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工作视野下的校园欺凌问题研究

2018-03-07 11:56沈在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施暴者团干部受害者

沈在蓉

(杭州市团校,浙江杭州 310000)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校园欺凌和特征,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校园欺凌,并找到解决校园欺凌的对策,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校园。

1 校园欺凌的定义与特征

欺凌,即凌辱,欺负。欺凌行为是指施害者对被害者进行经常性的或者持续一段时间的恶意行为,通过孤立、侮辱、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这种恶意行为包括:肢体,言语或非言语性的伤害。欺凌可以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对被欺者采取拳打脚踢等肢体暴力或勒索钱财扥该行为,造成直接性的伤害;间接欺凌是对被欺者进行排挤孤立或语言谩骂攻击等,通俗来说即冷暴力。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欺凌,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因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舍取清水河边妖女,逃于褒国,此女即褒姒也,蛊惑君心,欺凌嫡母,害得幽王今日身亡国破。”孙鲂《柳》诗:“颠狂絮落还堪恨,分外欺凌寂寞人。”《红楼梦》第一零二回:“那些家人在外招摇撞骗,欺凌属员。”

校园欺凌与欺凌有着不同的含义,它在欺凌这个概念中增加了一层特定环境的限制。挪威的奥维斯是最早重视校园欺凌这个问题并开展相关研究的著名学者。1983年,挪威发生了三位学生因受欺凌而相继自杀的惨痛事件,奥维斯由此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校园欺凌调研活动,自此掀开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国际性研究课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序幕。校园欺凌行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的,由教师、在校学生或者校外人员针对他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发生在校园中的,由学生或校外人员针对在校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校园欺凌。狭义的校园欺凌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校园欺凌实施的手段复杂多样。常见的针对身体的直接暴力伤害手段有推搡、掌掴、拳打脚踢等。另外校园欺凌还伴随着针对精神的暴力伤害,伤害的形式包括:嘲笑、侮辱、恐吓、勒索、社交上的排斥、孤立等方式。近年来,这种精神上的伤害有了新的表现,施暴者往往会扒光受害者的衣服,拍摄照片、视频,然后施暴者将这些照片、视频上传到贴吧、微博、朋友圈、BBS等社交媒体上,让受害者的精神上的受伤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校园欺凌的出现频率高,出现反复。由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大多数性格胆小,懦弱,因此施暴者抓住其不敢将受害者情况告诉家长和老师的心理,肆无忌惮的对其进行欺凌,并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另外,受害者一般也是在力量上处于弱势的群体,施暴者往往在形象上是高大、威猛的符号表现,或者是由多人组成的团体,在力量和实力上的优势,受害者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反抗,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

第三,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较为隐蔽,难以察觉。一般来说,校园欺凌行为主要发生在厕所、楼道拐角、放学回家的路上等隐蔽的、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家长和老师也很难发现。再加上欺凌行为的模糊性,大多数的欺凌行为在引人察觉时,施暴者会停止暴力的身体欺凌,以眼神或者行为恐吓受害者以瞒过老师或家长的眼睛。因此其隐蔽性加深了对受害者的身心伤害,以至于让受害者产生无法逃脱,放弃、绝望的念头,最终走向自杀的悲剧。

2 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

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个问题发生的原因有青少年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原因,也与青少年的家庭的环境和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不到位有关系,另外社会行为的失范也是导致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原因。

2.1 青少年自身因素

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理,容易把别人对他的不满、批评等都当作对他的诋毁和侮辱,产生报复心理,通过欺凌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有些学生性格的懦弱,孤僻,不合群,过分敏感,都是他们被欺凌主观方面的原因。根据网络问卷调查的结果,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说话、其貌不扬的学生成为主要被欺凌对象。

2.2 家庭因素

有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关系紧张、单亲家庭、与子女缺乏交流、对子女缺乏管教等使得孩子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形成心理的创伤,导致了欺凌心理的产生。所以不论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还是单亲家庭儿童,父母的失位改变了传统、稳定的家庭结构,也造成了未成年人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主体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来自家庭的道德教育与约束,其对道德的内化必然受阻甚至出现反道德倾向,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保护,要么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要么成为施暴者。家长的浮躁、虚荣、功利和世俗,也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甚至满口粗话,家庭暴力不断,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不用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的心理和习惯。

2.3 学校因素

目前学校盛行应试教育,面对升学的压力,学校的德育课程往往为其他的主课让路。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也不到位,学生不知法,就不能很好地判断是非,无法衡量自己的行为将造成多大的后果。 学校在开展团组织活动的策划方面,没有利用好共青团组织这个优势平台,未发挥团员学生在学生群体中的引领作用。学校在营造校园文化的时,可以将团员学生有效的融入进校园文化中,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发挥团员学生的榜样作用,传播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的正能量。

2.4 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转型过程中带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不仅分化为复杂多样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而且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呈现两极化发展势头,潜在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越发尖锐且难以调和,引起一些群体性的失范,校园欺凌就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群体性失范的现象。

