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018-02-24 13:33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政治传统思想

师 娅

(咸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育人”为目标之一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样离不开其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正因如此,文化性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构筑一个思想支点和灵魂的休养生息之所。

1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1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创新的内在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难发现更多偏向于政治性内容,使教育资源显得比较单一,对教育的文化性内容关注较少,导致原本情趣盎然、文采飞扬、极具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成为枯燥空洞的政治与道德说教。[1]这种文化性的缺失,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日趋有限,也削弱了其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和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文化创造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汇聚形成了“文化化人”和“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其影响力体现在民众日常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道德规范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这种崇德型文化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当下,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必须重视其文化性,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借鉴、吸取、批判、继承、融合具有鲜明特色的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

1.2“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要求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3]文化也是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过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其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4]一个民族能否对其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地评价和认识,关系着一个民族“文化自觉”的实现与否。传统文化是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在长达五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来且从未间断过,这在世界文化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的鲜明文化身份和基本族群特征。只有认识、理解、接受并内化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理解本民族身后的历史底蕴,对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美好图景进行规划。反之,如果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必定会失去对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导致思想文化的无家可归。将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在大众文化认同中,落实在大众生活里,这样才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当代价值,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增强文化自觉自信。[5]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真正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1.3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标识,凝聚着本民族对世界与生命的历史认知、现实感受,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而言,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整合力,它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政权巩固和文化自信。[6]一个国家如果对本民族或本国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忽视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开发和建设,那么就等于放弃了文化主权,其结果自然会导致价值取向的混乱,以及精神家园的丧失,甚至民族的离散和国家的分裂。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注重道德教化的伦理型文化,根植于民族发展中,具有现实所需要的能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民族属性也使其无法离开五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留下来的优秀精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要最终实现其对外的亲和力、渗透力以及对内的凝聚力和塑造力,则必须通过思想教育的引导来进行和完成,两者的有机融合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保证。

1.4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的必然选择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并存态势日趋明显,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各种价值观论调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他们的价值观极易走向偏激或急功近利。他们只重视能够谋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精神层面的储备,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亦不屑一顾。他们在生活上更愿意追求金钱与物质的利益。在道德上他们则只考虑自我,不关心集体和他人,缺乏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仰,缺乏对人生目标的冷静思考,缺乏对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追求等。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属性,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强调广大青年学生要“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自觉将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有机融合,既是完善高等学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应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都指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髙,最终回归到政治属性,体现了两者的一致性。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相通相合之处,但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则使两者有了很强的互补性,为两者之间相融合创造了重要的可能性条件。

2.1价值观相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个人的发展需求为本,尊重个体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崇德善仁、贵和持中、进取包容、谦敬礼让、忠公重义、求真务实等丰富内涵,这正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发展动力之一。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契合之处,这也是两者能够融合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适用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2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教育的出发点、途径和落脚点,即为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既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7]崇德尚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为: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国经典著作《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8]1阐明了思想教育的目标就是发扬光明美好的道德,使人人都能主动去除污染而自新,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对圣贤人格的追求,理想人格通常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圣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的最高目标和境界。孔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必然是实现道德圆满的统治者,是圣与王的统一,即内圣而外王。二为君子,即对美好道德的自觉追求者和体现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的核心要素。三为成人,即能遵守礼仪规范者和注重人格尊严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的基本标准,这种追求对社会大众的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导向性。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都注重个体思想道德素质,都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放在首要核心位置上。[9]135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最终都指向了政治属性,达成属性上的一致。

2.3教育内容的相通性

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融合,与两者之间存在的教育内容相通相合有密切关系。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之间存在着相通相合关系。在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财产社会公有,人人地位平等;大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0]140中,就提到世人追求公平、幸福的“乐土”“乐国”“乐郊”的期待;孔子在《礼记·礼运》[11]中也描绘出了一个更为具体而美好的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人平等,亲密无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个人与社会浑然一体。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理想教育的共产主义理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的存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从而促进了在中国的传播。

其次,中国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存在相通相合之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以世界的物质同一性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方法论,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与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为主干,坚持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历史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是经济因素,并由此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重要基础,人类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重视“经世致用”,着眼于从人民物质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民心向背来考察历史的兴衰更替和社会的文明发展。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2]12的观点,认为社会物质条件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基础前提。孔子提出“庶之、富之、教之”[13]196的思想,注重人口繁衍、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富足与道德教化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蕴藏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比如《道德经》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4]223等大量的思想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在价值定位和思想倾向上亦存在着相通相合之处。正是由于这种相通性,使两者有了相融合的可能性,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丰厚的历史土壤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它离不开所处的文化环境。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离不开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智性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一种研究如何培养人、教育人的文化,更加注重道德教化,形成了一种崇德尚贤的伦理型“德性文化”,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构建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并相应地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15]它崇尚德性,注重德教,注重培养人仁爱、孝悌、谦和有礼、诚信笃实、忠贞爱国等道德品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种浓厚的道德特征与道德色彩,对于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它对于德性与德教的重视与强调,不仅在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培育了世代崇德尚贤、公而忘私的仁人志士,还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以文化人”的文化语境。

3.1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崇尚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崇德、重德、德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教育早在先秦时代就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然而这种纯知识或技能的教育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它通过对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意在培养德才兼备,不断接近达到“圣人”“君子”“觉行圆满”等理想品格之人。这种传统在中国整个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下来而并未中断,可见对道德的崇尚与对个人德行培养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教学上开设了思想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文化素养。

3.2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文化具有民族性,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共同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纽带。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生活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是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对传统文化有着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可以调和国家或民族内部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在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有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3挖掘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崇尚道德,重视道德教化以及其注重渗透、自觉自省的道德教化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征不仅使其具有了浓郁的“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也使其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在以下诸多方面都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对圣贤人格的追求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着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人们向圣人、君子等理想人格看齐,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观念的培养,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倡导自强宽厚、群体至上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秉持和而不同的社会及人际关系,践行开放融通的创新精神,强调诚信求真的道德品质;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言传身教,强调教育应该遵循身正为范、循序渐进等基本原则,注重“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方式,强调学思结合、向内自省、身体力行、追求“慎独”等基本的道德教育方法。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努力挖掘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通相合的教育资源,正是两者相融合的必经之路。两者的不断融合,也有助于我们更积极、主动地去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3.4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式建立,它成为我国的一门学校教育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我国所独有,在西方国家多以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名称存在。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人们只能用一种严肃的单一枯燥的话语系统对其解读,而不能自由地多视角地进行审视与研究,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比较狭窄,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也一度陷入沉寂僵化状态。后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转型与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亦需要不断拓宽研究视野,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将蕴含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人们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和研究,进而有助于改变其单一枯燥的话语系统和理论灌输说教模式,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3.5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途径

一门学科要有所发展,就必须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以获得新的理论生长点。作为明确指向“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所创新,就必须继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人们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受制于传统被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与说教模式,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这些变化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新的难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正是由于其自身对道德教育的推崇与重视及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渗透性等原因而重新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束霞平.基于文化自觉视野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22(5):109-112.

[2]习近平.习近平会见全国道德模范[N].人民日报,2013-09-27.

[3]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5]师娅.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5(10):132-136.

[6]张国祚.关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7):10-14.

[7]田心铭.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11(6):88-97.

[8]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师娅.民族文化的复兴——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10]孔子.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11]陈澔,注.礼记[M].金晓东,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2]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3]孔子.论语全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14]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15]陈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道尚德精神[J].新乡学院学报,2013(2):73-76.

猜你喜欢
政治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