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2018-02-24 21:31张文忠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竞争

张文忠

(江苏大学 武装部,江苏 镇江 212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孙子兵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之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孙子兵法》的普及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更应结合时代特征去理解和研究《孙子兵法》,深层次挖掘其现代价值,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孙子兵法》的综合育人功能。

一、挖掘《孙子兵法》朴素的哲学思想,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百科之首、大道之源,学习哲学被誉为“思想的体操”。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其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有重要启示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要人成为真人,儒家要人成为圣人,而兵家要人成为智者。《孙子兵法》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蕴涵其中的朴素的哲学思想,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直到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决策行为。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开展《孙子兵法》教学研究,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一)科学确立大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其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孙子兵法》蕴含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哲学源泉,对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坚持唯物否定唯心观点。孙子对“天”作了唯物的解释:“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这同奴隶主阶级的宗教天命论,把“天”当成人格化的神是完全对立的。他反对用占卜预知的方法来预判战事的凶吉,开创性地实现了军事领域由迷信筮术向“知敌之情”决策的科学转变,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五事七计”,即对双方“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对于“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始计篇》)七个方面深入研究。认为客观物质条件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基础,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原则和“因粮于敌”的斗争策略,这些思想无不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

二是注重遵循和把握客观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经实践检验不断完善,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孙子提出了“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军争篇》)等治气攻心之道,强调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掌握主动权才是关键,要努力做到“以患为利”“以迂为直”“避实击虚”。提出了“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强调进行试探性进攻,研判敌人的真实情况;挑动敌人,获取其活动规律;侦察敌情,掌握其虚实状况;与敌作试探性较量,以分析敌我的力量对比。孙子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孙武在军事实践中注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总之,孙子对战争的认识是基于客观事实来探究胜负之道,主动了解敌情,客观剖析自身特点,再加上对天时、地理等条件的分析,确定战略战术,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借鉴孙子的这些哲学思想,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让大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孙子兵法》充满了辩证思维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法论源泉,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矛盾转化的辩证思维方法。孙子论述的矛盾范畴及其转化很多,最具创造性的部分是关于战势的奇正相生问题。“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军势篇》)强调奇正的内容和方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无论是正兵还是奇兵,都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灵活变化。强调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战场指挥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根据敌我态势的变化,随时改变战略战术,出奇制胜。孙子的这一矛盾转化辩证思维方法,能启示大学生应根据客观世界的变化,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克服一切唯权威之命是从、一切唯书本是瞻、一切凭经验行事的狭隘思想,敢于“出奇”,善于“权变”,勇于冲破条条框框,向已形成的所谓理论权威发起挑战。

二是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方法。孙子分析战争,不是单纯就事论事,而是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方法考察与研究战争问题。认真研究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综合分析“五事”与“七计”,强调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将帅、天时、地理、法制等密不可分,这些因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尤其是政治基础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孙子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方法,不但是研究战争规律和指导战争的重要辩证思维方法,也是大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研究其规律的重要辩证思维方法。

《孙子兵法》包含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哲学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提升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既是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挖掘《孙子兵法》中蕴含的朴素哲学思想,发挥其培养大学生理性与创新思维的重要功能。

二、弘扬《孙子兵法》的传统道德理念,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

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藏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孙子兵法》虽是古典兵学的代表作,但其在论述军事战略战术的同时,字里行间也渗透着儒家的仁、义、礼、信等道德观念。借鉴和弘扬其道德理念,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明确“五德”要求

孙子对将帅品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要求卓越的将帅必须具备足智多谋、言而有信、恤民爱卒、英勇顽强、严明法纪等“五德”。孙子提出的“五德”,既是一个将领必备的品格与素质,也是古代兵家选将识才的标准。智谋、诚信、仁爱、勇敢、严明这些将帅的重要素质与品格,也适用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卓越素质与品格的基本要求。智者不惑,信者有威,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严而能临,五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孙子“五德”论思想,无疑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精神塑造有着重要启迪作用。

