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几个浅思考

2018-03-07 15:43张晓磊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弟子规儒学国学

张晓磊

(大河文摘报社,河南 郑州 450046)

学习传统文化既要讲究方法,也要注意方向,读什么书就很重要。笔者就自己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思考的几个问题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复兴”的

在这一波传统文化学习热潮中,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复兴传统文化”的口号。季羡林先生就提出过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说法:“西方的主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主张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列索取……”[1]季羡林的这种分析,已经被今天事实所否定,西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比我们做得更好。他们做得更好,并不是因为他们接受了东方文化的启迪,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的意识与觉悟的提高。季羡林眼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区别”更大程度上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区别。

所谓“复兴传统文化”,这个口号基本上等于痴人说梦了,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复兴的。如果要复兴传统文化,那就得复辟与传统文化配套的一系列东西,比如要复辟帝制,复辟科举,复辟三从四德,复辟留长辫子裹小脚……

你愿意吗?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学习,其实是“继承传统文化”,而且是有选择地继承,比如董狐的秉笔直书,包拯的清廉为民,曾国藩的修身自洁,苏轼的豁达乐观,而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烈女贞妇那还是扔了吧!

传统文化博大而庞杂,甚至有些糟粕,在现代文明开启之前,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今天,我们就无法刻舟求剑式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复兴,我们只能是学习和继承,而且必须是选择性地,不是全盘复制。任何文化只能在批判中获得发展,却不能在所谓“复兴”中重新强大。

二、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专制吗?

有些人听风是雨,鹦鹉学舌,一提传统文化,便声称,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专制文化,小孩子必须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李慎之先生也曾经说:“根据我近年的观察与研究,中国的文化传统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专制主义’。”[2]李慎之所称的“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的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时代的儒家学说中,并不乏民本、民主的思想,至于后世将儒学僵化,抽象成三从四德之类的教条,那就不是孔孟两位老夫子所能控制得了的啦。就像治病的中药材,你将其毒性成分全部提取出来,然后得出结论说,这不是药材是毒药,这种结论公平吗?

或者从实际出发,谁能具体分析一下《史记》《汉书》里、唐诗宋词里、《庄子》《楚辞》里有多少专制主义的思想,可以毒害到我们?

在现代民主制建立之前,一种思想如果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必须能担负起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所以,这些思想中那些维护秩序的成分就会被无限放大,尤其是外儒内法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很大程度上是在替法家背黑锅。

一方面当然要警惕像《弟子规》《商君书》这种残渣泛起,另一方面,只要传统文化只是文化,没有上升到主流意识形态,没有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不与权力勾结,那传统文化就不会成为专制的帮凶。

文化就是文化,只要在政治制度层面坚守分权与制衡,坚持宪政与法治,实行政教分离,那么不管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都无足为惧,无足为虑,也无足为患。

三、传统文化是否等于儒学?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我们通常称之为“国学热”。那么,所谓国学,是指什么?是指传统儒学吗?

我认为,不是。儒学只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后的一枝独大,在宋明理学之后走向僵化。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应该回溯到先秦诸子,回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先秦诸子的时代,学说没有定于一尊,思想没有陷于僵化。那个时代的思想与文化是开放的,兼容的,是有活力的,有血气的。

现在所谓的“国学堂”,教孩子们的,要么是《弟子规》,要么是“四书五经”,都是在儒学的范围内打转转。儒学确实是汉代到明清的官方显学,但我们一不科举(四书五经不是官方规定必考教材),二不将儒学视为立国之本,何必局限于儒家?

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跳出儒学的局限,只要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要学习。不固守“儒”的概念,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传统文化,都应当学习。

四、学习传统文化该读什么书?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要培养思想上的奴隶与精神上的奴才,而是培养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高洁的品德、高尚的情操与健全的人格。

而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哪些传统文化?

上面提到的《弟子规》,这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却被各种所谓的“国学堂”与大中小学广泛采用。要不然呢,就是“四书五经”。如果是进行初级国学教育,《诗经》当然要读,《论语》《孟子》也应该读,《论语》被很多学者视为中国的“圣经”。但其他几部就可以先不读了,因为我们还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大学》《中庸》虽然都不长,但说教味太重。

那么多好书,为什么非在儒学典籍内打转转呢?我们选书的眼光,应当更开阔才是。

《诗经》当然是最好的,它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是学习传统文化必不可缺的经典。《诗经》之外就是《庄子》了,在金圣叹评出的“中国六大才子书”中,《庄子》排名第一。即便《论语》《孟子》不读,《庄子》也应该好好读一读。还有《老子》、楚辞、南北朝乐府、古诗十九诗、陶渊明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与戏曲……尤其值得推荐的是《古文观止》《世说新语》和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如果觉得这些过于高大上,多数人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愉养身心,就可以选一些有趣的书来读,比如乡贤级的通俗读物,如《小窗幽记》《幽梦影》《菜根谭》《围炉夜话》《格言联璧》等,或者一些记录情趣生活及修身养性的典籍,如《浮生六记》《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东坡志林》《智囊全集》《了凡四训》《黄帝内经》《曾国藩家书》等等。

这个列举,挂一漏万,只要心静下来,头埋进去,就会不断发现更多值得阅读的古书。前面那些著名典籍中的任何一本,都足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的;后面这些著作,也值得一个人一生中反复品读咂摸的。

五、为什么反对《弟子规》?

