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

2018-03-07 15:13董娟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价值观校园

董娟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1 微文化内涵及大学生微文化生活现状

1.1 微文化内涵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极速发展,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7.24亿。人们通过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借助微信、QQ、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等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对人们衣食住行产生深刻影响的微文化。微文化以“微”为特征,是广大民众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集体参与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本质上是亚文化的一种,与主流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2 微文化的特征

微文化的产生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全民创造,全民传播。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传播微文化的设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广大民众人手一机,为时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供了条件,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吃瓜群众都可能成为微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二是传播信息碎片化。大众创造区别于专业创造,广大民众在没有大块时间生产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情况下,利用碎片时间学习、阅读、交流情感等已成为常态,且互联网信息技术下产生的微平台个性特点本身也决定了在传播内容方面的碎片化。三是互动化的传播方式。微文化传播平台(QQ、微信等)让文化生产者和接受者之间平等交流和沟通成为常态,每一个体既可以对事对物发表看法,又可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不但人与信息之间实现了多维互动,人与人之间也实现了多主体的联通互动[1]。

1.3 大学生微文化生活现状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携带移动终端设备已成普遍现象,没有手机的大学生反而罕见。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易接受新生事物,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本能上对微平台上的内容痴迷,他们不但是我国网民的中坚力量而且也是微文化传播平台的广泛使用者和接触者。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不断地革新和发展,上网更加快捷和便利,放眼大学校园,无论是学生宿舍、教室、餐厅、图书馆,手握手机看微信、微博,用微信、支付宝购物买东西,利用微博、微信做微商的现象随处可见,微文化平台早已在无形中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而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2.1 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

微文化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它从早期的微博、微信到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再到微商、微支付、微公益等构成了巨大的微文化体系[2]。这种文化体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方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给予了无声的冲击。高校为了适应形势,在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之外对广大学生开展了许多涉及微文化、微媒体、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讲座、演讲,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在科学技术方面保持理性,对待微文化能够保持较强的辨别能力。此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载体不再拘泥于传统、单一的载体,而是伴随着微文化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也呈现出多元化。一方面教育者完全可以利用微文化传播平台,将正面意义社会价值观教育内容慢慢融入日常教育中,另一方面大学生还可与高校教师共同开展富有意义的校园微文化活动,从参加活动和参与校园微文化管理中受到熏陶,进而实现价值观教育目标。

2.2 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微文化的产生利弊兼并,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形式多样的微文化呈现的多元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增加了高校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难度。微平台的出现,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广阔自由交流的空间,在这个庞大的空间中每个人都是微文化的生产者或传播者,使得微文化的内容呈现出多样性,其中不乏消极的、腐朽的内容。大学生虽然从年龄上看已接近成年人,但心理年龄还不成熟,使用微平台时,容易受消极价值观念影响。第二,微文化的传播挑战着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权威,影响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微文化平台的出现,让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查找资料等方面更加便利,传统的仅依靠课堂获取知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学生学习态度散漫,思政教师地位被动摇,权威性被挑战。

3 微文化视域下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对策

3.1 政府严格监管和积极引导,构建良好微文化育人大环境

3.1.1严格网络监管,启动政府和网民共同监管机制 微文化传播平台以网络为基础,一旦离开网络,微文化传播平台就不能发挥应有功能,因此加强网络监管是引导大学生在微时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有效的网络微文化管理制度,对传播负面网络信息行为给予法律制裁。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网民增强辨别能力,对传播不良信息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实现政府和网民共同监管,摒弃不良污秽的负面信息,还网络纯净的环境,充分发挥微文化传播平台的积极作用。

3.1.2加强大众传媒管理,引导大众传媒时刻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微时代大众传媒宣扬的内容和所站的立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颇大,因而政府要加强大众传媒管理,使大众传媒必须在各种微文化平台上以坚定主流价值观为前提,采用适合大学生接受的宣传报道方式传播积极的、健康的价值内容,传递正能量。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适当的方式融入日常宣传报道之中,发挥大众传媒育人功能。

3.2 高校把握核心,借助平台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微文化

3.2.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引领校园微文化正向发展 校园微文化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在于方向的正确性,因此构建良好的校园微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采取恰当的方式将校园主流文化融入校园微文化之中。同时各高校还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将一些不良信息摒弃,净化校园网。此外,高校要建立官方微文化传播平台,促进师生借助微平台宣扬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脱离消极负面的轨道,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3.2.2发挥微文化传播平台正面功能,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微文化体系 微文化传播平台入驻校园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各种微文化传播平台的正面功能,一方面利用平台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线上诵经典、社会热点辩论赛、弘扬正能量演讲比赛等,通过活动开阔大学生眼界,进而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深入大学生心中。另一方严格把关,将腐朽文化拒之门外,引入各种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微文化育人氛围。

3.3 打造具备良好微文化素质的教师队伍

3.3.1提升高校教师微文化素养,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高校教师微文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因此,培育和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就必须提升高校教师微文化素养。现今微文化已无处不在,早已渗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微文化素养,就会与学生产生隔阂,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因此不但高校要着力提升教师微文化素养,教师自己也要不断进取,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学会灵活使用各种微文化平台,借助平台与学生进行各种交流,融入学生圈子,了解学生兴趣,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微文化带到课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3.2鼓励教师创新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与时俱进是当代社会人人都应追逐的一种精神,作为高校教师如果故步自封、执拗于旧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必然差强人意。因此,高校教师要在继承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将科技价值观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等新的价值观念引入日常教育之中。高校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认清科技本质,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又要培养学生正确辨别、解读媒介中的信息,从而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创新固然是好,但必须借助好的教学方法才能锦上添花,提升教育效果。高校要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结合微文化和大学生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创新价值观教育方法。如发挥微文化传播平台优势,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开设微课,让学生既可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又能让广大教师通过微文化传播平台以沟通交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

3.4 培育和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微文化素养

3.4.1引导大学生对微文化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微文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人们借助微平台可将大量碎片闲散时间利用起来学习各种知识和获取有用信息。消极影响体现在微文化内容精华与糟粕同在,辨别力不强,信念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受糟粕内容影响。因此,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拥有丰富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其建立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主动远离糟粕,拒绝消极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污染。

3.4.2鼓励大学生利用微文化传播平台进行价值观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自我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体现,也是最为有效的教育。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借助微平台进行自我教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和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大学生利用微文化平台多学习、多思考,对于热门社会问题能够透过表面认清本质,有自己独特而正确的见解,久而久之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价值观校园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