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中技与艺的关系探析

2018-02-22 11:32李帆
职教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针对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所呈现出“重技轻艺”的不均衡状态,分析其成因,从技术为本、艺术为纲、技术与艺术协同互动的角度,探寻其生存和发展途径,以及人才培养思路,以期使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步入“技”、“艺”相协调的教育轨道。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技轻艺

作者简介:李帆(1975-)女,江西南昌人,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与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127-04

面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提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1]。在中国教育史上,职业教育从未像今天一样备受瞩目。时至今日,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37所,比上年增加18所;高职(专科)院校1359所,比上年增加18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10342人,其中,本科院校14532人,高职(专科)院校6528人[2]。至此,高职(专科)院校开设数量已累计五年超越本科院校,且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平均规模保持在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的1/3上下[3]。

一、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重技轻艺”现状

在职业教育快速稳健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产业蓬勃,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也随之兴起,成为了中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设计工作者,面向设计实践、设计管理、设计服务、设计建造制造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二字所指向的应用型、技能型,固然是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之处。但这并无意味着对教育之“艺”的偏废。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呈现出“重技轻艺”的不均衡状态,具体表现为“绘图员式”的培养模式。学平面设计的学生认为平面设计就是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等软件的学习,学环境设计的学生认为环境设计就是CAD、3DMAX等软件的操作。故而在国家承认的正规的职业院校之外,社会上也不乏通过一两个月的软件培训的所谓设计师速成班的存在。艺术设计专业职业院校学生的后续发展在于审美的培养,埋下“艺术”的种子,懂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软件的技能学习固然重要,但这仅仅是设计师用于表达想法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但非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又或是根本目的。细想在当下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之时,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对技术与艺术的拿捏在比例分量上有所偏颇,这实在让人担忧。

二、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重技轻艺”成因

“重技轻艺”的这一现状是有着诸多成因的。首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职业教育在我国地位不高,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工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培養工人。孰不知,不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产业大军绝对不仅仅只是由工人所构成,还必须同时由大量的现场工程师、技术师、工艺师、设计师、品质管理师、设备维护保障师等构成,他们都应该列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对象。把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等同起来,绝对化、片面化、走极端、强调过头,这是造成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质量长期徘徊不前、社会认可度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在艺术设计专业角度而言,受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影响,在招生上对于文化分数的要求的确有所降低,所招收的许多学生在文化素养上与传统文理科学生相比确实是略逊一筹的。这也成为了许多家长眼中的中考高考“捷径”,通过几个月甚至更短时间的应试绘画技能培训,达到升学的目的。这一部分学生文化素养较低,也没有较好的艺术素养,且专业兴趣不高,难以培养,致使艺术设计专业生源质量呈下降势头。美术专业考试主要集中于素描、色彩、速写等造型技能的考核,并未涉及美术史、美学理论、艺术理论等方面,难以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加之艺术类专业“轻文”习气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文化成绩好的就不会学艺术,学艺术不需要太高的文化。高等本科院校的尚且未摆脱这一社会舆论,更何况职业院校。

因而在新的时期,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职业教育对于技能培养的良好经验,另一方面要有所兼顾适合于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艺术性”的部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备职业技能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当前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关于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重技轻艺”人才培养思路的微调整和再思考,对于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改良社会观念,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三、对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技与艺的思考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设计理论界讨论的永恒话题,孰是孰非、孰重孰轻,争辩不断。面对职业教育就更是如此。受职业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往人们多侧重于对职业教育中技术技能的讨论,而对职业教育与艺术的内在辩证关联的探讨有所忽视。本文在职业教育语境下,就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与趋势作粗浅分析,以此寻求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途径。

(一)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要以技术为本

我们在讨论职业教育时,“技术”的学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第一要义。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强调技能技艺、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岗位的功能性能力是评判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才的首要判断。将职业技能放在首位,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足见职业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模块最为鲜明的特色。但是技术的获得,并不是职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正如职业资格标准所示,职业人才的培养还需具备复杂职业行动领域中的过程性能力和设计能力[4]。既具有高水平技术技能,又具有一定的管理及创新能力,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问题。

此外,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即针对岗位有所专长的定向发展。但所谓的定向,并非单向性或单一性的定向,单方面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并不可取。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定向性应是在一定的理论教学的综合基础上的技能专长,以此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侧重理论教学,培养研究型、创作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落实细化至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上,则是设计技能与艺术审美素养的二元统一。完整意义上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除了掌握一定的技法外,还必须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评价艺术的洞察力与后续自我更新不断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美学、设计史学、社会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审美素养的修炼。

(二)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要以艺术为纲

故而,职业教育在坚持技术为第一要义的同时,还应关注艺术对于职业教育提纲挈领式的作用地位,植入合理份量的艺术成分。首先,艺术的植入能培养自我更新不断学习的能力。职业教育是终生学习的起点,而非终点。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常新的过程,艺术设计行业更是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在以技术技能为导向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作为后续再教育再学习的基础。在职业教育阶段打好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素养,培养学生自我更新不断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拓展,以适应艺术文化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职业人才离不开审美能力的培养。受专业特点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并非一个纯技术学科,任何一件设计作品的创作,不仅是手的产物,更是心灵的宣泄、意志的外化和情感的结晶。这与设计人员的理论修养层次、审美感受的敏锐程度,甚至是智力结构都密切相关,但又无法一语道明。艺术是建立于综合素养上的一种感悟,用教育学术语来说,便是只可交流和引导,不可传授与灌输。就如苏弗尔皮曾对学生吴冠中说过:它是一种疯狂的情感事业,我无法教你[5]。古语由技入道,由艺悟道应如是。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背景下,忽略艺术而片面强调技术训练,轻理论研究和人文精神认知,都注定是对艺术设计专业本质的背离。

