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育“扶研”能力基本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8-02-25 08:40海南省保亭县教育研训中心蓝海华黄程献
新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研训教研员县域

□海南省保亭县教育研训中心 蓝海华 黄程献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保亭县”)地处海南岛中南部,毗邻三亚,是国家级贫困县。因地理位置及经济文化底蕴等原因,其教育质量不高,常年徘徊全省中下水平。为提高县域教育质量,保亭县于2011年底整合原县教师进修学校、电教站、中小学教研室,成立了县级研训机构,主要职能是:全县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科研、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中小学(含幼儿园)师资培训等。为解决多年来的教学教研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县研训机构在前五年蹲点教研的基础上,力求经过精准“扶研”方式,达到根治问题,提升质量的目的。为了做好“扶研”工作,县研训机构做了县域“扶研”能力基本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县域“扶研”可行性分析

1.县、乡两级教研员基本情况。

(1)县级教研员。保亭县教育研训中心成立之初就配足配齐各学科县级教研员,并在成立以来经过不断的筛选和更换,目前县级共有各学科教研员20名 (男8名,女12名),平均年龄约44岁,本科学历占79%,均具备中级以上职称。荣誉方面:获得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教科研骨干1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课堂评比方面:有5人获全国性课堂评比一、二等奖。科研方面:有一个课题获省级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一个课题获得省级“良好”等级;中心教研员所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类文章发表于《中国教师报》、《海南日报》、《新课程》、《新教育》等报刊杂志。

(2)乡镇教研员。乡镇教研员队伍于2012年组建,共有45名,由各乡镇中心学校遴选优秀的语文、数学教师兼职;2013年初,又增加了10名“综合教研员”。目前,这支55人的乡镇教研员平均年龄约40岁,本科学历占82%以上。

2.县、乡两级教研员“扶研”经历。

保亭县于2012年3月始推广“保亭县义务教育‘高效课堂’基本范式”,并由县级研训机构承担推广任务。五年来,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县级教研员协同乡级教研员做了大量的教研及培训工作,其中,县级教研员“蹲点教研”、乡级教研员全力配合的工作方式贯穿整个研训工作,而“蹲点教研”是最早的“扶研”方式。从时间上划分,这样的“扶研”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撒网式”阶段。2012年初,为整体推进县域“高效课堂”范式,县研训机构将全县25所中小学分成六个片区,全覆盖,无遗漏对全县各校教研进行“蹲点”调查、诊断、指导。此阶段发现县域教研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教研管理严重缺失,教师缺乏教研概念,全县教研处于“真空”地带。二是“阵地式”阶段。2013年下半年,县研训中心在前阶段蹲点教研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县域内相对薄弱的五所学校列为重点蹲点学校,各学科教研员定期或不定期进驻学校调研、诊断与指导。通过“蹲点”发现,此五所学校普遍突出的问题是:学校教研是为应付上级检查,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实效。三是“一对一”阶段。2016年下半年起,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采取一位教研员负责一所学校的蹲点方式,对学校教研进行深入调研和指导。此阶段聚焦三个教研瓶颈问题:课堂教学还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状况、科组活动有量无质、教研常规粗放管理。

从三个阶段的“扶研”效果来看,虽然这样的“扶研”还处在重“发现问题”,轻“解决问题”阶段,但县、乡两级教研员却能从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扶研”的能力和水平。

3.一线教师对教研员的工作态度满意高。

作为一支专业引领队伍,教研员对县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问卷调查显示:①“您认为学科教研员组织的教研活动对您的专业发展有帮助吗②”有高达91.5%的老师选择“很有帮助”;③“您认为目前开展的教研活动形式中最有效有哪些?”,选择 “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的比例占83.5%,“集体备课”占 70.6%,“专题培训讲座”占58.6%。而在“学校及教师对教研员的工作态度满意度”问卷中,非常满意占80.8%,比较满意占15.3%,不满意仅占4.9%。在座谈中,一线教师表示,教研员能真正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组织的各类研训活动具有实效性,教师积极参加有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

这为县域“扶研”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二、县域“扶研”的必要性调查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保亭县县域“扶研”的必要性,县研训机构组织了相关的调研活动,调研的主要内容有:一线教师的发展需求;学校校本教研的管理需求;教研员自身专业化发展需求。调研主要方式有:问卷调查、座谈会、参与式考察(参与教研员组织的活动、指导学校活动)等。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77份;召开5场座谈会,参与人员有校长、学校中层领导、一线教师以及部分教研员;考察教研活动15次。通过考察及数据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一线教师的发展需求。

