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学生为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2018-03-06 08:13殷焕亮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品德与社会小学

殷焕亮

摘 要:品德是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一张名片,如果学生缺少基本的道德修养,那么就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道德塑造对学生成长之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经验,就以学生为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作初步分析,以此希望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小学;品德与社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纵观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部分教师习惯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解品德与社会知识,这样不仅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会使自身教学流于肤浅的知识构建中。学生一天天长大,他们会逐渐面临社会中的道德抉择,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要辅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教师只有从学生的根本立场出发,从学生的本质特性着手展开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品德与社会知识联系实际和用于实际中。笔者将提出三种全新策略,即創设形象化情境、融入学生实际生活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以此与同仁朋友共勉。

一、创设形象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宗旨以培养道德高尚、热爱生活的学生为主要目标,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将理论知识强制性地灌输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而是应该通过创设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打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修养。

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时,笔者先结合这章节的教学重点筛选了一部应景的影片——《听见天堂》,然后从互联网上下载了比较经典的片段,以便让学生观看,等学生赏析完成之后,笔者结合片段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片中的小男孩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呢?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并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其次,笔者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谈一谈自己是如何战胜困难的,等学生发完言之后,笔者导入了几则名人克服困难的励志故事以及其相关图片,通过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听讲;最后,笔者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名人故事,一边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询问他们如果遇到同样问题自己会怎么做,从而教授其勇于应对困难的种种办法,进一步促使他们茁壮成长。

二、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品德与社会是面向学生生活的研究对象,其贯穿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师应该将此课程融入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将课外生活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不能使学生限于课本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和智慧。

在学习“妙趣横生话语言”时,笔者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普通话和方言》的声音片段,然后向学生设置层次化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从这段相声中辨别出哪几种方言呢?它们都是怎么表述的?谁能学一学?你们还知道什么方言呢?紧接着,笔者将学生划分成三到五人的单位小组,然后让各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其次,各组上讲台前模仿相声片段中的方言,并表演自己所熟悉的一种生活方言,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此时,课堂弥漫着欢声笑语,大家都沉浸在方言的表述中乐此不疲;最后,笔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与方言有关的趣事,由此引导学生讲一讲他们生活中发生的方言故事,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使他们更加感受到方言的乐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更愿意发自内心地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教师仅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局限在课堂中,而不组织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那么就会形成泛泛而谈、纸上谈兵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带领学生参加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伸出爱的手”时,这节课的教学是一节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内容,对别人的关爱不能限于口号之中,而是应该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学会帮助他人与关心他人。笔者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看望那些孤寡老人,我们一起陪老奶奶、老爷爷聊天说话;一起为他们表演节目;一起帮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做些身体力行的劳务活动。等参加完这次活动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以文字、视频、图画等形式记录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阐述自己看望这些老人的收获和感悟,这样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还能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他们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契合到自身的心智模式中,从而有效地发挥出此学科的价值和功能。

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趋向多元化的发展,这就要求品德与社会教师还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针对教学模式中的漏洞勇于承担后果,完善和丰富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教学模式,以此打造高质量课堂,从而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熊霞萍.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赢未来,2017(14):301.

[2]罗建华.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思考[J].学周刊,2017,4(4):80-81.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品德与社会小学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