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018-03-03 04:00苏红斌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在实践中实践性课外

苏红斌

(临沧卫生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不但要学习语文教材,还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外读物,参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规律。

1 重视语文实践,要体现“三个结合”

1.1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和沟通人际关系的。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基础性等特点,而实践性则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之一。语文教育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原理、规则构成的理念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虽然,语文教育必然会涉及这些知识,然而掌握这些知识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情感熏陶的过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语文教育应“宽口径”“重实践”,既应注重为实践而学习,又应注重为学习而实践[1],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习与实践巧妙结合。

1.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华特·科勒理斯说:“语文学习之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生身处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及民族文化背景之中。一方面,从小学到中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口语的基础上,来辨音识字和阅读写作;另一方面,语文的学习,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大量的实践机会。语文学习的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节目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读报廊和各种标牌广告等。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小组学习、自我推介、文学欣赏、讨论评价等,让每名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内课外相结合。

1.3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过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过程”的现象,因此,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偏颇地认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要靠语文训练,从而,忽视了语文实践,出现了一些怪异现象,表现为有的学生容易通过考试,他们对语法、修辞和文章知识非常熟悉,但是,语言贫乏,文章不通顺、不生动。其实,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文规律的形成、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来自大量语文活动实践经验的积累。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形式,而且任何知识与观念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都必须经历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并不断地把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才能使语文学习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语文素养才能得到不断提升。

2 重视语文实践,要突出“三化”

2.1 促使语文生活化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手段,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把外部世界人们共同使用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2],逐步构建内部语言体系。以课文为情境,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课前10分钟的“语言演练”方式(如名人名言解析、小人物介绍、小幽默展示、小典故的启发等),课后“拓展探究”(课外阅读、读书笔记、活动小记等),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2.2 促使生活语文化

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言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才能在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可以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讲故事比赛、作文讲评、古诗词朗诵比赛、演讲兴趣小组等。

2.3 促使语文数字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融合、不断整合,网络世界即将成为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已经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名叫“在线语文教学”和“在线语文学习”。这种网络环境的“在线语文”,将与现实世界传统意义的语文不断融合,共同构建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重视语文实践,要注意“四个问题”

3.1 要注意课内与课外学习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注意沟通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的联系,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来感悟语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与实践的领域与时空,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

3.2 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提倡实践性,并非要把语文课变成活动课、游戏课,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要注意提倡开发课程资源,但课外语文资源的使用也要注意适度,要注意与语文教材的密切配合与有机整合,不要脱离教材而一味地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外资料[3]。既要注意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又要注意适度、适时地跟其他课程相沟通,与课外资源相融合。

3.3 要注意综合性和实践性统一的问题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融合在一起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的。在作文和口语交际中,将观察、思考、想象、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将倾听、表达和语文修养相结合。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个单元分别有所侧重,不能人为地分割,而应互相渗透、有机衔接。

3.4 要把握好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的问题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实践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创造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学生演好语文实践的“主角”,教师扮好引导者的“配角”。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叔杰,张谷平.语文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魏书生.语文教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在实践中实践性课外
小满课外班
党纪与国法在实践中要相互契合分析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在实践中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意识,在活动中提升综合能力:浅谈中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
在学习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