(二)弘扬仁爱思想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孙子亦将“仁”视为将帅的品德之一,与孔子的仁爱精神如出一辙。孙子认为,将帅之仁主要体现在恤民爱卒上,“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要“亲附”士卒;明君良将应崇尚“不战”“慎战”“全胜”的思想,不应“怒而兴师”“愠而致战”,不能好战逞能而使士卒做出无谓的牺牲。要善待俘虏,“卒善而养之”。孙子认为军队的主体是有血有肉的士卒,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因而对待士卒要约之以法,结之以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治其心而励其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爱卒而练卒、练卒而保卒的目的。孙子的仁爱精神倡导自爱和爱人,大学生学习和发扬这种仁爱精神,做到爱己及人,对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健全大学生人格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尊崇诚信美德

诚信,是孙子提出的国君和将帅的重要品德。孙子强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弗诡也。”(《始计篇》)孙子认为,民与君在“上下同欲”的基础上“生死与共”,这是一种充满凝聚力的政治诚信,反映出人民对君主的信任与信心,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公信;孙子强调:将帅要“不令而信”(《九地篇》),认为诚信是为将之德,作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帅,必须要有诚信,要言必信、行必果。有了诚信,将帅才有威信,才能号令三军,让士卒冲锋陷阵。在当今社会,诚信既是政府的公信力,也是基本的社会公德,更是公民的重要品德,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国无信不强,民无信不立。借鉴孙子诚信思想,培养当代大学生讲诚信的美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孙子兵法》包含的传统道德理念,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孙子兵法》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使其充实与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

三、借鉴《孙子兵法》的竞争思想,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竞争观

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酷、最具代表性的竞争,孙子总结了许多“争胜”的客观规律和方式方法,使我们透过战争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看到了竞争的本质。借鉴《孙子兵法》的竞争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做到知己知彼,既学会正确地分析自我,又充分了解“行情”,努力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

孙子非常看重战争,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计篇》)因为战争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所以孙子力主慎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因利而制权”(《始计篇》)。一切均以“利”而贯之,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这既体现了人类在战争或竞争面前所必不可少的理性精神和现实态度,又体现出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战争的目的是征服敌人而非消灭敌人,而征服最好的方法是和平方式而非暴力手段,是在双方最小损失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利益。在这种竞争意识的支配下,就会重视“五事七计”的谋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利用敌人的弱点。战争是最激烈的斗争形式,但战争也非你死我活,因利合于主,也可以:“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九地篇》)“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在任何战争中,应搞好内部团结,并尽可能多联合盟友,才能战胜敌人。合作与竞争是推动人类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绝对竞争往往两败俱伤,合作竞争才能互利共赢。竞争与合作并非水火不容,正是由于竞争才产生了合作。当代社会竞争越烈,合作就越有必要,越有效。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战胜对手不是竞争的全部意义,重要的是要通过竞争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竞争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自己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二)树立把握竞争主动权意识

军事上只有把握主动权才能掌握行动的自由权,一旦陷入被动,便失去了自由和胜利。可见,是否获得主动权是关系到战争胜负的关键。孙子说要“致人”(调动对方),而不要“致于人”(被敌人所调动)。这里的“致”指的就是掌握战场主导权。如何才能取得主导权?孙子认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只有信息上的“先知”,才会有行动上的“先机”,占得“先机”才能赢得主动,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还指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虚实篇》),出兵要指向敌方无法施救的绝境,行进于敌人出其不意的地方;“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强调进攻要让对方来不及还击、要让敌人预料不到自己的进攻方向和意图;“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获得主动权的重要方法是避实击虚。归根结底,用兵就是要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使敌方丧失主动权。无论是政治角力、军事冲突、经济比拼、体育竞技,还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一个争取主动权的问题。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初涉竞争,由于经验不足,把握不住主动权,因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于取得主动,遭遇暂时困难也不足为奇。借鉴孙子提出的获得竞争主动权的思想,有益于大学生提升竞争智慧,争取和获得竞争的主动权。

