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2018-02-26 23:24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攻击性小学生家长

王 莉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攻击性行为是小学生身上经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通过对农村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个体社会行为的发展规律,获得农村文化背景下小学生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资料,而且对于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社会技能和行为方式乃至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农村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现状

1.攻击行为的表现

农村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由打击报复、争夺物品和空间所引起的,而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攻击性行为相对较少。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朋友圈子,很少有小学生是为朋友出头而发生攻击性行为。

2.攻击方式的特点

农村小学生的攻击形式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攻击的行为有所减少,但是仍占很大比重,这说明农村小学的小学生更倾向于用身体攻击解决问题,缺乏用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技能。低年段的学生由于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发展还有所欠缺,所以他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用身体攻击。

3.攻击行为的终止

农村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时大多是由教师制止和同伴反抗使攻击性行为停止的,自动终止和同伴制止的比例很少。而且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当有同学发生攻击性行为时,低年段的学生倾向于找老师告状,而高段的学生往往无动于衷,甚至存在看戏的心态。

4.攻击行为的类型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敌意性攻击比例也迅速增长。高年段的学生为了获得某些东西,更多采取的是和同学商量,有礼貌地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大都是敌意性攻击。而低年段的学生因为还没有学会一些交流方式,对别人的东西也有更多的占有欲,所以工具性攻击所占的比例多一些。

二、农村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1) 家长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态度。一是压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采取压制的做法,看见孩子打人,就对孩子非打即骂,想用压制的方法来阻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孩子因为对家长的恐惧心理而暂时停止了攻击性行为,但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常常不理解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多次以后就会产生严重的报复行为[1]。二是漠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采取漠视的态度,认为孩子间的打打闹闹很正常,不加理会,漠然置之。殊不知,这样其实在有意无意间强化了孩子的攻击行为,给孩子留下“谁凶谁合算”的印象,间接地滋长了孩子的攻击行为,影响其今后的心理健康成长。

(2) 教养方式不当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一是过分溺爱。目前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使一些孩子养成了骄横自私、霸道任性、以我为中心等坏习惯[2]。二是家长无法满足其需求。有些同学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单亲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满足孩子对物质的需求,以至于孩子在看见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或者别人有的东西而自己没有时,就会发生攻击性行为,去抢别人的东西。这种现象在低年段的孩子身上经常发生,他们只是追求自身的满足,而不会用社会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3) 缺乏对孩子社交技能的训练。由于所在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父母因各种原因都没有受到过较高教育,他们不知道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也不知道该如何用恰当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甚至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也不会辅导。但是很多父母都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孩子通过学习走向外面的世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让他们更多地去重视孩子的学业。他们唯一能为孩子做的就是努力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时刻叮嘱孩子好好学习,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动辄打骂。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除了学习,对孩子品德、社交技能、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其他方面的教育也尤为重要。也正是因为这方面教育的欠缺,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会用更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当看见同学发生攻击性行为时也不知道去阻止,更不知道如何阻止。

2.学校因素

(1) 教师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教师会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切都好,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犯错误时加以偏袒,而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往往是疾言厉色的批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缺乏思想道德教育,即使是上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师在上课时也只是把考试要考的东西给学生画下来让学生背,并没有把品德与社会中需要给学生渗透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和认识,更没有教学生学会主动关心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他人的情感。

(2) 教师自身言行不当。农村小学的教师对自身素质往往没有很高的要求,而对自身的言行举止往往不是很注意,有些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更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骂学生。教师的这些不良行为也为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提供了榜样。

(3) 缺乏充满爱心的班集体。农村小学的学生很少有班级集体的活动,也很少有任务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合作完成的,即使是做黑板报,也是教师给设计,画图是由教师给画的,需要在黑板报上写的资料也是教师给搜集,然后指定两个写字好的同学写上字,大部分同学是没有参与其中的。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关心和爱护,需要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很显然教师未能有意识去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没有让学生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当有冲突发生时,很容易增加其攻击性行为。

3.社会因素

(1) 大众传媒。影视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小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阅读杂志、观看电脑电视上的暴力行为,使小学生习得了各种各样的攻击方式。即使是专门为小学生设计的动画片,也常常带有浓重的暴力色彩,例如称霸宇宙、宣扬战争等,其细节展现也很细致。当前流行的动画片《奥特曼》、《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虽然是宣扬正义等,但也有大量渲染暴力的场面。可以说,影视、游戏、网络中的暴力行为为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提供了样板。

(2) 周围环境。小学生生活周围的社区环境也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在农村,小学生周围村里的人都是打工的农民,他们没有很多讲究,说话粗鲁直接,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小学生自然而然学会了这种交往方式。

4.个体因素

小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同样不可忽视。所谓个体因素就是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自控能力、社交能力、遗传因素、个性等方面的特点。道德发展水平较高、自控能力较强的小学生会主动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且会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有较强社交技能的小学生更能以恰当的方式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而避免发生冲突,小学生先前已有的经验也会影响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三、农村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1.家长应提高教育子女的技巧

(1) 正确认识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正确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在面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既不需要大惊小怪,也不可掉以轻心,而应该在表示理解的同时加以适当的引导[3]。家长在面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不可以一味地压制、漠视,甚至是支持。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才能有效预防并在其发生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应该加强学习,以免不正确的认识给小学生带来误导,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 正确教育孩子,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关爱有度。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只有将多余的精力转移到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有效减少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引导小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兴趣活动,并加以积极地指导和帮助,使其多余的能量得到合理的宣泄。

(3) 注意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家长要注重对小学生交往技能的训练,教会小学生依据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来解决在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常用到的社交策略,如怎样与对方沟通和合作、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等方面的技巧。重要的是要告知小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明白武力并非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方法。

2.教师和学校应加强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引导

(1)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明白德育在教学工作中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作为教师有责任对学生随时随境进行道德教育。德育不是一门课程和某一个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站在别人的利益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理解他人,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4]。虽然这样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有点高,但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思维的方式。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5]。农村小学更不能只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2) 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生最具有模仿性,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对其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教师。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小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小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把班级和学校优秀的学生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3) 建立充满爱心的班集体。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需要充满爱心的班集体为依托,彼此之间互相关心和信任。当学生感觉到被集体所认可和接受时,会自觉地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通过民主的方式,师生共同制定班级的行为规范并由集体监督执行,营造健康正确的舆论和积极向上的班风,从而影响学生品格的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关心孩子,并教孩子学会关心。

3.社会应净化小学生的生活环境

(1) 大众媒体。大众媒体是现今影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并对电视上上映的节目进行严格的审查,特别是小学生经常看的动画片等。当然这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另外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有选择地看节目。

(2) 社区环境。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在农村人们言行举止往往不拘小节,小学生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也受到了影响。为此,我认为应该在农村加大宣传的力度,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也有利于村民素质的提高。

4.小学生自己应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小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努力和帮助下应当努力克服自身暴躁的情绪,积极发展各种兴趣爱好,学会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从各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够同别人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应携起手来,努力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

[1] 李扬.家长对欺负行为的态度及干预方式与儿童欺负行为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 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无锡:江南大学,2008.

[3] 吕妮娜,刘海梅.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J].西安社会科学,2010(2):152-153.

[4] 陈玉焕.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研究现状及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165-167.

[5] 王静.浅谈小学校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J].神州(中旬刊),2013(11):283.

猜你喜欢
攻击性小学生家长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我心中的好家长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家长请吃药Ⅱ
我是小学生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