《弟子规》不是国学,是糟蹋国学。如果我们的国学,就是《弟子规》这个样子,那真真是辱没了先贤。

《弟子规》是清初落第秀才李毓秀写的一部低端文化读本,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舍,书籍使用的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并非针对儿童的启蒙读物,这也就解释了《弟子规》缺乏童真童趣的原因。它在整个清朝、民国一直晚到2000年,都默默无闻。所谓“《弟子规》是古人启蒙读物,培养了历代科举文人”,全是谎言[3]。

它在近些年突然火起来,完全是跟一些不懂国学却又希望短平快地普及国学的不入流“国学堂”有关,然后再加上大量地跟风和炒作,俨然成了“国学”普及的代表著作,与《三字经》平起平坐,甚至凌驾于《三字经》之上,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就拿《弟子规》和《三字经》做比较,统计结果显示:

《弟子规》之中,“勿”字出现了43次,而“须”字出现了4次。全部都是命令式、要求式,责任主体全部都是受教者,也就是儿童。

《三字经》里,“勿”字只出现了1次,“须”字也只出现了1次。只有很少的篇幅讲规范和行为,在讲述教育责任时,其文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三字经》认为,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家长和老师,而不是小孩。[4]

这就是差别,这就是差距。

六、儿童启蒙应该读什么?

具体到儿童启蒙,我觉得,《弟子规》必须是要扔掉的。《百家姓》嘛,也大可以不读。《三字经》要背,《千字文》要背,《笠翁对韵》要背,《声律启蒙》也要背,《幼学琼林》要背。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数据以率(%)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诗经》要背,《楚辞》要背,唐诗宋词更要背。如果能把《古文观止》222篇都背下来,那你就牛了。巴金就是在小时候熟背了《古文观止》。

在清华大学经学班公布的招生条件中,要求考生受过较系统的“蒙学教育”,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这是一个风向标,指导着你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但是,这里面没有《弟子规》。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并非要针对考取清华经学班,但高等院校的“招生要求”,其实就是一根标尺。

七、谁需要“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当然是针对孩子的,这个并无疑问。但事实上,我发现,传统文化的启蒙,并不仅仅只是孩子们的需要。

从一本书说起——《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是明代人程登吉编写的一本童蒙读物。最早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用骈体文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厉害了吧!请问:有几个人背过《幼学琼林》?又有多少人知道《幼学琼林》?大概很多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也未必读过!虽然它只是一本童蒙读物!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我们受教育的年龄。

我们普通大众一生所学的书本知识,基本上就停留在毕业之前的状态。如果你在童年时,错过了《幼学琼林》,你大概就再也没有机会接触这本书了,但这绝不代表《幼学琼林》里的知识,你都掌握了。

如果你的童年没进行过国学开蒙,那么《幼学琼林》这本书就适合你,不管你是少年,中年,还是老年。

八、古诗文必须死记硬背吗?

要!与大多数人反对死记硬背不同,我是死记硬背的坚定支持者!

记忆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特别需要强调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强化训练,不管是孩童还是老翁。记忆,是与遗忘的对抗,是对智慧的提升,是防止老年痴呆的良药!尤其是死记硬背!

对孩子来说,四五岁的孩子,死记硬背的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死记硬背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强化训练的过程。孩子们的知识还不配套,他无法理解的,死记硬背就是最好的学习。即便有些东西,暂时不理解,某一天突然理解了,顿悟的方式,对学习来说,是最佳的。

比如我在带孩子背《笠翁对韵》时,背到“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围”,我们成年人都能理解记忆,但是孩子却不能,他不知道谁是黄盖谁是陈平,也不知道“赤壁捷”和“白登围”是怎么回事。当然可以给他讲,但讲了他也未必能懂,因为他的知识还不丰富,不能完全理解。但在某一日,他读到三国故事或汉书故事时,就突然理解了——不仅理解了《笠翁对韵》里的这句话,而且更深刻理解了他正在读的三国故事或汉书故事。

但,死记硬背也是有前提的,一定要背有趣的、有味的、有韵的东西,这就是我一直倡导的要背《诗经》、要背唐诗宋词,而反对孩子背《弟子规》和《大学》《中庸》的原因。

我坚持认为,不管学语文还是学英语,只能背,必须背。背下来的,才入脑入心,才能成为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浮光掠影式地熟悉,并没好的效果。

背的训练,就要读,大声地读,字正腔圆地读,反复地读。早起晚睡,大声读上一两篇古文,还能起到安定情绪、平和内心的作用。我这几年背古文的经验表明:睡前背古诗文,是加速睡眠和治疗失眠的良药。不妨一试。

猜你喜欢
弟子规儒学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儒学交流在路上
弟子规
弟子规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弟子规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