现行法律机制不能很好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才负刑事责任。一般校园欺凌只要情节不严重,施暴者一般不会受到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

现在电视、书刊、录像、电影、电子游戏、卡通漫画、互联网甚至音乐都在传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很不利,会诱导青少年犯罪。媒体的不当宣传也影响着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有些新闻对欺凌、暴力场面过度渲染,使学生们产生或强化了欺凌意识,学生容易对媒体内容进行模仿,导致了欺凌现象的发生。

3 共青团工作视角下解决校园欺凌的对策

学校共青团组织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适合他们的学习和活动的一个组织,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众组织,是一所实践学校。这使得学校共青团工作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更加贴近青少年的实际,获得青少年的肯定。那么如何在共青团工作的视角下有效地减少或者阻止校园欺凌现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学校共青团是学生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后备军和预备军,按照团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共青团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紧紧围绕全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深化实施“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四大行动,着力推动改革发展,着力强化思想引领,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直接联系直接服务青年师生,直面问题,攻坚克难,不断提高学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扩大工作的有效覆盖面,更好地发挥学校共青团的基础性、源头性、战略性作用。同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中也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见共青团这个平台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是何等重要,学校应该借助共青团这个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平时可以以共青团的名义,组织开设一些法制讲座、案例分享,让团员青年参与进来,也可以和兄弟学校团组织之间进行有关校园欺凌应对措施的交流,将措施建议普及到各个任课教师等等,从而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3.2 成立心理社团、义工社团等,帮助校园欺凌当事者

发生校园欺凌现象,可能是多种原因所致,如欺凌者关爱缺失、存在感缺失、社会模仿等等,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欺凌者都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这个工作学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及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承担,但是毕竟也是有限的辅导,一个孩子出现心理阴影,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学校共青团也可以将一些对心理学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心理社团,这类社团不仅可以提高社团成员自身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帮助周边的同学,尤其是一些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在被欺负后,会感到孤单无助,这时,同龄的社团成员就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可能比专业的心理教师更加亲切,让受害者容易接受。当然欺凌者也需要受到帮助,同龄社团成员的劝说避免了欺凌者叛逆的心理排斥,效果更佳。与此同时在社团中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展心灵聊吧、“宣泄角”、定期播放心理类电影、视频,利用新媒体编辑心理类小报等等,丰富心理社团的各项活动。欺凌者也需要受到帮助,同龄社团成员的劝说避免了欺凌者叛逆的心理排斥,效果更佳。此外,除了心理社团,学校共青团还可以成立义工社团(志愿者),一对一的帮助欺凌者及受害者。

3.3 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团活动,渗入校园欺凌问题,邀请家长参与,在活动中加强家校沟通

学校共青团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团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都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的一言一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欺凌者家长来说,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榜样,教育孩子要关爱弱小、帮助困难同学,但是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中却存在着“只要我的孩子不是被欺负的那个就好,欺负别人无所谓”,甚至还有家长以自己的孩子会欺负同学,在同学中称老大而感到自豪,到处吹嘘,这使得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变本加厉。而对于受害者家长来说,父母应该及时发现自己的孩子被欺凌,与学校老师沟通,给予关爱和陪伴,在家积极与孩子进行交谈,鼓励孩子走出这段阴影。因此,在校园欺凌中,家校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共青团应该多组织一些有关校园欺凌主题教育的团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可以从家庭教育层面、家长以身作则层面等入手,以多样的形式开展,比如可以自编自演一些话剧,在编排和观看的过程中,让学生和家长有所感悟,也可以通过这些话剧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家长座谈,面对面直接探讨家庭教育问题等。

3.4 抓好学校团组织建设,提高团干部素质

前面几点中讲到的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的组织、社团的成立等都离不开优秀的团干部,因此需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团干部队伍,抓好学校团组织建设。首先要提升团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只有团干部自身政治、法律意识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校园欺凌问题;其次,提升团干部交流沟通能力,团干部应该紧密联系团员学生,与团员学生搞好关系,因为他们是学校团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在遇到校园欺凌问题时,团员学生在同龄学生中的榜样及引导作用不可小觑。最后,要提升团干部的创新能力,多策划和开展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团队意识,增进友谊,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1]孙临美 林玲.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归因及对策.校园心理. 2009,6:153-156

[2]朱家安.学校德育矛盾的调查与研究:以广西5所中学为例[J]. 教育探索. 2011.12:142-144

[3]许明.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青年研究.2008,1:44-49

[4]韩淑慧.新形势下中学共青团发展创新机制研究.现代交际.2014,9:147-148

[5]张艳.在中学共青团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百花园地.2014,1:209

[6]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 中国电力教育.2008,12:233-234

[7]樊娅苹.从初中生欺凌行为探讨德育的有效性.西部素质教育.2016,1:127-129

[8]刘琳.浅谈校园欺凌.教育导刊.2013,5

猜你喜欢
施暴者团干部受害者
小编有话说
——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严管优出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开卷
团干部须有5种特质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