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再工作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邢台市区为例

2018-02-25 16:07曹雅萍席明静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知识型低龄积极情绪

曹雅萍,席明静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近年来,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人口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劳动力资源日渐萎缩,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的政策倡导,重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我国政府亦开始重视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多地出台鼓励老年人再工作的政策,鼓励那些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的老年人发挥其优势从事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

关于知识型低龄老年人,结合国情,将其界定为“具有一定学历、技术职称的60-69岁男性和55-69岁女性的老年人”。具备这些要素的老年人,他们一般聚集在高智力密集性行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工作技能,是各行业和部门的的业务骨干。因此加大对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可以减轻社会负担,又可以缓解目前高素质人才缺乏的现状,对社会发展有较大的价值。

“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再工作”意为知识型低龄老年人退休后继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从中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目前国内针对知识型低龄老年人这一群体再工作状况的研究较少,对老年人的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等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也较少。本文以邢台市为例,针对已再工作的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展开调查,探究该群体的再工作心理状况(如工作动机、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等),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市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建议,为该地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数据与方法

1.对象基本状况

以邢台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附属医院的“已再工作的具有中专学历、中级职称以上的低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发放自编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其中男性53名,女性48名;拥有中专学历的16名,大专学历者44名,本科以上学历42名;中级职称的57名,副高级职称34名,正高级职称13名。

2.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再工作心理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编题目,包含个人基本状况及再工作状况(如再工作意愿、动机等)等15道题目;第二部分为Cammann,Fichman,Jenkins和Klesh(1979)编制的《工作满意度量表》,采用单一维度共3个问题,6点评分,Cronbach’s alpha为0.752。第三部分采用Watson (1988)编制的《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对老年群体的工作情绪进行调查,共20个情绪词组,两个维度:10个积极情绪词、10个消极情绪词,量表采用5点评分,两维度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96、0.896。

3.方法

采用 SPSS 19.0系统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二、数据结果

1.家庭状况

受调查的已再工作的知识型低龄老年人(以下简称“老年工作者”)中,99%有配偶,丧偶的占1%;45.5%的老年人拥有1个孩子,46.5%拥有2个孩子,拥有3个以上孩子的占7.9%。

居住状况上,54.5%的老年工作者生活中和配偶居住,和配偶子女共同居住的占38.6%,只有4%的老年工作者是独居状况,属于其他居住情况的占3%。

经济状况上,8.9%的老年工作者认为家里经济状况“非常宽裕”,70.3%的老年工作者表示家里日常开销“有剩余”,15.8%的老年工作者认为钱“刚好够”,认为家里开销“稍紧”的老年人仅占总数的5%。

2.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自评状况

让老年工作者对自身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状况进行评定,每题目有“很不好、不好、一般、比较好、非常好”5个选项。结果显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比较好”的老年工作者占57.4%,“非常好”的占12.9%;认为自己心理状态“比较好”的占63.4%,“非常好”的占17.8%;另外,人际交往状况上,认为与同龄人相比,自身交往状况“比较好”的占33.7%,“非常好”的占12.9%。可见多数老年工作者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人际交往状况较好。

3.再工作意愿与再工作动机

被调查的老年工作者中“非常愿意”继续再工作的占24.8%,“愿意”再工作的占56.4%,“不太愿意”再工作的占14.9%,“非常不愿意”继续工作的占4%。

在“再工作原因”这一多选题上,“充实生活”(占27.6%)这一原因成为老年人再工作原因的首选,其次17.8%人选择了“增加收入”,16.8%选择“实现自己价值”。“原单位需要”、“对工作喜爱”“保持信息的获得”这三选项分别占总比的9.7%、10.2%、3.2%。

4.再工作岗位与退休前工作的差异、工作压力

与退休前的工作内容相比,54.5%的老年工作者表示“现工作与退休前工作内容基本一致”;18.8%的老年人认为“现工作与退休前工作内容有关”;表示“工作内容完全不同”的老年工作者占总比的26.7%。

在工作难度上,与退休前的工作相比,认为“工作难度较大”的占13.9%,“工作难度一般”的占57.4%、“工作难度较小”的占28.7%。

上级重视程度上,6.9%的老年工作者认为上级“非常重视”自己的工作,53.5%的老年工作者觉得上级“较重视”,38.6%的老年工作者认为上级重视程度“一般”,认为上级“不重视”的仅占1%。

