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 全盘考虑
——关于不同版本教材中“运算率”的研究与思考

2018-02-26 08:58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小陆小学530113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期
关键词:交换律乘法习题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小陆小学(530113)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根本凭据,那么怎样吃透教材呢?本文以简算教学中的“运算律”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版本教材差异”和“中小学课材衔接”两个层面研究探讨。

一、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内容的设计异同

【常规案例】

1.导入:理解成语“朝三暮四”。

2.探究新知。

(1)观察等式“3+4=4+3”,探究加法交换律。

(2)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尝试研究乘法交换律。

3.课堂小结。

整个过程连贯流畅,学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我发现上午3个、下午4个与上午4个、下午3个,猴子一天的食物供应量根本没变。”“乘法和加法如出一辙。”细细思考,尽管教师整合了加法与乘法交换律,但实际教学中两者仍有先后、主次和详略之分,这种整合归并只是“焊接”,“接口”处的痕迹非常明显。从学生的表现也可看出,学生只看到二者在格式上的形似,而未领悟到它们在算理上的神似。这样的设计只是隔靴搔痒,鉴于此,笔者再次从教材版本着手探究。

笔者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关于“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对比,发现:两个版本教材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运算律”编入了四年级,知识点囊括了著名的“五大定律”及其应用,内容紧凑;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的出场顺序不同,人教版教材是先加法后乘法,北师大版教材是先乘法后加法再乘法,交错推进。笔者认为,先学加法运算律才符合知识构建规律,这样能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缓解学生的压力。根据这两个版本教材的异同,笔者尝试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为1个课时。

二、科学改进,逐步完善

调整之后,不以运算符号为区分,而是依据格式上的共同点来展开教学,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算律的内部运作原理,也可以摒除知识点密集扎堆的弊端。

【重设案例】

师:回顾一下,我们学过几种运算?

生1:加、减、乘、除。

师:今天老师碰到一个奇怪的式子“a★b=b★a”,大家仔细思考,★可能是什么运算符号?

生2:+、-、×、÷,都有可能。

师:★究竟是什么符号?★不可能是什么符号?

当讨论到★可能是“+”或“×”时,学生联想到了交换律;讨论到可能是“-”或“÷”时,学生通过举例排除了这两种情况。这说明学生领悟了交换律的原理,并学会运用加法和乘法意义来验证所想。此时,学生会自动模糊加法与乘法的区别,而是牢记其共性特质。

三、基于中、小学教材衔接的思考

【常规案例】

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4.25-1.64+8.75-9.36 (2)0.9+9.9+99.9+999.9

习题(1)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数据的特征,凑整的隐性条件很快被识破,于是得到(4.25+8.75)-(1.64+9.36)。教师追问学生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学生纷纷回答:“在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运用加法结合律”。

习题(2)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征,尾数均为9的规律被识破,9与1能凑整,设法“借1”。于是得到(0.9+0.1)+(9.9+0.1)+(99.9+0.1)+(999.9+0.1)-0.4。答题完毕,教师追问减去0.4的理由,学生受到习题(1)的启发,回答:“借‘1’就要还‘1’,一共借了 4 个 0.1,最后自然要还0.4。”

乍一看,上述例题教学似乎没问题,但深究之下,不足之处暴露无遗。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访谈发现,学生对于为何这样计算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根据数字的表面特征和自己的经验做出应急决策。可是简算教学不能止步于照搬照套,还要挖掘简算的本质。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小学阶段重在基本技法的训练,初中阶段重在对算理灵活应用。研读初中教材中简算教程不难得知,简算的算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相反数先加凑零;和为整数先加;分母相同的分式先加;能凑整时先行移项加括号。

然而,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求同”的模式不尽相同,“存异”的原则也不会完全一样,不可一概而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举一反三,不断摸索。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定位该知识在整体构架中的支点,通过求同存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交换律乘法习题
算乘法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