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

2018-03-04 06:44周柯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改革体育评价

□ 周柯(武汉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56)

1、背景

高校体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体质强,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做贡献。高校体育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意识,使学生树立终身“终身体育”的思想,为祖国建设培养和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国家也十分注重公民的健康教育,曾颁布了《全民健身纲要》,把全民体育教育提高到了国家高度。

随着国家对应于体育教育的大力支持,我国的体育教育取得快速发展,而且高校的体育体制也越来越完善,但是在高校进行体育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体育的概念没有得到深入的执行贯彻,体育的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弊端,所以只有我国的体育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使我国的高校体育建设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本文研究体育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都是很有意义的。

2、体育教育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十分重视体育教育的发展,先后颁布了《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这些文件不仅强化了体育教学而且不断完善了高校的体育教学制度,使得我国的体育教学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而且也成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体育之路的准绳。

虽然我们当今的体育教学成绩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但是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而且是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提升不了的主要原因。我国体育的现状可以体现下面的几个方面。

2.1、高校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地被提出来,然而,在高校地实际体育教学的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观念模糊的现象,而且在教育模式上有很大差异。例如,素质教育是一个普遍的教育观念,对体育教育没有明确的指导,导致我们理解观念、教育观念产生差异,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意义不明确,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往往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从未忽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尤其在我国国家颁布新课程改革后,各个高校开始进行改革,体育教育工作也不例外。虽然高校积极响应,开展了许多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但是却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难以解决。虽然新课程改革做出了许多实际改革,但由于传统体育教师的影响力相对较大,造成很多改革措施只是流于形式,很多体育课改教育改革只是走正规流程,没有实现真正的教育使用。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一些体育教师过去仍采用“灌注式”教学,认为只要让自己明确,学生就能明白,这是错误的,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没有为培养学生具有运动精神,这限制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2.2、教学形式单一

在体育教学的工作中,高校的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况并不是如此。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些老教师是因为年龄的问题,有的是能力不足,都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他们的教学思路过程是,在体育课上先让学生进行热身准备,在对教师行为要领进行热身后,然后在进行相关的知识或者技术动作进行讲解,在期末的时候由教师进行考试检查,以最后的考试得到成绩。今天大多数教师仍然在使用这一过程。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效的,所以他们不想在心里改革创新。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这种方式的效率并不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对运动会产生较少的热爱,这会使体育教学失去活力。

而且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我国高中教育相比,在教学内容结构方面过于单一,而且忽视了学生个体对学习兴趣的指导和方法,同时也忽略了在运动与健康知识方面的学习指导,教学内容不符合当代大学生人格的需要,不能让学生对体育课程感兴趣,将无法达到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学生无法做到全面发展。

2.3、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集中评价。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教师更注重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不重视学生成绩的评价健康和爱好。近年来,高校在实践中提出了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要求高校评价体系的使用相对较少,导致高校对多元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而且老师们总是觉得多元化的考核过于复杂,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他们不愿意去实施新的考核方案,采取单一的评价体系去评价一个学生一个学习的效果,这样有很大的弊端,因为有很多学生虽然很喜欢某一些运动,由于天赋的欠缺没有办法在最后的考核中获得很好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没有办法反应他们对于这项运动的热爱。

3、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3.1、为我国体育事业输送人才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提高,中国越来越重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展我国高校体育事业,才能为中国体育事业培养出优秀人才。而且我国在体育竞赛中的成绩越来越好,比如奥运会,其中很多奥运会冠军都是很多高校输送给国家队的。所以高校体育事业有利于为国家发现体育人才和输送体育人才,同时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在德智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张,是真正的德智体发展的人才。

3.2、是培养全民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

随着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不断重视,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的越来越大,人们更加关注身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作为体育力量建设的基础,能够不断引导人们进行锻炼,使得人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4、体育教学改革

4.1、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校的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不应该跟初高中的体育教学一样,太过于枯燥无味。学生在选择体育课程之后,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枯燥教育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应该进行多模式的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不应该将所有的课程都是集中式集体教学,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一起合作学习更快,获得良好的团队学习经验。同时还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即让学生通过的具体操作练习,然后教师再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这样能够让老师更深刻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动作的要领。

现如今我们处在信息化和高科技的时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的现代信息化设备来进行体育教学工作,比如可以通过制作动画来具体分解每个动作画面,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领悟要领,这也不是传统教育所能提供的。教师还可以播放重点比赛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体育的美,让学生热爱这项运动,学习其中的体育精神。

4.2、体育成绩评价体系要进行重大变革

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育采取的都是单一的考核方式,也就是通过在期末完成老师规定考试内容,教师根据考试内容给学生就行打分,最后综合平时表现给出一个最终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是没有办法在学生体育学习中起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是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实保障,也是全民终身体育建设的基础。因此,体育成绩的评价应该进行改革,不应该只是期末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体育成就的评价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一是体育理论知识的评价;其次,评估某些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三是学生对于这项活动的热爱程度;四是对学习态度和课外活动积极性的定性评估。然后把这项项目合理地进行划分比例。然后通过以上多维评估系统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做种的评价,这样给学生打出的分数更加合理更正公正。

4.3、高校体育教学项目的内容应符合社会需求与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应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它应该着眼于全民终身体育的长期需要。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体育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建立指导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体育项目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实践,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增加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热爱。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不仅要立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更要着眼于终身体育的长远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必须以能够在大学四年期间掌握一项运动的体育教学计划为指导思想来安排教学。

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都认识到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来自高校。所以很多学校都很重视师资的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输送更多的人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校越来越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体育作为德智体三个方面里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素质教育的质量。因此,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构建面向新世纪、政治强、素质优、结构优化、高效、专业水平高的体育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师资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教师的工作如任命、位置、评估、晋升、培训、培训、工资、奖励和惩罚等方面制定严格的制度。从过去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但是高校还必须建立竞争的概念以及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从而不断优化教师结构。二是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强继续教育,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学术水平。四是更新观念,重视提高体育学术水平。

5、结语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和不足。本论文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前发展的状况以及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最后结合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论文给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对于高校体育教育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改革体育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瞧,那些改革推手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