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与创生:海南省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成效与思考

2018-02-25 08:40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陈茜伊
新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卓越教师教学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陈茜伊

2012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新形势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是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体现在教师资源、更甚是优质教师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因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并推动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与创生,成为了解决其问题的关键途径。名师工作室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师教育的新模式,是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地方性经验、创新我国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有益尝试。它通过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名师”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辐射效应,旨在组建形成优秀教师的群体,克服单兵作战的劣势,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以达到优质资源共享与交流的功用,从而带动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以海南省截至2017年12月底建成的25间卓越小学名师工作室为研究对象,对其共享优质教师资源的举措及成效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解决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提供可鉴经验。

一、确立团队理念,形成教学主张

1.教学主张——文化核心。

教学主张是教学思想的具体化、个性化和学科化,是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提升,是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情感、知识与智慧的“合金”。教学主张从整体上表现了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和教学理想追求的高度。[1]名师工作室教学主张的提炼,凸显了工作室团队基于共同需要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建立起的核心文化概念,是工作室团队全体成员教育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例如,冉茂娟卓越教师工作室“情理语文”的教学主张,至真至诚求卓越,唯情唯理见本真。他们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有“情”的流淌:(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怀、(学生的)情绪;也有“理”的渗透:道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真理、哲理)、学理(学习母语的规律和方法)、文理(作者的思路、语言文字的结构和章法等),“情”与“理”相融,实现感性和理性圆融之境界。“积极英语”是张艳玲小学英语工作室的教学主张。“Active English”囊括了六大教学板块:激活背景知识(Active prior knowledge);培养词汇知识 (Cultivate vocabulary);传授阅读技巧(Teach for comprehensive); 提 高 阅 读 速 度 (Increase reading rate);验证阅读策略(Verify reading strategies);评估学习效果(Evaluate progress)。值得一提的是廖夏婉工作室“童心美术”的教学主张,它抓住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提出“童心美术”就是呵护童心,让爱心滋润童心、品味童趣,让想象自由飞翔、尊重童心,让教育回归人的天性,以一颗童心,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的主张。

从中不难看出,卓越教师工作室教学主张的提炼与概括兼顾了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体现了各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融入了教师的职业情怀。既有对教学学理的研究,也有对教学过程的细分,学理相融,教评互动,个性特色与普遍价值相辅相成,突出了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教师人本主义思想。

2.专题研究——实现途径。

工作室结合其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将教学主张作为中心主题,以片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为立足点,确立了工作室及其各小组的研究专题与方向。

以朱文武卓越教师工作室为例,其教学主张为“博雅语文”,即重在培养学生博学、善思、雅言、善行之意。据此,朱文武工作室确立了“博雅读写”的主题研究,并分为三个专题小组,旨在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读写形式研究,以对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读写要求。第一组:“典型句式”读写结合研究(一、二年级);第二组:“典型段式”读写结合研究(三、四年级);第三组:“篇章与表达”读写结合研究(五、六年级)。再如,陈顺“绿色语文”工作室的研究主题和方向是“绿色语文、绿色课堂”。基于白沙地区的教学实际,依托任务,培养小学生综合语言交际能力,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针对课堂教学中突出的共性问题明确各片区的研究小专题,确定专题研究目标,以片区进行研究再综合形成工作室教学系列研究模块。各片区初步规划的研究分别为:(1)低年级段以“我爱读写绘”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促进学生表达,提升朗读写话的能力;(2)中年段进行“绿色语文、绿色课堂”的课堂模式策略研究;(3)高年级段进行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策略的研究,以提高课堂效率。

可见,专题研究是工作室根据教学主张拟定的具体的研究内容,是教学主张外化之结果,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科主张,同时因地制宜促进地区教育发展。工作室围绕专题开展教学与研究,点面结合,成效颇丰。上述提到的朱文武工作室中年级阶段“典型段式教学”专题,经过研究总结出了转换法、补白法和迁移法三大方法以解决中年级学生的“读写结合”,大大提高了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的效率,为高年级“篇”的训练打好了基础。

二、明确工作目标,完善运行机制

如果说团队理念是工作室开展研训活动的基础与核心,那么制度体系就是团队理念渗透的产物,是研训活动得以正式、规范开展的保证。工作室自成立之初,便制定有实施方案、工作规划、工作计划等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的文本,通过对研训活动的合理计划、安排,注重成员的参与和过程体验,强调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通过集体努力、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达成团队共同愿景。

