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孟加拉

2018-02-27 19:02郑培军
旅游 2018年2期
关键词:赛尔孟加拉泰戈尔

郑培军

在孟加拉工作的这几年里,我拍摄的范围基本是在首都达卡、赛尔铺村和第二大城市西莱特范围之内,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一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着一些普通人,甚至最底层的人。我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记录下他们最真实,最朴素的生活情景。

泰戈尔与沐浴在如诗般阳光下的村庄

赛尔铺村的太阳,是在村庄大喇叭传出的一阵阵《古兰经》的吟诵中冉冉升起的。当金色的晨光穿过椰林的缝隙洒落在乡村校园的时候,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便会在古朴的村庄里回荡。我自然是听不懂孟加拉语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孩子们每天在正式上课之前,朗读的是一首由泰戈尔于1906年写的诗歌《我的金色的孟加拉》。在泰戈尔眼里,每当丰收的季节来临时,成熟的稻谷使孟加拉幻化出一片诱人的金色,没有什么能与这眼前的一切相媲美,他为这片古老的土地自豪,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写下许多诗歌和小说,孟加拉国1971年独立后的国歌便采用了这首诗: “我的金色的孟加拉,我的母亲,我爱您。我心里永远歌唱着您的蓝天,您的空气。噢,母亲,我就像笛子永远歌唱着您。在那春天里,芒果林中清香扑鼻,使我心醉,使我神迷。哦,那是多么抒情,在那秋天里,稻谷一片金黄,无比温柔。它长得无比温柔,无比甜美……”

可以这样说,在孟加拉独立之前,没有任何人曾像泰戈尔那样出色地讴歌和描绘过孟加拉。那么泰戈尔的诗句为什么会如此深情动人?其实他原本就是孟加拉人。泰戈尔曾于19世纪90年代在孟加拉的帕布纳县和拉杰沙希市经管家族的田产。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文学性书简和数十篇短篇小说,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用孟加拉语写成,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孟加拉乡间秀美的田园风光,记录下当时的社会生活。

每逢丰收季节来临时,妇女便成为主要劳动力。

这里的黎明不再寂静

轰鸣的机器声打破了寂静的赛尔铺乡村。村里的人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铿锵有力又具有节奏感的声音,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由于库斯亚娜河的地理位置处于恒河三角洲上,是典型的冲积平原结构,十分不利于发电厂基础建设。我们到来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要在河滩上打下几千根24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桩柱,简单地说,最终整个发电厂是建在这些桩柱上的。这浩大的施工场面,川流不息的运输车辆的突然出现,在村民看来都非常新鲜,好奇地围观也就在所难免。

赛尔铺村大概有3000多村民,小镇上虽然也有长途公共汽车,但是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村民不会轻易出行,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好多人自出生后就没有离开过村庄,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赛尔铺村自古以来就是个聚族而居的村落,亲属关系错综复杂,家族观念很强,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和劳作方式都非常简朴又古老。房屋建筑大多是用竹竿做支撑,然后用镀锡薄铁皮围拢搭建而成,只有富裕一些的人家才住得起砖房。室内除了用木板床搭起的床铺以外,再就是一些简易的生活用品,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更谈不上厨房之类的设施。生火做饭都在院子里,炉具是用泥土垒砌而成,燃料是由牛粪掺杂稻壳后,拍成扁圆,再用竹木穿在一起晾干而成,真是既环保又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资源。由于孟加拉国实行生育自由制度,所以每到一个村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孩子众多,而且都比较调皮活泼又喜欢围观,所以我每次去村里都会带一些糖果之类的分发给他们。

传统的劳作方式,让人的思绪似乎回到了那遥远的年代。

尽管在孟加拉离婚和一夫多妻制都是合法的,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男子娶二房妻子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不过在村子里还能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族长仍然过着一夫多妻的生活,他们在村里还有一定的威望和权利,村里有什么事情新族长都要向他们汇报商讨。

贫富悬殊的结婚庆典仪式

婚俗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我们刚进驻施工现场的时候,在赛尔铺小镇上的一个私家宾馆租了一层楼作为办公场所,恰好二层是由当地人经营的专门举办结婚典礼用的宴会大厅,真是天赐良机,这为我了解、拍摄孟加拉婚礼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便利条件。

这个结婚庆典场所位于赛尔铺村镇中心,由于是镇上唯一的一家,所以如果要办婚礼一般都要提前预订,几乎每周都要举行一到两个婚礼。别看礼堂设施简陋,只有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才能来这里办喜宴,一般的村民大多是在自家院落操办。

在孟加拉国,特别是在偏僻的农村,许多女子一般在年满18岁就出嫁了,男子则在完成学业或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之后娶妻。在举行婚礼时,新郎和新娘两家都会张灯结彩。人们会把饰以吉祥的红色为主的彩布的竹子做成大门,安放在婚礼场所的入口处。同时,还会将饰以香蕉树的装饰放在大门两侧,以祝愿一對新人多生孩子。当支持人宣布婚礼开始的那一刻,亲朋好友和来宾会欢呼呐喊并用铃铛等响器摇晃出很大声响。新郎入门时会有人将水轻洒在台阶上,寓意为河神也到此参加新人的婚礼。新娘大多身披一袭红色纱丽,佩戴各种首饰,并戴上面纱;新郎则身穿齐膝长的大衣,戴民族传统小帽,穿翘头皮鞋。仪式一般由神职人员主持。这期间,新人要互换花环,也会有亲朋好友向新娘赠送各种配饰等。婚礼之后,新娘会被迎接回新郎家。以上只是一般人家的结婚仪式,如果是有钱人家,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endprint