在调查问卷中,“您希望学科教研员组织的研训活动能帮助您解决哪些主要问题?”中,选择“学科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比例最高,占80.9%;其次“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问题”占79.64%;“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高”占50.7%;“学科专业知识更新”占50.7%。而在实际中,教研员采用的指导方式多是“听课评课后依据经验给予教法学法指导”和“参与并指导学校科组教研活动”等。但是,教师更期待教研员“作为合作伙伴一起备课、听课再改进”、“组织专家对教学问题多方会诊”等。这说明:教师需要教研员突破经验的局限,站在更专业的角度和一线教师共同面对教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研员深入教师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扶研”,以满足一线教师的发展需要。

2.学校校本教研的管理需求。

相关问卷中显示:① “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由谁提出?”有82.4%的教师选择“校长、教研主任或学科教研组长”,仅有15.1%教师选择选择 “科组内教师研讨决定”。②“学校有固定的教研制度吗?”选择“没有或不清楚”的占58.8%;③认为学校缺乏教研评价机制的占57.3%;认为校本教研制度未能起到约束、引导和激励的作用的占57.3%。④ “学校有专门的校本教研经费吗?”,74.7%教师选择“没有”或“不清楚”。在座谈访谈中还发现:不少学校存在“一有二无”现象,即“有计划,无安排,无落实”;或是有制度,但没形成保障机制。教研活动无准备、无主题、无主发言人、无记录,教研组活动主要是上传下达,布置工作;“参加不参加”、“准备与不准备”以及“做与不做”均不会影响学校对科组对教师的评价。

从问卷调查及座谈中反映出县域各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管理粗放,缺乏教研机制,导致教师随意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状态,须加强校本教研管理,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3.教研员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调查显示,教研员最关注的知识与能力分别是: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分析、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课标与教材教法的研究等。最急需的知识与能力是:课堂观察与分析、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教学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等。座谈会上,一些教研员认为:有效的研修活动取决于教研员的精心策划和组织,组织教研活动就像老师上课,即使有好的教研内容,但如果不注重教研的技巧,组织不到位,效果也不明显。另外,有部分教研员最关注的是:在日常研修活动中,常常需要对一些现象和行为给出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作为研修评价指标,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教师依据事实分析、判断和自我反思,从而实现教学行为的改进。这些“最急需”和“最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研员工作重心的转移:从“组织活动”到“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与县域课改的导向是一致的。从教研员自身的需求来看,除了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外,“扶研”方式也是有助于解决这些“急需”和“关注”问题的途径。

三、县域“扶研”策略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要做好“扶研”工作,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县域层面。

(1)拓宽教研新思路,拓展教研方式。①在教师喜闻乐见的“送教下乡”活动中做好“送培”、“观摩”、“集体备课”。如,尽可能让在县统考排位前几名的老师送示范课、研讨课,共同寻找、发现、提炼他们“聚焦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诀窍”,从而达到引领、推广的作用。②利用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进行导学案撰写或教学设计、说课、试卷命制评选。③开展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小课题研究培训,激发、鼓励教师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④帮助教师及时诊断阶段性教学,做好县、校、年级、学科成绩分析。

(2)积极探索新教研模式。如,针对学校的校本教研形式单一、主题不明确、同学科教师少等诸多原因,各学科教研员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学科教研的“新模式”,以解决乡镇学校因“同学科教师少”而难于开展“校本教研”的难题。此外,除了集中教研、联片教研、校际教研外,学科内要促成校际间的“师带徒”教研模式,突破传统校内难于做到的“老带新”、“新带老”或同学科教师少而没法进行“集体备课”的局面。

(3)立足“帮扶、指导”做实蹲点教研。蹲点目标要明确,任务需具体,做到月月有收获。如,为了方便学校更准确掌握或了解教师上课的现状,教研员要组织校教导处或教研室的成员一起参与听评课;在常规检查中,要跟踪、跟进帮助学校规范常规、落实常规,确保科组活动“四有”顺利有效开展,使集体备课受益最大化。

2.在学校层面。

(1)加强校本教研管理。如要求学校做到:学科活动主题鲜明,针对性要强;集体备课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校、科组教研活动计划可操作性强,且重视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制定常规检查管理细则,让每一个老师自觉参与、互相督促,使校本教研活动人人都获得实际性的发展。

(2)建立推门听课制度。学校领导要经常推门听课,以此带动全校教师知道 “名师在我身旁”、“榜样的力量”、“三人行必有我师”,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与深入。降低或杜绝“随意课堂”的发生率,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规范教师上课行为,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低”枯燥沉闷的低效状况。

(3)把“师生竞赛”纳入校教研工作中。建立“年年、人人上示范课或公开课”制,实现以赛促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4)加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与多媒体使用管理。促使老师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或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使各项向本活动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研训教研员县域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