1.目标明确。

各卓越教师工作室都制订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如由王国健主持的“润雅语文”工作室从引领团队发展、抓好课题研究、发挥带头及其辐射作用、多渠道开展交流、物化研究成果等五个方面,对其工作室的目标进行了高度概括。这表明,卓越教师工作室是一个集团队性、研究性、引领性、多样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学习团队,共同愿景是综合所有成员需求提炼而出的基于个性化的共同目标和前进方向,起到维持工作室机制运行的纽带作用。

2.职责清晰。

根据工作室明确的目标,就能一一对应的划分工作室职责。例如朱咸晟“体验数学”工作室提出了带出优秀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推广教育教学成果、建立工作室网站、完成省市县交办的其他任务的职责。主题明确、权责分明,让工作室的运行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3.规划合理。

通过对工作室成员任务的规划,保证工作室的计划持续推进,以显成效。譬如张艳玲工作室要求成员遵守以下制度:(1)各成员要有自己的个人专业成长规划;(2)每成员每年撰写一篇教学论文、一篇教学案例、一篇教学设计、一份英语试卷和一篇读书心得;(3)成员每年学一本理论专著,以提升教科研能力;(4)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示范课或研究课,上课后做自我反思式的评价,再进行成员间互评,然后由导师点评剖析,最后撰写出教学反思稿;(5)成员应准时参加工作室开展的每一次活动(特殊情况除外),认真参加工作室年度考核;(6)建立成员业务档案,包括:示范课、观摩课、专题讲座、教学论文、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等。工作室规划以3-5年为基准,大格局小切入,既把握了整体发展的大方向,同时又从具体计划言之,使活动有序开展。

三、研训结合,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与创生

小学卓越教师工作室以形式多样的“8+3”模式,规定动作八模块:基地校指导、送教下乡、课题研究、师带徒、工作室网络研修博客建设、承担省市培训项目、面向全省展示交流、工作室文化建设,自选动作三模块:帮扶活动、特色课程开设、省外高端访学,扶持薄弱学校,帮扶教育落后地区,以带活海南教育。

1.以研促行,促进共同发展。

小学卓越教师工作室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各类丰富的模块活动,以工作室主持人及外聘专家的专业引领和区域辐射,在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全体成员的共同发展有其阶段性成效。

以林朝阳工作室、朱文武工作室为代表,各工作室组织开展“我喜欢的一本书”、“同读一本书”等活动,定期进行读书交流与研讨会,以增强文化底蕴、扩充知识广度、拓展教学思路,在经验交流当中博采众长;“打磨示范课”活动,让青年教师在名师优师的指导之下,反复实践、不断反思,在历练当中“磨”出一门好课,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还有课题研究、省外高端访学、实地调研等活动,无不从个人成长角度,给予每个教师以精神洗礼、经验交流、技能提升、思想进步与知识扩充,在行动中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工作室的制度建设把所有成员凝聚成为一个 “学习共同体”。通过师带徒活动,将“师”“徒”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团队中的一组关系链条,而指导专家与片区组长也形成一组关系链条,工作室团队便由关系链为基本单元的众多链条的集合体构成,在规章制度的规范之下分工明确,工作井然有序的持续推进,队风彰显、队纪严明。在此基础之上,各个工作室确立了独特的教学主张与研究主题,通过规定与自主研训活动的推进、特色活动的设置与开展,形成卓越教师工作室的品牌。如张艳玲工作室揭牌仪式上,在部署任务、明确分工之后,设置了学队歌、唱队歌的活动,将《tomorrow will be better》设为工作室团队的队歌,歌中蕴含有成员对工作室的期待——愿工作室如歌名般越来越好,同时也加强了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在实践中集聚了团队向心力与凝聚力。

个人成长是团队成长的基石,只有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团队协作,才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最佳形式。自2015年10月第一批工作室成立以来,截止到2016年12月底,来自王琴玉“幸福语文”工作室的统计数据,其团队成员在此期间开展专题报告或讲座活动85次、公开课89节、参与活动教师达20019人次;据蔡扬山“质朴数学”卓越教师工作室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自其网络研修博客建成以来)访问量50030人次、发表文章3490篇、发表评论1160篇、文章阅读量348599次、文章被评量2421次。以其为例,可以说明卓越教师工作室结合线下研训活动与线上研讨活动,凝聚多方力量、涵盖不同年龄层次、跨越各个市县地区,求同存异、吸纳包容,以研究带动行动,促进了团队整体发展,在这两年时间里收获颇丰、成效卓著。