走在乡村小路上,去镇里赶早市的妇女。

我曾受孟加拉朋友邀请去达卡参加过两个富家子弟的结婚典礼仪式,那排场非常奢华,气氛也十分优雅惬意。仪式地点当然是达卡最好的酒店了,来宾也都是很有绅士风度的,男士大多穿考究的西装,女士则身披色彩鲜艳的各种高档纱丽,皮肤白净,大大的眼睛,濃妆艳抹,感觉个个都是新娘。婚礼上送给新娘的礼物基本都是价格不菲的镶满珠宝的金银首饰。婚礼过程既隆重热闹又保持着孟加拉传统婚俗文化习俗。但要提醒的是,穆斯林国家戒律很多,一般是不允许陌生人拍照的,特别是不能随便拍戴着面纱的女人。孟加拉现在也有专门拍婚礼的婚庆公司,如果你不是特邀人员,拍摄之前必须要事先征得同意,否则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贵族婚礼上的小伴娘,好奇地观看镶嵌在新娘肚脐上的钻石。

热闹的小镇鱼市

如果没有卖鱼的,那一定不是孟加拉乡村菜市场。

孟加拉国是著名的水泽之乡,河流纵横,盛产淡水鱼,而且村落密集又大多沿河而居。鱼,是孟加拉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物。

从我们的办公大厅窗口放眼望去,马路的对面便是赛尔铺小镇上的鱼市,直线距离大概也就是300米左右。这个鱼市紧挨着库斯亚娜河南岸,平日里看起来并不是十分热闹,可是每逢周五便会看到河面上满载活鱼的大小船只,陆续涌向岸边。渔民们搭起跳板,光着脚丫,挑着一筐筐鲜活的鱼从船上齐聚这里,买鱼的卖鱼的人拥挤在一起,人头攒动,喧闹杂沓,混乱喧闹,大人小孩齐上阵,为的是抢购到质量上乘的活鱼。有的是自己吃,更多的是一些大小鱼贩子来这里批发后再零售。虽然这个小镇鱼市的火爆程度不如每年7月各地举办的“大鱼节”规模大,但也不失民俗特色。

鱼价很便宜,买这样一条大鱼,大概折合人民币50元左右。

孟加拉人大多信封伊斯兰教和印度教,是不吃螃蟹一类的奇形怪状的动物和无鳞鱼的。所以,除了牛羊肉之外,淡水鱼是他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如果仅从看热闹的角度说,这里还是很好玩的。可是要是拍起照片来就有些不便了,因为孟加拉乡村里的人普遍看什么都好奇,有围观的习惯,这一点我早已深有体会。试想,一个外国人在人群里来回走动本来就很显眼,如果再举个大相机,定会把你围个水泄不通。故此,我只好戴个大草帽用手机作为拍摄工具,东躲西藏,找准时机见缝插针,在泛着鱼腥味儿且四处流淌着污水的人群中,小心翼翼地抓拍。

赛尔铺鱼市批发市场,每逢周五热闹非凡。

简陋的茶馆也惬意

行走在孟加拉的乡村小镇上,如果你饿了想找个像样一点的饭店,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村庄轻而易举地找到茶馆。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茶馆倒不如说是孟加拉人的饭馆,这里随时都有一边喝着奶茶,一边吃着烙饼的当地村民。一杯奶茶5塔卡,一张烙饼10塔卡(孟加拉币)折合人民币1.2元左右,还可以不限时间地免费看电视。奶茶一般由红茶加牛奶和糖混兑而成,喝起来味道还是蛮不错的,只是这里的卫生状况不佳,有些茶馆就建在污水横流的垃圾点附近。在我看来,孟加拉贫困群体似乎不怎么正经吃饭,比如经常和我一起外出的一位年轻的当地司机,到了吃饭的时候随便在街边小店买几块饼干一瓶水就当一顿饭,很少见到他吃正餐。我偶尔在这样的茶馆中请他吃上一顿,便会在他感激的目光中看出满足和惬意感。

妇女们排队将采摘好的茶叶原料,装车运往茶叶加工场。

我之前还真不太了解茶叶对于孟加拉人来说有多么重要。都说入乡随俗,为此我专门去了一趟位于东北部的希尔赫特山区拍摄茶园,进而了解到,孟加拉国共有156个茶园,其中有138个茶园位于希尔赫特,这里因而成为全国茶叶种植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富有的地区。孟加拉国的茶与中国茶有着很大的不同,茶叶经过采集后被运至工厂加工,经过数道工序之后,变成深褐色的颗粒,颗粒有大有小,颗粒大的茶喝后会感觉比较清淡,颗粒小的会感觉味道浓厚。孟加拉人冲茶先将一小勺茶放到茶杯里,倒入开水,5分钟后用筛子将颗粒滤出,一杯清茶就备好了。但人们一般不喜欢喝清茶,他们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和糖。对于生活在贫困乡村的老百姓来说,在田地里辛苦劳作之后,能够坐在简易的茶馆中聊聊天,还能看电视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便是他们简单生活中最悠闲自得的享受了。

孩子们每天清晨第一件事情就是跟着老师朗诵《古兰经》。

endprint

猜你喜欢
赛尔孟加拉泰戈尔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流着泪写作的泰戈尔
《赛尔号大电影7》暑期回归 掀国产动画浪潮
孟加拉 难民
龙赛尔,开创莱赛尔家族新局面
如此理解
泥石流
雷伊大战孙悟空
太多的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