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2018-03-06 08:13唐乃胜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外作业布置生活化

唐乃胜

一、课外作业现状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认为课外作业的布置无关紧要,属于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忽略了学生心理需求,让课外作业成了课后练习,作业模式更是与考试试题相吻合。学生整日埋头于书面练习之中,对身边常见数学问题无心理睬,更别提自主进行思考与探究了。长此以往,无论是学生动手能力还是实践能力都日益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慢慢降低,学习热情也随之散去,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二、课外作业改革——生活化作业观

数学教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其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到具体实际之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教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以此加强学生教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在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过程中,专家对“数学地思考”提出了以下教学要求:

(1)需对情景之中的较大数字信息进行合理解释与推断,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代数式、方程式以及不等式刻画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圖形变换、图形性质等之间相互关系的转换活动之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以此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3)用实例检验数学猜想。

(4)认识证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演绎能力。

因此,数学作业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改革课外作业的内容形式,建立生活化的作业观,让课外作业内容也充满灵魂,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布置的个性化和生活化。此外,作业形式也应当提倡多元化,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主动思考与探究,以此促进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景之中有兴趣地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与其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策略方法,倒不如给予学生发现的眼睛,让其能够从数学角度与方面去认识与观察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学会将生活与数学相联系。

三、生活化作业构成途径

1.联系生活实际布置数学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也处处皆数学。如何给予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让学生主动去观察与体会数学极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紧扣数学教材,将教材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作为作业素材,并对此提出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能力猜想与假设的作业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与主动思考,同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在学生生活实际之中的广泛运用。以此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其提出能够建设性地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2.社会调查,建立生活化数学作业

学生常常将作业当作是沉重负担,这和作业内容缺少情趣,脱离生活实际有关。教师如果能够切合学生的所见所闻以及学习思维,主动采用趣味化、生动化的作业形式,就能让学生以主动姿态投入作业写作之中。结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为作业布置注入新鲜的血液以及新鲜内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之中去学习与感悟。在生活的运用过程中,通过解决生活遇见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之中,帮助学生树立相关的创新意识,让其获得情感体验。

3.敢于质疑,研究数学作业

学习的起始阶段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在认知过程之中,当学生遇到难懂的问题之时,基于心中的困惑会对所学知识充满探索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之下,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且提出问题。但教学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仍处于薄弱阶段,提问能力更是低下。但是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都较为强烈,可为何学生不能甚至是不愿提问呢?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激活。在数学作业布置中,就需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应用所学教学知识与技能技巧,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质疑那些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问题,并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问。通过生活化的作业布置,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让学生能够洞察事物本质,让学生思维得到启迪,品质得到矫正,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而这些正是数学知识的源泉。而如何在数学作业布置中,有机地将生活实际与课外作业进行紧密联系,成为广大教师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通过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帮助学生观察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难题,以此促进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让教师真正为学生服务,真正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课外作业布置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浅谈“快乐的课外作业”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完成语文课外作业的兴趣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