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离不开“求真”意识

2018-03-06 19:52陈春露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历史学科求真

关键词 历史解释,求真,历史学科,特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1-0063-04

自从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以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就成了老师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因其是基于唯物史观的指导,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基础之上叙述历史,为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创造了条件,能综合体现和检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更加受到师生关注。

但是,近观课堂,高中历史教学目前的历史解释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师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各自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出现了多种不同方式的描述,解释也就有了正误、深浅之别。最大的问题是“失真”,所以,笔者认为历史解释要在“求真”方面下些工夫。

片断一:有老师在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民版,全文同)时,在课堂小结处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题:如何才能改变“弱外交”命运?

师:小组讨论时间到。同学们说说看,如何才能改变“弱外交”命运?

生:军事、经济上强大起来。

师:对。那中国什么时候强大起来了呢?

生:1978年后。

师:是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实力大大提升。

展示结论:国家力量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

片断二:有老师在讲《新文化运动》一课时,为了说明“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思想,出示了一幅油画《北大钟声》,画面上共画有16个人,从左至右依次是:刘师培、黄侃、沈尹默、陳独秀、胡适、朱希祖、辜鸿铭、马叙伦、蔡元培、李大钊、马幼渔、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梁漱溟、刘半农,他们有的长袍马褂,有的西装革履,那些戴着瓜皮小帽梳着长辫看上去就像乡下学堂固执拘泥的教书先生,而留着西洋发式的年轻老师则显得十分的海派洋气。一幅画就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变动和激荡,背后多少风云诡谲,都浓缩成长衫西装上的纹路和脑后的发式,成为一个人的政治标志。老师说到动情处,学生频频点头,看上去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片断三:有位教师在上《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时,在“回首千年辉煌”一目,设置了一个表格,在与学生共同完成表格信息填写的过程中推进教学流程:

行文至此,细心的读者应该能看出它们的问题所在,片段一中的乱贴标签,片段二中的时空错乱,片段三出现的知识性错误,等等。这些都是历史解释失真的表现。这些失真解释的存在,都会严重影响历史学科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历史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不然,由历史知识而引出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非但教学无意义,而且会给学生以错误的知识和价值观。“失真”的教学内容经常在课堂中显现,其原因大致有:

1.教师的认知储备不足。在所有课程资源中,教师是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的素质和认知储备决定了历史解释的正误和深浅,如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没有能力辨别真假;缺乏怀疑精神,唯(教材)结论至上,不能大胆假设,更不能小心求证,尤其是相当多的老师缺乏史料考证的意识,往往拷贝网上的课件资源直接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必要的考证;解释时常带上个人主观因素,掩盖或回避一部分史实,也会导致整个课堂的失真。对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业质量水平之质量描述,中学历史老师核心素养普遍较弱的项主要有: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进而作出合理的论述;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对历史进行评述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等。

2.对课改精神的错误解读。自从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启动以来,“用教材教”的观念深入教师内心,于是有些老师就抛开教材,过于求立意求新意,用贴标签的方法来体现课程改革,不论授课内容差异、学生学业基础如何,每堂课都来个“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虚拟情境”……然后又以贴标签的方式给出探究的成果、结论或解释某一种历史现象,历史课堂上一度出现了“重形式轻思维”的倾向,重点看课堂的热闹程度,对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关注比较少。在“拔高”“求新”“创课改特色”的错误解读和落实中渐渐缺失了历史学科原来该有的纯朴、厚重与真实。

《历史教学》杂志曾刊登了多篇有分量的文章来讨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讨论至今余音绕梁,回响不断。其中,李稚勇老师在《历史课唯有求真》一文中就讲道:一堂值得称道的历史课其根本诉求就是“求真”,在课堂上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就是一堂历史课的真谛所在,在“求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及其体系,借此达成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李老师道出历史课的根本诉求——求真。那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在历史解释中达成这一诉求呢?

1.不贴标签据实叙,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中学历史老师有时候为了标新立异,往往会不自觉地用贴标签的方式来讲述和解释历史。这里的贴标签有两层含义:一是结论标签,二是形式标签。如片断一,老师讲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第一次建交高潮、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在课堂小结处设置了一个探究题:如何才能根本改变“弱外交”命运?看上去似乎是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怎么探究呢?老师没有进行必要的教学铺垫,如什么是“弱外交”,“弱外交”是怎样造成的?缺少铺垫,学生很难开展探究。所以这个探究题就不伦不类地演变成了在师生间一问一答的问答题。再仔细分析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新中国坚定在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何来“弱外交”之说?再看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认为只有军事和经济上强大起来才能真正摆脱“弱外交”的命运,老师认同了学生的分析,并给出了结论: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上升,弱外交的命运才根本改变。我们本课学习的内容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距离改革开放还有20多年,那我们这一时期的外交仍属“弱外交”吗?如果不是,这些外交成是怎么取得的呢?看来,老师是贴错标签了!在这一“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传递了一种外交“武器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的价值观。殊不知,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然,强大如近代美国或弱小如晚清政府,都不用设立外交部门,不需要培养外交人才了,因为“外交由军事和经济说了算”。而另一种老师常贴的标签是:小组合作探究。有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小组合作讨论,但老师们为了体现自己的“课改”精神,就热热闹闹地用上了,达不到教学目的不说,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希望老师们能真正认识到贴标签这种做法的弊端,摒弃对历史的简单化处理,据实叙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培养他们论从史出及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断地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态度和方法。endprint