(三)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中技术与艺术要协同互动

技术与艺术是性质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形态,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别体现着人类的经济与美学价值指向。尽管近年来中国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而言是在忽视了艺术,而过于强调技术的条件下进行的,呈现出“技”“艺”分离的趋势。“技”“艺”本一家,纵观西方设计艺术史,从“包豪斯运动”上溯至“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艺术思潮,无不是艺术与技术相互促进的结果。正如李砚祖先生所说:“我们无论检视以莫里斯为首的手工艺术运动和以格罗佩乌斯为代表的包豪斯设计运动以及其后所有的设计艺术运动,其宗旨或内在性都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6]。“包豪斯宣言”中也曾明确表述:“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匠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高级的工匠。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匠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7]艺术与技术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相互协同,互相作用。技术为本,艺术为纲,技术与艺术的协同互动的状态下的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途径,对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素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一定技能专长的实用型、复合型艺术设计职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思路

(一)理顺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

办学思路、办学定位是教育体系中的上层问题,其高屋建瓴地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与学科及类型特征,对于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引方向的重要意义。落实到职业教育上来说,理顺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其一是要突出“职业”这一属性,在扭转传统学科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而不矫枉过正,兼顾“教育”属性之下对于人文素质、审美修养的培养,充分领会艺术设计类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与真正意义。其二,任何教育类型的核心都将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主体是人,关注人的发展,提升人的潜能,职业教育更应如是。纯技能的流水线式操作培训有如量产的工业化产品,缺失了情感与差异性特征。职业教育在强调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其个性和情操的培养。其三,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终生教育的理念来发展职业教育,当前的教育仅仅只是一个起点。现行的教育教学应为后续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使职业教育面向终生,这一目标仅靠单纯的技能训练是难以达成的。综上所述,结合社会发展、学科建设、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以此逐步建立适合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职业教育的理念思路,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

(二)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校办学定位的重要体现,其充分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发展规划侧重,人才培养的规格规模及就业方向。艺术设计行业日新月异,然而许多艺术设计专业职业院校现行专业设置还在沿袭着学科型本科艺术类专业设置模式[8],又或是较为陈旧。例如,在新媒介艺术、数字媒体设计、信息设计、交互设计、UI设计、陈设设计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尚停留在传统广告设计、动漫设计、室内设计的局面。本文所述,调整专业设置,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职业院校而言,其一,要切实地、靈活主动地适应行业的更新,尤其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贴近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着眼先进制造高端制造领域,着眼文化艺术市场。其二,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及时的设置与调整专业。广东佛山的陶瓷行业,顺德的家具行业,中山的灯饰产业,惠州的电子产业,都是很好的挖掘点。利用区域优势特色,籍此平台打造王牌专业王牌学科。其三,要关注国家宏观规划及政策导向。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增设艺术管理类专业或课程,以便适应国家对各级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

(三)做好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才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基。调整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路,落到实处,应从课程建设与改革开始。其一,立足艺术设计专业背景把握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技能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占比[9],科学构建适合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职业性技能性为本位,针对各专业所面向的岗位需求做详尽的调研分析归纳,以此设置技能课程。继而在此基础上,针对技能课程与专业特色,设置与之对应的理论模块与通识教育模块。建立岗位要求、技能课程、理论与通识模块三者的关联度,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其二,制定与之协调适应的课程标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更应格外教育的过程而非结果,即关注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观念等方面的综合获得。技能的精湛度固然可以成为一种评判方式,但不全面也非绝对。细化分析每一个课程的特点与重点,每一届学生的情况,才能真正有效的指导、组织和评价课程。其三,围绕综合素养的养成,进行课程教学与改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作为孤立的一板一眼的知识的获得,教学的最终指向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养成。并可通过“嵌入式课程”“工作室”“工作坊”“以赛代练”等方式,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转化。

(四)健全教师队伍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只有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才能正真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质量,可以分为个体质量和综合质量两方面来看。当前,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教师的师资来源有二,其中一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作为专业教师的角色。其自身受教育经历与知识背景是典型的学科型教育,对职业教育这一特征的体会较弱,容易受纯学科型教育的局限和影响,偏重理论。另一小部分,聘请自企业高层资深设计师或工程师,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此作为实训导师的角色。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一定要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从需求出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10]。这两类教师受多年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的影响,在思维角度、工作方式、设计观念等诸多方面上都有一定的差别。虽然单个教师来看素质较高,但协作联合的综合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一加一不该等于二,而是应该大于二。因此,加强两类教师间的融合交流,激发教师团队的综合能力是关键。专业教师与实训导师互相参与到对方的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训,联合组建工作室进行项目实践都是不错的方式。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一种提高,也是互相了解,更好适应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DB/OL]. 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_1.htm.

[2]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D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

[3]侯风仙.艺术与技术互动下的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9.

[4]赵志群,王晓勇.技师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34-38.

[5]吴冠中.生命的画卷:吴冠中自 述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

[6]李砚祖.设计: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与整合[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99.

[7]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M].林鹤,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221.

[8]刘力.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研究[J].江西青年職业学院学报,2012(6):42-44.

[9]于平.教育“规划纲要”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职业教育[J].艺术百家,2010(3):10-14.

[10]姚弋霞,张文舜,何久钿.加快江西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15-120.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