一统”政治格局和文化思想浸润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我国历史上经历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元明清等统一时期,也经历过春秋战国、六朝、五代等分裂阶段,而始终保持国家的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彼此认同,形成一种强大的粘合剂,构筑起了牢不可破的“一体多元”文化精神纽带。中华文化从形成到当代的发展一脉相连从未中断,期间虽经曲折,但没有像其他几个文明古国那样历经帝国灭亡、国家分裂、文化碎片化的命运,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通过各民族交融和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其中,这一体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思想文化粘合剂。一体多元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文明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对形成和维系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巩固中国多民族融合相处的大家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中华民族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一体多元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是新疆各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新疆虽然是地处世界几大文明交汇和东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但就世界几大文明对新疆影响的力度和广度而言,首推中原华夏文明,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印记。特别是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中原地区,在数千年间始终能够创造出领先的文明与文化,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层出不穷,从而进一步形成为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对地处边疆地区的新疆各民族产生了强有力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对先进的中原华夏文化的向往,成为新疆各民族认同与归向这个伟大民族的标尺。

从新疆早期文化形成来看,中原华夏文化是较早进入新疆的文化之一。在《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先秦典籍中就有关于中原与新疆交往的记载。新疆早期文化虽然极具地域特色,但在许多方面与中原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中原王朝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产在昆仑山北麓的和田玉石,并延续为历代王朝的主流用玉制度。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河南省境内挖掘了殷商国王武丁的妃子妇好的墓葬,里面出土了755件玉器,经鉴定,绝大多数玉料都来自新疆和田。战国时期的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和田玉,如中山靖王的金缕玉衣上的玉片等。和田玉产在新疆,却在内地开花结果,这是新疆与中原地区早期文化和物质交流的最有力证明。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是中原文化向新疆传播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原华夏文化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新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设置西域都护,并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开垦屯田,兴修水利,建筑烽燧驿站,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新疆各民族文化也由此开始带上了浓重的中原华夏文化色彩。这一时期中原的文字语言、儒家思想、典章制度及其掘井、犁耕、冶炼等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习尚等诸方面开始全面影响和引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建设道路,为新疆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根基。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此时的中原地区政治上动荡不已,但也未能影响中原文化对新疆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的推动。而这一时期新疆各民族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广泛使用,表明中原文化已经极大的影响了新疆民族文化的发展走向。新疆少数民族姓氏也在这一时期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西域各地方也逐渐接受以国名、族名、王名作为姓氏的汉译习惯。

进入唐代,中原华夏文化对新疆文化的影响不仅更加明显,而且成为了新疆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宋代之后,虽然伊斯兰教开始影响新疆各民族文化,但中原华夏文化依然影响着新疆各民族文化的走向。喀喇汗统治者自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喀喇汗王朝文化发展最高成就之一的《福乐智慧》很自然地就以中原固有的思想文化为自己的圭臬。13世纪时,由于元朝西北诸蒙古藩王叛乱,许多当地的畏兀人不愿受其统治,纷纷内徙,故遍布中原和东南各地。移居内地的畏兀儿人长期与汉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在高度发达的华夏文化影响下,学习使用汉语言,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各级官员。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他们中也有许多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翻译大师,不仅对祖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也助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新疆各民族文化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冲突、抵制与选择性的吸收的过程中徘徊发展,并最终通过中国化改造,形成了一体多元、水乳交融的中华文化格局。在这一时期,新疆文化中的中原华夏文化主体地位最终得以确立。近代以后,新疆各民族文化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影响和洗礼逐渐向现代转型,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在这一时期到达新的高度,形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步入了新的繁荣兴盛时期。