2.学会辨析史料,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作出合理的论述。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会花一定的时间去搜集、整理史料以更好地为历史解释服务,但在史料辨析层面,却相当的薄弱。如片断二中,老师发现网上课件中的这幅油画清晰又厚重,非常能够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就拿过来用了,看上去效果似乎也不错。而且,大量搜集、展示史料来丰富课堂教学也有路径依赖,有的老师一堂课要展示的PPT都在三四十张以上,这种不加辨析地滥用,难免会将“材料”和“史料”相等同,出现一些失真的历史解释就不奇怪了。听课时有教师就诚恳地指出:《北大钟声》这幅油画是当代旅澳中国著名油画艺术家沈嘉蔚于1988年创作完成的,原名叫《宽容》,现名为《北大钟声》,这幅反映了沈嘉蔚老师对“兼容并包”思想的理解和解释,然后上课老师用他的理解再来解释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时间跨度长达70多年,还能客观反映20世纪初那个时代的风貌吗?颇有时空错乱之嫌。同时史料使用的逻辑,教师心目中先有历史解释(提问的答案),然后根据这个答案再去找史料实证,不仅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建构,而且背离了论从史出的原則。听课教师还提供一张当时的照片,并分享了一个关于这幅照片的小故事:当时拍照的师生有:前排教师左起分别是康宝忠、崔适、陈映璜、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陈汉章,二排左四为冯友兰。拍完这张照片后,班长孙炳文拿这张照片去给陈独秀先生看,陈先生看过说照得都挺好的,就是梁先生的脚伸得长了一点(大家可以看到在右边第二、三位中间有一只脚伸得比较长,就一只脚)。孙炳文先生说这哪里是梁先生的脚,是您的脚伸到梁先生前面去了。陈独秀再接过照片仔细看后哈哈大笑。师生间的平等友爱跃然纸上。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一手史料的好处在于:天然地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给学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严肃感;使学生感觉到历史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所以,在对历史进行解释和评述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3.依托教材资源,力求充分、准确、合理地做好历史解释。

虽然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但并不是说教材就要被束之高阁、弃之不用了。教材是编者基于庞杂的史料,运用复杂的编写技艺构建出来的,凝聚着学科专家团队的智慧,无疑还是中学教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可以最大化地帮助学生接近真实的历史知识,掌握准确的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历史老师要依托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做好历史解释,把教材上讲的历史概念弄清楚,千万不要出现片断三中的知识性错误。其中如:

人民版教材第26页写道: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这些残纸文书的发现表明,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在西汉时期是并行使用的(教材表述的西汉纸残片,指的是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文中虽然用了“可能”一词,但考古是最有说服力的。人教版对此的表述毫不含糊: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同样用了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如果老师对此结论还有疑义,可以再结合考古发现: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驻军图》《区域图》,两处考古发现的纸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从纸质看,薄软而有韧性,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从笔迹看,山、水、断崖用软笔绘成,道路则用硬笔绘成。经专家多年对比研究,天水放马滩墓当在秦晚期至西汉初年,故该纸图的产生年代,其下限最迟在西汉初年。教材的结论与考古研究相一致。放马滩秦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证明西汉初年已有书写用的纸张,而且质量较好,工艺成熟,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所以,该老师说造纸术东汉发明是脱离教材的,也是错误的。同样,战国时期出现的指南仪器称作“司南”,而不是指南针,老师同样要严格区分两者的概念,给学生以正确的历史知识。

历史学是讲究真实的,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在历史信息来源多渠道,并且学生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的网络时代,“求真”对历史老师来说尤其必要。正如李稚勇老师在《历史课唯有求真》中所说的:实证性是历史学所倚以为自身生命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尺度,其他科学中各种学派、各家学说、各种研究方法与结论等,都在这里受到检测……使其取得了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高中历史老师不能因历史知识求真地位特殊而回避其任务的艰巨性,硬拽一些图片、故事来演绎历史,游戏历史,调侃历史,或者历史事件娱乐化。

高中历史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要做到求真求实,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陈春露,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历史学科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和考试评价。

【责任编辑:杨莲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历史学科求真
张锦绣
阎生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