在工作压力上,选择“工作无压力感”的占38.6%,选择“工作压力较小”的占46.5%,选择“工作压力较大”的仅占14.9%。

5.工作情绪状况、工作满意度

让老年工作者根据“工作时的情绪感受”对积极情绪词、消息情绪词进行5点评分,结果显示,平均分得分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积极情绪词“专心的”(3.70)、“热情的”(3.58)、“感兴趣的”(3.49)、“精神活力高的”(3.45)、“有活力的”(3.34) “劲头十足的”(3.27)。积极情绪词的整体平均分为3.2分。消极情绪词诸如“紧张的(1.18)”、“敌意的(1.18)” 、“害怕的(1.28)”“心神不宁的 (1.57)、“心烦的(1.77)”等得分均在2分以下, 消极情绪词的整体平均分为1.5分。可见老年工作者在工作中能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较少。

工作满意度量表采用6点评分,数据显示,三项题目“我对我的工作满意”、“我喜欢我的工作”、“我喜欢在这里工作”的平均分分别为4.71、4.91、4.61,分值较高,表明被调查的老年人整体上喜欢目前的工作,对现有工作比较满意。

三、综合分析

1.多数再工作的知识型低龄老年人身心健康自评状况良好

绝大多数被调查的知识型低龄老年工作者有配偶,且多与家人居住在一起,拥有家庭支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自评状况良好,人际交往状况也好于同辈。

老年人再工作与身心健康状况之间实则是双向影响的。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再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身心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更倾向选择再工作(萧振禹,1996钱鑫,2006;江维,2013)。而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理论,退休后的老年人因再工作的缘故,与周围环境可产生更积极的交流,这使得老年人持续保持与社会的积极连接,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2.“充实生活”是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再工作的首要工作动机

多数被调查的知识型低龄老年人愿意继续再工作,退休后选择再工作这一行为与内心意愿相一致,出于家庭经济等原因而被迫选择再工作的老人较少。调查表明,“充实生活”“增加收入”“实现自我价值”是知识型低龄老年人的主要工作动机,其中“充实自我”在工作动机中位居首位。这一结果与学者王红漫的调查结果相似,她对北京大学离退休教职人员及其家属这一知识型群体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再工作的主要工作目的是为了充实自我(79.2%),其次是获得个人经济补偿。学者战捷早期在一项调查中指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增加收入作为再就业主要动机的可能性越小,发挥特长、精神寄托为主要动机的可能性越大。究其原因,这部分老年人退休后,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袁缉辉认为,这一角色转型是从“紧张、繁忙、有规律工作的竞争型社会角色转为松散、消闲、无秩序的生活休息型社会角色”,这种转变是一种衰退型转变。老年人需要通过再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充实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以缓解因退休产生的丧失感、无用感、空虚感,因而“充实生活”这类内在动机对于这部分老年群体格外重要。与此同时,城市内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多有退休金,原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或许可解释为何“增加收入”并不构成其首要的再工作原因,当然,因退休金远低于退休前收入等原因,老年人还是需要通过工作获取收入来补贴生活的,增加收入也是较为重要的。

3.知识型低龄老年人的工作相对轻松,工作压力较小

多数被调查的知识型低龄老年工作者体会到的工作压力较小,这或许与“现工作与退休前的工作内容相关”、“工作难度较小”、“上级较为重视”有一定关联。在熟悉的工作领域中,老年人会相对顺利、熟练的完成工作,对工作的控制感强,加之可获取一定的组织支持,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自然会小一些。从另一视角来看,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型低龄老年人择业的倾向性,即愿意从事与自己知识经验、专业技能相关的熟悉的工作。分析其原因,在不熟悉的工作领域,老年人需要一个适应期,老年人的学习、吸收新事物的能力有所降低,适应新环境的速度有所减缓,新工作所带来的适应困难容易引发其挫败感和失落感,而在熟悉的工作上,老年人能发挥所长,延续自己的职业价值,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发展。

