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课堂需要面向未来的教师
——记芬兰教育考察之行

2018-03-02 19:28张清
师道(人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师者芬兰师生

张清

前不久,有幸作为广州市第三批教育专家培养对象赴芬兰研修、考察,同行18人,历时21天,深入芬兰中小学课堂深度交流,获益良多。芬兰研修,日程安排紧凑,难察时间飞逝。除了多达19场的专家讲座,我们一行人在三周的时间内还参观访问了五所中小学校——沃尔森小学(Vuores)、坦佩雷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学校(Tampereen normaalikoulu)、坦佩雷和万达学校(Etela-Hervanta koulu)、Kaita Lukia艺术高中、赫尔辛基埃斯博国际学校,深入课堂观摩学习芬兰特色浓厚的职业技术类课程、跨学科融合性课程,与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在座谈会上进行了友好交流与思想碰撞,还组织了中芬教师代表同题异构的课堂实际教学展示。

三周的紧密行程,让我们对芬兰的教育既有了宏观的理性认知,更有走进芬兰课堂、走近芬兰师生所获得的极为宝贵的感性体验。特别是对芬兰的基础教育的体系架构、运作理念、整体愿景、细化实施、师生定位等都有了相对更为清晰的了解,收获甚多。但如何有效汲取其丰厚营养,灵活融入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还需要我们深入求索,反复考量。本文仅就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方面的思考略说一二,以就教方家。

一、转变教师的职业观念:将尊重学生的思想真正融入师者血脉

芬兰教育给予我们的第一个极为强烈的冲击,便是无处不在的“平等与尊重”。师生平等,为师,需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经国家相关法规固化成为从教的刚性规定,更是每位老师近乎无意识的习惯性自觉行为。这种尊重,绝不仅仅局限于日常师生交往的言行举止,更是融入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之中。

在沃尔森小学的课堂,我们对此有了第一次的感性认知:芬兰的孩子们并不像我们国内那样总是正襟危坐,而是形态各异,既有斜靠在椅背上的,也有跪坐在椅子上的,相当随意。对于我们来说,这种种的仪表仪态,即使在日常的课堂也是不可想象、难以接受的,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外国人来参观学习呢。此后在坦佩雷大学师范学校附属中小学的KAKS56课堂上,我们更是发现有位小女生竟然是裹着毛毯斜倚着同伴,非常休闲地在听课,极为惬意。在万达学校的课堂上,为了完成相关的合作项目,学生甚至离开了课室,到户外搜寻拍摄自己所需要的图片……在研讨交流中,同来考察学习的学员中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影响到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否会影响到教师授课的质量?芬兰教育专家Riitta明确告知我们:这种现象在芬兰的学校课堂极为正常也很普通。随意舒适是人的天性,我们自己都不喜欢整日端坐,为何还要要求孩子们如此呢?

这就是芬兰教育对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极为生动的诠释。它绝不只是肤浅的人际交往中的平视,更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行为。这一点,尤其值得借鉴学习。

举例来说,在构课时,我们如果没有融入血脉的尊重学生的自觉意识,那很可能就会不自觉地滑回到师本位的陷阱之中。迷恋于这节课“我想怎样”“我将怎样”“我能怎样”,即使预设“学生会怎样”,那实际上也是基于“我想怎样”这一前提而展开。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学生,因为师生长期磨合(说得苛刻一点,实际上是长期驯化),课堂践行时师者自然会得心应手。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之类的有对外展示意味的课堂,只要师生关系平素还不错,学生自会更加重视,也会格外卖力。倒不是在乎这节课学到多少,关键是不能让老师出洋相。也正因此,我们某些同仁在展示性课堂结课时,常会说一句颇为滑稽也最不符合教学基本原则的话——“感谢同学们的配合”。如果是异地授课,则会出现许多水土不服的先天性症候。记得若干年前一次省级赛课,有位年轻教师在24进12的第一轮就被淘汰掉了,刚走出课室便失声痛哭,不断重复抱怨学生课前没有好好预习,弄得大家尴尬无比。其实当年的赛课规则还是很人性化的。每位选手抽签定序后都有等值的时间深入班级,了解学情。现在看来,这位选手表面上是因没有准确了解学情而惜败,实质上还是没能真正平视学生、尊重学生使然。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力生成永远比知识灌输重要

芬兰教育将着眼于未来的社会所需要的技能罗列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个人管理能力,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情商,判断与决策力,服务方向,协商、谈判,认知灵活性等。这些技能,可简单概括为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工作工具、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技能这四个方面(ways of thinking/ways of working/tools for working/skills for living in the modern world)。

