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以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毫米的认识”为例

2018-02-26 08:58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中心校542513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期
关键词:尺子表象实物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中心校(542513)

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重量、时间等计量单位的概念建立,原则上都属于表象的积淀和存储。然而,在长度单位的教学后,学生在估测物体的大致长度时,仍执着于用尺子测量,直到高年级甚至成年,学生对长度仍缺乏估测的能力。笔者认为,只有建立起反映长度的深刻且清晰的表象,学生才能脱离尺子,做到准确目测和估测。

一、有序活动,加深体会

要想建立起常见的长度单位的表象,必须强化和巩固感知和体验。教师往往创设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加深学生的认知体验。如在“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把1厘米、1分米、1米的表象分别通过手指头宽度、拇指和食指张开的距离(所谓“一拃”)、伸直双臂的长度一一展示出来。至于“毫米”,尽管尺子上标有毫米刻度线,部分学生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较少接触长度为1毫米的物体,他们印象中的1毫米与实际的往往有较大出入。对此,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令学生感知几毫米长的物体,以此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认识1毫米。基于以上构想,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1.观察、寻找:观察尺子上毫米的刻度线,直接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尺子上最小的一格。

2.寻找:找到生活中长或者厚1毫米的物体。这时,学生找到的物体一般都是几毫米的,如一本书的厚度。

3.比较:先让学生用手势比画几毫米的物体,教师再展出1毫米的物体,如卡纸、手机壳、银行卡等,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真切感知1毫米的长度。

4.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先估一估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尺子量一量,最后将实际长度与预估的长度对比,逐渐矫正1毫米的表象。

5.画一画:让学生在不使用尺子的情况下画出指定长度(几毫米)的线段,然后用刻度尺检验结果,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表象。

课上,不必开展所有活动,每个活动也不必单独开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同时开展若干个活动。

二、慎用课件,实物感受

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本课开始时,笔者在屏幕中显示尺子,展现1毫米的长度,自以为这样能节省时间,也便于学生观察。然而,屏幕上显示的1毫米已经是放大了的“1毫米”,对刚接触1毫米的学生而言,教师若对放大的投影现象不加说明,学生很容易犯糊涂,从而建立错误的表象。

笔者认为,用多媒体显示尺子不如借助实物,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寻找、比较,更能产生直观的感触刺激。若要消除投影放大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妨在出示时增加参照物,参照物最好选择学生熟悉的物体。这样,物品和刻度尺出现在同一参考系里,尽管尺子放大了,但由于学生熟知物件原来的样子,转接到尺子上,就不会产生较大偏差。

将实物与尺子进行对照后,教师不妨将1米的实物通过FLASH动画缩短到1分米,再缩短至1厘米,最后是1毫米。动态变化让学生体验到10毫米=1厘米,这样,学生会将已经存储的长度表象与1毫米的长度表象进行转化联系,从表象到表象,减少了由实物到表象的失真度。

三、训练估算,巩固表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估测已经渗透其中。估测是学生基于现有认识而对物体的属性的判断,反过来,估测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认识,从而巩固对物体的表象认知。

在教学时,教师不妨出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如在没有足够长的皮尺的情况下,如何丈量出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多少本数学课本叠加在一起才有你的身高那么高?利用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需要做估测的情况,使学生产生探究动力,真切认识估测的必要性和现实性。通过估测,学生能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表象,进而让1毫米的认知成为本能。

作为教师,不可能将每节课都打磨得无可挑剔,但是却可以从一节课归纳某一类课的通行规则,进而将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推广到一类课中去!从“点”到“面”,从“面”到“体”,学生的知识体系就能逐渐完善。

猜你喜欢
尺子表象实物
以实物为背景的勾股定理问题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表与里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把握四个『三』『尺子』也简单
卷 首
当手绘遇上实物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尺子变身记
透过表象看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