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外辅导热』的冷思考

2018-03-02 19:28刘阿涛
师道(人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外辅导辅导机构

刘阿涛

寒假未至,已经听到一些家长在讨论假期孩子报班的话题。可以想象,随着寒假来临,又会有一波“课外辅导热”袭来,不少学生期末考试之后自由自在的假期时光不会很长,等待他们的将是或多或少的课外辅导班。笔者一直关注课外辅导过热的现象,这里有几点思考,不揣浅陋,就教于方家。

首先,中小学课外辅导有不少属于“超前教育”,亦即超过学生所属年龄段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教育。这些年来,社会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打着“启智”教育的口号,扬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诱导家长们把幼儿或小学阶段的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提前学习小学或初中知识,或所谓的“数学思维”(某些培训机构对奥数的另一种叫法)等,刮起一阵不小的课外辅导“热潮”。甚至一些学校也与某些辅导机构合作,制定“小学新生入学必须认识部分汉字”“必须学会简单的数字计算”等苛刻条件,导致很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辅导机构超前学习。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让孩子多学点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或发展一些兴趣特长,确实有助于他们以后人生多元化的发展,但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孩童的成长节奏,让低龄孩童过早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或技能特长的学习,则是另一种情况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揭示出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即“在什么阶段教育孩子做什么事情”的规律。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其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力也有所不同,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不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心理学家格塞尔也认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这就告诫我们,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节奏,要循序渐进,在适当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不可操之过急。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的高低不是由外力决定的,而是由孩子自身能够吸收、消化多少知识决定的,只有顺应他们的身心发展,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果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尚未发展成熟的时候就让他们超前学习一些文化知识,这就像是让幼童一下子挑起几十斤重担,不仅他们思维发展没有达到学习的要求,身体体力也会力不从心,学习效果不如人意可想而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同龄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有更多的话题可以交流,他们畅所欲言,天马行空;他们通过群体性的游戏,可以暂时舒缓学习、生活的压力,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在玩中,他们还能够掌握一些生活、学习的技巧,丰富与同学、朋友的情感,满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习潜能。他们往往会为了解决游戏、生活中遇到的一个问题而认真钻研知识,进而培养出自主学习的兴趣。而课外辅导大多数是在孩子的休息时间开设课程,比如放学之后、周末时间段、寒暑假,这就大大缩短了孩子们自主休闲娱乐的时间。如果我们强制性地让他们到补习班,不给他们时间玩耍、与其他孩子交流,一方面很容易扼杀孩子们玩的天性,导致他们失去少年儿童应有的朝气与活力,生活也会变得寡淡无味,缺少热情与乐趣;另一方面孩子除了面临学校的升学压力之外,还要面临辅导机构的学习压力,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考试负担和课业负担。双重重荷之下,极有可能触发他们的厌学情绪,显然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很多课外辅导机构名义上喜欢宣扬为孩子的学习着想,实质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对这些问题,自然会视而不见。不仅如此,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他们往往急功近利,求快求好。为了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分数,他们一味地向孩子灌输知识和应试技巧,省去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种“用结果代替了思考过程”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孩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可以想见,课外辅导班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内驱力、学习方法等衡量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很少有相应的发展,反而会受到抑制。对孩子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来说,这恐怕是弊大于利。

再则,和学校相比,教育辅导机构的生源往往是不稳定的。为了能够稳定、开拓生源,不让孩子因受到太多约束而退出辅导班,他们大多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作业质量、学习纪律、卫生习惯等要求则相对松散,甚至有些迁就、纵容。这就容易让孩子养成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孩子在校园生活的发展。甚至“课外辅导热”还会造成学校教学秩序的混乱。

在学校,由于班级众多,每个班的学生往往也都不少,教学事务必须协调管理,才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但是出现“课外辅导热”现象之后,学校的教学工作开始出现了紊乱:在一个班级内,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课外辅导,这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接受了课外辅导,已经开始深化拓展训练,而那些没有接受课外辅导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基础知识”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不加快教学进度,接受课外辅导的学生就会觉得课堂学习兴味索然,提不起劲;如果加快教学进度,就会忽略没有接受课外辅导的学生;如果要两面兼顾,就要另外抽出时间给没有报课外班的孩子补习、提升,使其赶上其他学生。“一份任务两重功夫”,这就严重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更导致整个班级正常的教学节奏被打乱,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教学管理成本大大提高。

那么,如何破解“课外辅导热”带来的诸多难题呢?首先,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限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虚假宣传、随意招生”等行为,对非法辅导机构实施法律制裁,遏制不良之风在社会上的蔓延,还教育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其次,学校,要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科学看待孩子的教育,尽量少设招生门槛,不与辅导机构合作,不为辅导机构站台,不给他们的招生提供便利条件;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丰富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少给教育机构可乘之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为家长,要从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攀比、拔苗助长。生儿不易,养儿更不易!南方都市报2016年10月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普通家庭将一个孩子养育成人需要花费约49万元人民币;2016年,一个普通家庭含辛茹苦养大一个孩子,至少得花70万左右。其中除了基本的生活、医疗费用,剩下的全是教育经费。目前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不在少数,课外辅导的花费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显然是不小的负担。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看到其他孩子报补习班,攀比从众心理作祟,“砸锅卖铁也不能亏待孩子”。他们宁可节衣缩食,缩减其他方面的开支,也要给孩子报补习班,结果不仅增大了无谓的教育资金投入,还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2017年暑假,一篇题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章虽有炫富的姿态,但也指出了问题所在:真要一味攀比从众的话,一个月薪三万之多的家庭都会捉襟见肘,更何况其他低收入家庭呢?

网上一篇文章《“拼娃”是条不归路》说得好:“拼娃”越来越像一种传销,以爱的正当性,裹挟本就焦虑的都市人。很多中国家长的焦虑,不仅仅源于害怕孩子在竞争中“落后”,更源于自身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对阶层下滑的恐慌。那种深深的焦虑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便催生了各种盲目攀比、从众的“拼娃”行为。这个问题已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在此无法展开。总之,家长要保持理性的头脑,耐心地听取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选择,抱着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学习、成长,须知童年的欢乐时光远非简历表上的几项证书、奖状、特长所能比拟。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些课外兴趣班确实有其价值,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但一定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天性爱好、成长节奏及家庭收入之后再做决定,切忌盲目攀比、贪多务得。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下,这应该是较为理性的选择了,既能够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还能学到一技之长,不至于在其他孩子所谓的证书、奖状面前徒生焦虑,又能减少家庭开支。

教育学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要想孩子的人生之果香甜丰美,就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用合理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在科学、艺术、文化知识中浸润、成长。衷心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寒假,每个孩子都能度过一段自由自在的欢乐时光!

猜你喜欢
课外辅导辅导机构
课外辅导对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英国中小学课外辅导的教育公平:问题、策略与启示
家长:只要教得好不怕花钱!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课外辅导风起云涌,引发“高烧不退”之势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