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探索
——以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为例

2018-03-03 04:00宋光辉陈飞宇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义工贫困生

宋光辉,陈飞宇,丛 宁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1 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1.1 国家对资助系统不断完善

现阶段国家主要采取以奖、助、贷、补为一体的资助系统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同时随着对资助工作的不断探索,国家也在逐步完善资助系统,以确保每一位贫困生都可以得到帮助。

2014年上半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办、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部委联合研究制订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目标任务,为落实国家帮扶政策指明了方向。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与代表商议扶贫大计,他指出:“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1]。

为实现“精准资助”,部分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建立省级的学生资助动态管理系统,在网上实现贫困生信息建档,并不断更新。这样可以使各个部门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家庭变故以及该生的受资助情况,防止资助重复发放,并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资助政策。同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方面,各个高校也积极采取措施使评议过程更加多面化、层次化、透明化,防止非贫困学生编撰虚假信息,争取在各个方面实现“精准资助”。

1.2 在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国家政策不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受到了经济上的帮助,但相关部门却忽略了他们心理上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学生受到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不劳而获的思想。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奋斗目标,不够自强、自信、自立,同时社会责任感不强、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不愿主动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把国家、社会、高校当成他们的保护伞,养成了“等、靠、要”的心理[2]。他们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认为只要凭借贫困证明就能拿到钱财。有些学生在拿到资助后不将这笔钱用在学业上,而是用在通信、娱乐等设施上面,与他人进行攀比。这股不良风气正在侵蚀着高校学生的思想。

国家“精准资助”政策虽然找出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资助,但也更希望可以找出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感,可以回报社会的学生进行资助。在这一方面,仍需各高校做出努力。

2 志愿服务与资助相结合的意义

为纠正部分受资助学生的不良风气,实现更高层次的“精准资助”,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将志愿服务与“精准资助”结合起来,成立专门的部门,组织人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完成这一目标。

2.1 增强学院资助工作效果

原本的资助分配评定多建立在该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上,更像是撒网式资助。而在与志愿服务的结合下,评定工作不再如此呆板。一批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学生,可以怀着感恩之心接受国家的资助。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强了学院的资助工作效果,也使资助工作更有意义。

2.2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部分贫困生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丝毫感恩之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志愿服务对“精准资助”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培养贫困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回报社会、服务大众的精神,消除“不劳而获”的思想。

2.3 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促进社会进步。而志愿工作也可以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为社会出力。

2.4 促进学生发展

在开展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志愿者可通过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并可以善加利用,取长补短,有助于自身发展。但这一点往往被部分志愿者所忽视或错误理解,更有一部分志愿者抱着错误的心态和认识,对于志愿工作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或功利主义思想,从而影响了志愿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使志愿者自身和志愿服务活动均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2.5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倡导的“助人自助”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丰富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理论培训实效性;可以发挥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促进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3]。这些对于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2.6 开阔眼界,增加阅历

志愿服务是建立在社会平台之上的。参加志愿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融入社会的机会。在此,学生开阔了眼界,增加了人生阅历,可以更加贴近生活,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自己今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行反思,为以后走出大学校园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7 提高沟通和组织能力

志愿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民。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许多学生可以借此机会增加与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群体的沟通,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同时对于组织志愿服务的学生来说,在进行活动规划、组织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的组织、沟通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2.8 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身作用和优势,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不但为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而且人生价值也在志愿活动中得到体现,培养了奉献精神和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2.9 丰富课余生活

志愿者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认识很多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志愿者,通过参与活动,彼此可以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但扩大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圈,而且让自己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新观念,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非常有帮助。

3 在志愿服务视域下探索“精准资助”

3.1 成立社团进行志愿服务管理

成立义工社,以社团形式让贫困生以及对志愿活动有兴趣的学生加入。由社团管理人员与校园内部或外界需要志愿服务的机构联络,组织好相关活动。在社团内部发布志愿活动通知,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安排社团专门管理人员进行活动规划、报名、组织和管理等,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比如我院就与敬老院以及市博物馆协调,每周组织志愿者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打扫卫生,在市博物馆维持秩序和巡逻等。除了这两项常规工作外,义工社还联络其他机构,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加志愿活动的机会。