2.以“富”济“贫”,推动精准帮扶。

工作室的提出,首先是力求通过优秀教师的辐射以带动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提升整体的师资质量水平。但不仅从个体发展而言它是名师优师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且从团队来看它是集合了全省的优质师资力量的名师工作室对于省内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点对点、区域对区域的诊断与帮扶,这是以 “富”济“贫”的双重含义。卓越教师工作室正是基于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扶贫攻坚“精准扶贫”方略的推进,着眼于海南省拥有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5个国家级贫困县(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现状,积极贯彻“教育为本”、“扶贫先扶智”的精神,落实以教育扶贫带动脱贫,通过基地校指导、送教下乡、定点帮扶活动等,整合教师资源,找准其与精准扶贫的契合点,瞄准协作共赢的利益共同点,[2]在契合了我国经济社会背景之下,迎合了省份本土需求之上,充分实现了工作室成员的个人专业发展和团体共同成长,同时推动了贫困地区教育的进步,调动了工作室成员与对口学校的积极性,形成了“互惠双赢”、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廖夏婉卓越教师工作室以海南省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传统民俗、建筑、自然风光等文化特色作为其美术学科新课程开发的重要课题——《海南美术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并开展“走进海南军坡节”等小专题研究,开始尝试课题实验活动。他们通过专业阅读、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深入探究、课堂实践、专题研讨等活动,尝试从水墨、刻纸、手工、版画、衍纸、沥粉、线描、水粉、素描及书法等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美术学习和创作,对海南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美术作品,其成果通过在海南省海口市滨江第九小学的题为《童画海南——走近海南军坡节》的特色校本课程作品展来呈现,收获颇多。同时在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接触与揣摩后,通过特色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将独特的黎族黎锦文化与苗族蜡染技艺与美术学科紧密结合,在课堂中不仅陶冶了学生的内涵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且传授了有关黎、苗族的相关知识,挖掘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显示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的包容性。

陈凤云工作室成员在两年间分赴琼海、定安等12个市县共24所学校送教下乡,其中就包括了临高、白沙、保亭三个国家贫困县。他们围绕了其“灵动数学”的教学主张,送去示范课、专家讲座和工作室的科研成果,受益教师达2000余人。为了让各个学校更好地打造灵动课堂,工作室还汇聚社会力量,携手洋浦德隆实业有限公司,无偿为这些学校捐赠教具、学具、书柜、桌椅等物资共计10万余元。工作室在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研成果的同时,也为一些贫困地区与偏远山区的教师和孩子们献上了工作室的一份爱心,凝聚了智慧与爱的结晶。

3.以点带面,实现全省辐射。

小学卓越教师工作室的创建,从小视角入手,是企图以专题研究为导向开展各种研训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与实践中解决小学课堂教学问题、提升骨干教师教研训能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引领全省教师专业成长;从大格局言之,实质上是希望能通过工作室在海南省建设出一批精英师资,形成名师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海南省教育发展。

冉茂娟工作室成员在其成立不到两年时间里,近十篇论文(或文章)、十余节课例在全国或省市评选中荣获奖项、15人次荣获各级各类教师指导奖、各成员也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其中2016年3月凌秀荣老师的课例《古诗两首——春雨》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称号;2016年6月,黄亚香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自主识字,联想说话》课例在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语文整体改革”第三届青岛年会教学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因此,工作室各项活动的开展对于辐射成员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可谓是成效显著,从例证之中也可见一斑了。不仅如此,上述所提陈凤云工作室通过送教下乡等活动覆盖了12个市县,综合全省25间小学卓越教师工作室,活动范围几乎辐射了全海南省各地区(除三沙市外),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小学卓越教师工作室以其共同目标为原点,各工作室以教学主张为核心结合学科建立起一个由点到面、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立体化的工作室理念构架,通过主张敲定,科研探索,再到成果推广,以研促行、以“富”济“贫”、以点带面,促使海南师资队伍建设新发展,共享海南优质教育资源新成果,推动海南教育开创新局面。

注:文章中所有有关工作室的例证与数据均来自于2015-2016年海南省小学卓越教师工作室年刊。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作为 走向卓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