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竞争的特点,树立“绝对竞争往往两败俱伤,合作竞争才能互利共赢”的竞争理念,借鉴孙子提出的获得竞争主动权的思想,为了生存,不怕竞争;直面现实,正视竞争;积极进取,敢于竞争;灵活机智,善于竞争;要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

四、探究《孙子兵法》的教化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前经济市场化、思想多元化和社会管理法制化的形势下,倡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中国传统教化思想及其方式的有益资源,合理借鉴古代教化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汲取其中的合理因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公正”的发展权利,而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一)树立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以人民为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西汉贾谊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新书·大政上》)“民本”思想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既顺应了民意,又约束了政治权力,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西方兵学名著《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主张靠暴力,如残酷杀戮、尸横遍野等残暴行径压制对手,以使其臣服,这显然缺乏深厚的民本思想。而孙子主张崇谋尚智,以智取胜,强调避免或减少在战场上相互厮杀造成的人员损失,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用兵境界,“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谋攻篇》)。孙子提出的以谋制胜、不战而胜思想,不仅仅是强调将帅决策和谋略运用要高明,更体现了“唯民是保”“安国全军”的民本精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孙子的军事思想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要求对敌国军民的生命和财产也要尊重和保护,关注着敌方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孙子强调:“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谋攻篇》)这种用兵求“全”的理念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怀,是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军事伦理之光。

孙子的民本思想运用于人际交往,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益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运用于国家治理,为民而谋的思想自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的拥护,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运用于军事领域,安国全军的谋略可以减少或避免战争和军事冲突,有益于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因此,深入挖掘《孙子兵法》中的民本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民本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本观。

(二)修道保法的德政法治精神

一是主孰有道的德治精神。《军形篇》中提出“修道而保法”,提倡对道的追求和宣传。孙子非常重视“道”,被列为“五事七计”之首。他提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始计篇》)君主“施德政、行仁义”关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保证。要达到“安国全军之道”,必须要“上兵伐谋”,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以道为先的高明战略。因此,道和仁既是《孙子兵法》的道德出发点,也是其最终归宿。中华民族历来有“尚德”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最突出贡献之一”[2]。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思想熏陶使之内化于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人格修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基本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是赏罚分明的法治精神。孙子初见吴王阖闾就提出:“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为严明军纪,甚至当场斩杀吴王爱姬,目的就是要令行禁止。在《行军篇》中孙子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郭化若认为:“这‘文’就是怀柔和重赏,使士卒亲附;这‘武’就是强迫和严刑,使士卒畏服。”[3]治理军队要靠文武两手,要严爱交加、恩威并施。一方面,将帅要“亲附”士卒,善待属下,激励士气,使之精神振奋,保持昂扬的斗志;另一方面,要严肃军纪、严明赏罚,做到军令如山,令则行、禁则止,保持整饬而避免混乱。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厚爱“得众”,依法“治众”,才能达到“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军争篇》)的目的。正所谓“赏之以众情所喜,罚之于众情所恶”“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 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做到奖惩得当、赏罚分明,对于犯错的学生要提出中肯的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懂得处罚“对事不对人”,这样既教育了本人,又对其他人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培育有知识品位的大学生,这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即知识教育层次的目标[4]。在校大学生除了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价值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影响和波及其他众多的学科领域。它“文武相济”的管理方法和“德政法治”的思想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丰富思想文化资源。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孙子兵法》作为“兵学圣典”,充满了兵家的哲学智慧,它所揭示的“以道论政、以德论人、以利论兵、以变论战”的战争指导理论适用于军事领域,对当今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它所蕴含的传统仁义道德思想、务实创新的价值取向,修道保法的德政法治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许多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孙子兵法》的普及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DB/OL].[2014-09-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郭化若.孙子兵法今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王飞.大学教师:学生知识品位与公民人格的建构者[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竞争
《孙子兵法》组歌
孙子壵
感谢竞争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