相较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借助课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如果学生有了能力,他当然可以不断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所谓学会学习,当是指此。而各种能力的培养显然无法借助课堂上师者单纯的知识传授而自然获得。就像芬兰7-9年级所开设的食品制作课、木工课、缝纫课,如果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解,那学生可能连一块米饼也烤不熟,一个小板凳也做不成功,一件小围裙也缝不出来,更遑论制作精美的巧克力塔、造型逼真的白天鹅、缝制漂亮的时装了。

本次同题异构中芬课堂交流活动中,芬方老师执教的《生态系统服务——文化服务》多学科融合课,实际上就是基于跨学科多种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法的一个成功案例。整个学习过程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扣纲选题——定向确立研究主题、师生合作完成知识准备——完成编组、角色分工,师生共同完成关于生态系统的细化的网上调查问卷——明晰调研任务,简单激励,学生开展实际调研(包括搜集阅读筛选信息资料,完成网上问卷调研,实地拍摄整理相关照片)——成果展示,进行评估(自我量化评估,他人评估)。很明显,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所获得的远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堆叠,更有合作沟通能力、多渠道信息源的有效获取及筛选甄别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等等。

如果我们不能自觉地将能力培养置于知识灌输之上,甚至相反,那可能建构出来的课堂又是另一番颇为熟悉的景象——教师一股脑地将相关的知识传输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记住,再通过笔头测试来督促检查。热闹过后,除了随着岁月而尘封的所谓的知识,可能学生真的什么也没留下。

三、面向未来的课堂要求教师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与时俱进

相较于传统的过分倚重预设的路演型、封闭式课堂,面向未来的新课堂无疑更强调生成,也更为开放。课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师者面临的挑战也更多。这在全球领先的芬兰基础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到访的三所不同类型的芬兰中小学的课室,无一例外,均配有电脑若干。而且,也无一所学校限定学生携带、使用手机。课间休息时段,学生除了在课室内的娱乐区玩桌球之类的游戏外,更多的学生是在走道里席地而坐玩手机。显然,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极为丰富,获取信息的便捷也几与师者同步。他们不仅是在课外,在课堂上亦可借助手机、电脑、ipad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获取海量的资源信息。在某些问题上,他们获取的知识其实比老师还要多。如此,类似中国传统课堂中教师拥有的近乎绝对的知识话语权已然不在。这就要求我们为师者能与时俱进,加快知识的吸纳与更新。倘若我们不思进取,或者自满自足、以先知先觉自居,以一种极其封闭的心态站立于课堂,那一定会导致许多的尴尬与不堪。

同时,在面向未来的课堂,更需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的课堂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在强调师生平等的大背景下,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教师因其自身角色的特殊性而拥有的课堂支配权,其实也已不复存在。师者角色的转换也要求我们凭借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水准来赢得学生的敬重与爱戴。

芬兰基础教育专家Riitta女士曾给我们全体学员构设了一个“现象学习法”的实践体验活动——为自己策划一个梦想花园学校(Willow Garden School),要求我们自主建立合作小组,进行角色分配(主席、秘书、组织者、督导),完成创建梦想学校任务,有100亿美元的虚拟资金。我们的角色是未来学校的设计者、创建者,需要利用三天的课余时间,综合考虑地理环境、质量、领导力、愿景、校园文化、评估评价、伙伴关系、教育行动、师生角色等一系列因素,完成整个任务。

周四上午分组展示,按要求每个组的所有成员均需上场,逐一分工介绍建校构想,并回答其他组的问询。现场展示非常精彩,中间还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星光学校组提出的追求卓越、要做就做No.1、以培养杰出领袖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引发了非常多的争议。其他组的学员质疑不断,台上台下争辩激烈,场面几近失控。这显然是教者在课前所完全无法预设的非常棘手的突发情况。只见Riitta女士举重若轻,缓缓道来却一语中的:培养领导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培养领袖,Leadership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所必备的素养,但星光学校组的办学理念也没有问题,并极为简洁也非常准确地将其构想学校的特色提炼为关键词“卓越”(Excellency)。大家茅塞顿开,形同水火的堂上争辩瞬间烟消云散。

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令人叹服,也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用心倾听,迅速整合提取信息,敏锐捕捉亮点;当双方发生争辩时,更要能迅捷抓住核心要点,生成对策,所有这些与学员的表述几近同步完成,没有深厚的职业素养,实难至此。

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面向未来的教师,需要有更多适应未来人才培养需求的老师。强调面向未来的新课改,实际上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观念需要转变,要将尊重学生的思想真正融入师者血脉;教师教学理念需要更新,能力生成永远比知识灌输重要;教师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理当倾力而为!

猜你喜欢
师者芬兰师生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