此外,一些数据资料表明,很多老年人想要有薪酬的工作,但是同时他们想要工作的少一些,轻松一些,有意义一些,即似乎处于一种半退休的状态,而非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中(Phyllis Moen,2007),他们通常想继续工作,但是希望从事的是灵活度高的、工作时长少的工作(Hedge,Borman&Lammlein,2006)。可见熟悉的、压力小、灵活度高、时长少的工作符合多数老年人对工作的期望与诉求,这样的诉求对于我们如何有效配置老年人的工作有较大意义。

4.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工作时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工作满意度较高

数据显示,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工作时可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对工作较有兴趣,工作时劲头较足,比较喜欢、满意目前的工作。一些调查也显示,多数在业老年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战捷,2003;王红漫,2001),认为工作富有乐趣(Johnson,2009),很享受工作 (McNamara,2006)。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相比中青年人,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工作经验丰富,处事老练稳重,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其二,知识型低龄老年人对工作所带来的外在报酬、晋升、领导褒奖等期许降低,选择再工作并非迫于家庭经济压力和社会责任,更多是为了满足充实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要。小川全夫、桂世勋曾在一项中日比较研究中指出,40岁以上的中年人会更重视工作所带来的收入、职称技能等,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重视工作中的乐趣,觉得工作很快乐,可以带来生活的意义,增进自己的健康。其三,知识型低龄老年人作为长者,一般多会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尊重、同事的敬重,加上单位在管理上也会给予一些“照顾”,工作环境比较宽松。以上这些都会使老年人在工作中产生一些正向情绪,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

四、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知识型低龄老年群体是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继续工作的,且对工作抱有积极态度,工作状态较好,开发利用好这部分老年资源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如何继续开发利用好这部分老年资源,笔者有如下建议:

1.创建良性的社会舆论氛围

目前社会上仍有关于老年人的负面言论,要打破人们在深层意识上关于老年人再工作的偏颇认识,更新理念,创建有利于老年人再工作的社会舆论氛围。其一,打破“包袱”论,认识到老年人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可开发的资本,尤其知识型低龄老年人所具有的价值是其他群体不可替代的。其二,打破“抢饭碗”论,认识到老年人再工作不等于强占青年人岗位。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就业的增加不会挤出青年人就业,相反高年龄段人口就业的增加会提高而非抑制青年人就业 (张川川,2014),而且青年员工与老年员工相混合的模式更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Takeuchi,2007)。因而,应在老年人自愿的基础上鼓励老年人再工作,支持老年人多种渠道参与社会。

2.多渠道提供政策激励

其一,政府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可积极与大中专院校等单位的退休办、当地老年大学、街道办等单位协作,共同做好知识型老年人才资料的调查汇总工作,建立知识型老年人才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立老年人才供求电子信息库。定期举办老年人专场招聘会,依据老年人的需求和能力,将老年人推荐给适合的企业,对于继续聘用老年人的企业,政府可以出资给予适当的岗位补贴。

其二,知识型低龄老年人通常具有人脉广、专业能力过硬、工作经验丰富、办事沉稳的特点,且其经济基础也较好,这对于其创业都是有利因素。对于那些有意向自主创业的老年人,政府可以设置老年人创业基金和老年人贷款优惠政策,为老年人创业提供帮助。

其三,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完善本单位的延聘返聘政策,使以知识型为主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完善这部分老年人才的考核制度、工资制度、激励制度等。鼓励单位建立返聘人才的专项资金,对中高级职称的老年工作者提供科研项目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做科研;聘用承担重点学科建设的中高级职称教师为青年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授课、教研,保证重点学科的良性发展。

3.实行弹性管理

用人单位的管理者应充分考虑知识型低龄老年群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工作进行再设计,使现有岗位更能发挥知识型老年人的经验专长,令工作时间更为灵活、工作环境更加舒适,以提高该群体的工作兴趣,从而提高其工作参与的积极性。

工作中,管理者要实行弹性管理,减少刚性要求,给予老年工作者更多的自由度,如允许其远程办公,让他们在家处理公务。要及时倾听他们的需求,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与认可,以提升其积极情绪及其工作满意度,最终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猜你喜欢
知识型低龄积极情绪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研究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知识型企业创新激励体系研究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