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足三阳经在十二经中的地位、作用及理论探讨

2018-03-03 01:52许明辉
微创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阳循行太阴

许明辉

(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南宁市 530001)

【提要】 作者根据长期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足三阳经的重要作用和特殊价值,依据中医经典和传统的人天理论,结合自己的思考,探讨足三阳经在十二经脉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在三十多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和针灸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了足三阳经的重要作用和特殊价值,尤其在对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足三阳经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结合笔者临床实践和教学体会,并以经典为依据作一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1 足三阳经的循行路线决定了其地位

1.1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1.2 足少阳胆经脉的循行路线 《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1.3 足阳明胃经脉循行路线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1]。

以上是足三阳经的循行路线,从其循行路线来看,这三条经脉在体内和体表的循行路线最长,分支最多,而且三条经脉各挡一面。膀胱经从睛明穴开始至足小趾的至阴穴结束,行于头颈背腰下肢后部;胃经从承泣穴开始至足第二趾的厉兑穴结束,行于头面胸腹和下肢前部;胆经从瞳子髎开始至足第四趾的窍阴穴结束,行于头侧面和身体的外侧部。这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决定了其在十二经脉中的重要地位:循行路线长,分支多;主管的区域广泛,与其他经脉和脏腑组织关系密切,担当的责任也就多。

2 足三阳经的穴位数目和位置决定了其临床价值

足三阳经统摄的穴位数目较多,穴窍所在位置极其重要,而且分布区域广泛,这就决定了其性质和临床价值:①膀胱经从睛明穴开始至足小趾的至阴穴结束,行于头颈背腰下肢后部,总计67穴;②胃经从承泣穴开始至足第二趾的厉兑穴结束,行于头面胸腹和下肢前部,总计45穴;③胆经从瞳子髎开始至足第四趾的窍阴穴结束,行于头侧面和身体的外侧部,总计44穴[2]。

以上三条足阳经的穴位数和位置及交会穴数都明显地说明了足三阳经的重要性,我们人体十二经脉的腧穴为309个,而足三阳经就占了156个,超过一半以上,在十二经中占绝对优势端。其穴位分布广泛,而且重要的背俞穴(12个)和六神穴(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阳纲)都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这是足三阳经在十二经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全身的经脉穴位为361个(包括督脉28个穴、任脉24个穴),而足阳经上的三条阳经几乎囊括了特定穴的三分之一,特定穴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这就为临床选穴提供了便利,为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大量有效的穴位。

3 足三阳经的性质、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大量病例证实了足三阳经的性质、重要地位和特殊治疗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即阳经多见外经病证,阴经多见内府病证。从实际情况来看,阳经腧穴的远治作用一般只包括本经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的病证,而不涉及本腑的病证,其本腑病证通常体现在该腑体表投影区腧穴的近治作用和相应的下合穴(足太阳经的下合穴是委中穴,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是足三里,足少阳胆经的下合穴是阳陵泉)及其俞、募穴等特定穴(所有的背俞穴都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足阳明胃经上有募穴)。在六阳经的特定穴即下合穴中,手三阳经在本经上没有下合穴,而是寄附于足三阳经上(手太阳小肠经的下合穴下巨虚在足阳明胃经上,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上巨虚在足阳明胃经上,手少阳三焦经的下合穴委阳在足太阳膀胱经上)。但是,足三阳在本经上都有自己的下合穴,再一次说明了足三阳经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4 足三阳经之重要价值的理论思考

4.1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解析为什么人是万物之灵 《黄帝内经·素问》曰:“人禀天地之气生”,说明人在天地这个大环境里,上与天相连,下与地相接,古人常把天地与经纬联系起来谈,如“经天纬地”等。天以经言,地以纬言,经贯穿南北、连接上下,纬贯穿东西、连接左右。在所有的动物中,除了人之外,都是爬行动物,是横行的,只有人是直立“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出生后境况不同,动物出生之后,很快就可以站立行走,而人类必须经过一年左右才可以直立行走,这说明人类与动物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我们人体的经脉线多为纵行,而络脉多为横行。人类是足踏大地,头顶青天,同时接收着天德之光和地气的滋养,所以才有资格称之为万物之灵[3]。

4.2 从天干和地支来解析人和动物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把天干和地支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用于天文历法和纪年。干支的概念也体现了天地的含义,体现了经纬的问题,更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差别。天干代表天德能量,提供给人类及万物的养神能量,地支代表地气能量,提供给人类及万物的养形能量。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是走经线的。人得天气、禀地气,是最聪明的“动物”。同时,干支可以表示年度周期律、月度周期律、日度周期律、时度周期律,方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天时和地利,了解和探索自然规律[4]。

4.3 从“人”字的构型解析生命真相 中国文化里有一句古语,即“胳膊拧不过大腿”,武术上也有“南拳北腿”之称。笔者开始对这句话的涵义理解很浅显,一般认为是下肢比上肢粗大,比上肢有力。实际上这里面隐藏着生命真相的奥秘。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对我们生命的认知要比现在宽阔的多。古人把人分成两大部分:性体和命体,也就是性、命二字,不论男女都用这个“人”字表示。这一撇一捺即为一阴一阳,里面蕴涵的奥秘就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一撇就代表我们的有质无形的性体—精、气、神,也称为人体三宝,是我们生命活力的象征;而一捺就代表我们有质有形的命体—血、肉、骨,他是我们生命的载体。在一性一命的生命构成里,他们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必须“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从性体来讲,他需要清静,命体来讲,他需要运动,所以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强调“性命双修,动静相间”。在营养方面,性体和命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也不同,性体需要天德和地气的能量滋养,命体需要五谷能量的滋养,这也就是《灵枢·本神》所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搏而生者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人体能量的来源主要是由天地和五谷杂粮来提供,而想要完成这个能量的吸收和储存,就必须打开我们的经脉和由穴窍来接收天德地气能量的摄入[4-5]。因此,我们的经脉都是纵行的。而且除了任督二脉外,在十二经脉中只有足三阳经的循行是独当一面的,足太阳膀胱经管理后面,足阳明胃经管理前面,足少阳胆经管理两个侧面。

5 中医经典的印证与发微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从上面的《内经》原文中可以看出古人在论述经脉时偏重于足经。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篇》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穷其本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这一段是在足经里讲开合枢的问题,只讲足经而不论手经。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云:“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上面是阐释“伤寒”的最早文献,也是详论足而不论手,说明古人是重视足经的。根据古人的认识和笔者的临床实践,更加强调足三阳经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足三阳贯穿了人体上下。人体经脉线在背部是五条线(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胸腹部是九条线(任脉及肾经、胃经、脾经、肝经),侧面是足少阳胆经。从经脉循行线上我们可以看出,足太阳经主管我们的后背及腰骶部,胃经主理我们的胸腹部,胆经主宰我们的侧面,他们的循行线都是从头到足,各管一面。

以上论述了足六经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中医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天学说和临床实践经验的长期思考,提出足三阳经的重要作用。笔者从事中医针灸三十余年来,运用中医针灸解决了诸多疑难杂症,多得益于对足三阳经的探索和综合运用,获益颇多。一得之见,仅供同道参考。

猜你喜欢
三阳循行太阴
罪恶聊天群
任督脉循行刍议*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督脉循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