3.2 发放义工证记录义工时长

给加入义工社的学生发放义工证,义工证上记录曾经参加过活动的主题、地点、时间以及组织者签名等信息。在完成一项义工活动后,由义工社管理人员在义工证上进行义工活动的时长登记和签名。除了义工社组织的活动外,学生也可以自发参加其他志愿活动,最后请被服务人员在义工卡上签名即可。

3.3 将义工时长加入助学金等资助评定的标准中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分配评定,学院一般采取学生申请、班级评议或小组评议、辅导员审核、院系认定、学校评审等程序。在原有评定体系的基础上加入“该生志愿服务完成情况”,对完成时长较多的学生进行加分。例如相似的家庭经济情况下,对于志愿服务完成更好的学生可以优先给予资助。

4 对志愿服务与“精准资助”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到目前为止,我院在志愿服务下进行“精准资助”的探索道路还处于初级阶段,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对这两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从而提高志愿服务与“精准资助”的工作质量。

4.1 志愿服务内容不丰富、方式单一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存在内容不丰富、方式单一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支教助困、敬老爱幼、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传统项目。加之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机会不多,大学课堂教育引导不足,学生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志愿服务活动也缺乏创新动力与活力[4]。贫困生数量庞大,而院系可以提供的志愿活动名额数量不足,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经常会出现有些活动报名开始不过几分钟名额就满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需要社团和学院多多加强与校外机构的沟通联系,组织更多志愿活动,并尽可能增加活动名额,也可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丰富活动内容,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积极参与。

4.2 部分学生出现刷志愿服务时长的现象

因为志愿服务与资助分配评定挂钩,所以有些学生虽没有参加志愿服务的兴趣,但为刷志愿服务时长而常参加活动。这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态度消极、不听指挥,只是为尽快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从而使活动质量大打折扣。而有些真正想要服务社会的学生却得不到名额不能参加活动。这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的行为对其他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对此,首先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端正他们的态度,让其杜绝不正确行为。其次,在管理时加强监督,对于工作不认真、有为完成任务而报名嫌疑的学生,可以考虑不计其活动时长或者取消其活动资格。

4.3 管理层存在各种问题

由于贫困生数量多,社团管理机构内部组成也比较复杂,从而导致在管理方面存在各种问题。比如,管理层内部人员以公徇私,私自在义工证上签字,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他人提前获得参加志愿活动的名额等。这些行为导致对其他学生不公正,从而间接导致资助分配不公正。

对此,社团管理内部可以进行一系列科学、系统、规范的培训,提高内部人员对自己职责的认识。同时社团内部成员之间应该加强相互监督,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及惩罚机制,对违规的学生严肃处理。

4.4 “精准资助”与志愿服务之间的矛盾

“精准资助”是为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以获得应有的资助,防止一些人用虚假信息获得资助或者获得的资助与自身家庭情况不相符。而志愿服务是为找出存有感恩之心,可以回报社会的人。在完成志愿服务情况对资助分配有影响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家庭情况非常贫困但完成志愿服务情况不理想,就出现了“精准资助”与志愿服务之间的矛盾。在“精准资助”方面,对这些学生应该尽最大努力提供资助;而在志愿服务方面,这些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加强和这类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如若是客观因素可以想办法帮助解决,如若是主观因素则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其服务大众的精神和意识,消除其不劳而获的思想。

综上所述,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志愿服务与“精准资助”相结合的探索,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仍需在接下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对贫困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选出更多能对社会进行回报和帮助的学生进行资助,真正实现“精准资助”。

参考文献:

[1]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2]王彩霞,李惠男.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8(7):134-135.

[3]伍廉松.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J].北京青年研究,2016,25(4):65-71.

[4]王泠,李彩香.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模式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1):109-112.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义工贫困生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国际义工,一段在国内未曾有过的经历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我要当义工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