第三,一体多元中华文化是维系新疆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纵观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轨迹,凸显出这样的文化发展规律,即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每次发展与进步都是积极吸收当时先进的中原华夏文化,不断革新自身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本民族对于环境的适应力以及竞争力的过程;每次汲取先进的中原文化后,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新疆各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巩固了新疆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新疆各民族文化在演变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原文化丰富的精髓,学习中原地区的语言文字,不仅使得民族文化得到发展与进步,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边疆地区的向心力。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基础,也是各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的依托和根基,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二、伊斯兰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没有同源关系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打开,国际各种政治和文化思潮激烈碰撞和交锋的外部环境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持续影响。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领域,受新疆民族分裂分子顶礼膜拜的“双泛”思想沉渣再次泛起,在文化认同上鼓吹所谓“突厥化”和“伊斯兰化”,妄图侵蚀和消解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的认同,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来,宗教极端主义思潮渗透加剧,极力鼓吹维吾尔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其目的就在于阻止伊斯兰文化中国化、本土化的进程,使维吾尔文化“伊斯兰化”。这种通过颠倒黑白,把外来的伊斯兰文化说成是维吾尔文化源头,反而把中华文化说成是外来文化,其本质上是对维吾尔文化的戕害。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文化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证明,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文明体系这个母体中形成发展的,与伊斯兰文化没有同源关系。早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包括维吾尔族文化在内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就已经在中华文化沃土中枝繁叶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伊斯兰文化作为外来文化,直到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西域以后,才对新疆各民族文化发生影响。尽管外来的伊斯兰教在新疆文化发展特定阶段扮演过重要角色,但它始终只是影响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诸多要素之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根本不是对伊斯兰文化的继承,而是对伊斯兰文化的选择性吸收,这既没有改变新疆各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也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

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

首先,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魂,只有坚守中华文化之根,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才能绽放光彩。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证明,新疆各民族文化只有在中华文化的母体中才能生存、繁荣和发展。凡是中央王朝对新疆有效治理、社会稳定的时候,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就畅通,经济文化就繁荣兴旺;凡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秉承中华文化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新疆各民族文化就越进步。历史证明,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文化也只有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和根基才能生存,才能繁荣和发展进步,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只有依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实现。

其次,在实践中树立兼收并蓄,开放多元的理念,在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实现现代转型。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表明,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更不能自囿于内。特别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迅猛推进的今天,是发展还是停滞、是变革还是保守、是适应还是回避、是接受还是拒绝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文化上的固步自封和排他性,不仅不能弘扬本民族文化精华,反而会因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而最终被时代所淘汰。今日中国的繁荣昌盛,是改革开放国策下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成果的结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的精神内核里,开放意味着敞开心扉,意味着尊重、包容和理解,意味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智慧,意味着进步。民族文化的转化与创新需要弘扬开放精神,需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因此,将世界文化同自身文化进行比较,将中国主体文化同自身文化进行比较,将其他兄弟民族文化同本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将自身的传统文化同本民族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发展的趋势进行比较,科学认识自身文化发展差距,自觉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改造,这样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新疆各民族文化只有在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在和现代化参与交汇中,在和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才能推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以现代化风貌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第三,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疆少数民族踏上现代化快车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新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必然选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沟通工具。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教育实现的。从新疆文化发展繁荣与衰微的历史规律来看,凡是多语言文字并用、交流频繁的时期,也就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勃兴、社会进步的时期。比如在唐代,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政治通用语,促进了维吾尔等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和社会的进步。这与各民族通过学习和使用汉语,掌握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提升民族素质密不可分。又如在元代,大批畏兀尔人移居内地生活,普遍学习使用汉语,涌现了廉希宪、贯云石、鲁明善、安藏等一批文化精英,助推维吾尔文化出现了一个高峰。

在当代世界上,汉语作为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论从中国传统文献积累还是从国际化现代知识含量和应用人口规模来看,已成为世界现代知识体系的主要载体之一,在与世界的知识交流、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工具作用。所以,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新疆各少数民族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分享文明成果,融入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繁荣兴盛新疆各民族文化,就必须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新疆各民族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果狭隘地固守本族语言,拒绝国家通用语言,必然失去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佳渠道,延缓融入现代文明的进程。目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经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教育和洗礼后成为了社会栋梁之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意识到,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必须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实践也证明,新疆一批优秀、高层次的少数民族学者、专家和高科技人才,无一不是“民汉兼通”,受益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疆篇章,要依法坚定不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新疆各民族踏上现代化的快车。

猜你喜欢
中原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沁园春·赞中原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御中原 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